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中学 周萍萍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充分说明恰当使用图片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巨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与正文相呼应,既增加了教材的美感,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这些插图形式多样,有地图、人物肖像画、战争示意图、文物古迹图、复原图、漫画、历史结构示意图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有力印证或补充了教材上的文字记载,又能直观形象地表达信息。可以说插图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心挑选的插图,以其视觉力量弥补了文字叙述难以直观表达的不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历史,鲜活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时,教师出示P48 图3-1 秦朝疆域图、P93 图4-28 唐朝疆域图、P106 图4-28元朝疆域图,并提问:“你发现秦朝、唐朝、元朝疆域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元朝的疆域更辽阔。”教师又追问:“元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统治者是否也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呢?请结合元朝疆域图来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能在图上找到相应的知识:“元朝创立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西藏地区还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辖。”
实践表明,教师结合插图巧妙设问,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知识记忆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繁为简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而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瞬间明白长篇大论的文字才能起到的效果。
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9 图4-20 三省六部示意图,可以非常清晰而简洁地帮助学生认识三省六部制分别是哪三省、哪六部,知道尚书省下设有六部,理解尚书省是一个执行机构,负责政令的执行,还能够准确地知道三省是平行并立的,能够起到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的效果。并且还可以看出三省都听命于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对于初中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插图比起长篇的文字更愿意接受、更容易理解。如果能巧用教材插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凝固着一段段的历史,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无声地讲述着历史,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比文字更传神、更生动、更富有内涵,也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时候用好一张插图不仅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探究,大大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插图,有助于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从插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基础、提升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教学中,对教材插图运用不当,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对插图所起作用认识不深,使得插图成为摆设,失去了它本应有的价值。更忽略了对学生看图、读图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往往被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只能获取它呈现的显性信息,缺乏探究图片背后隐藏历史信息的能力。
我发现,也有这样一部分教师,他们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插图,就应该让学生引起重视。但他们不能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使用插图,不能将插图有机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而是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时间段让学生笼统地观察这一课教材中出现的插图。这种缺乏整合、不合时机呈现插图的现象,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的感官疲倦,另一方面不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也使得插图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合理地将插图运用并服务于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将教材插图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加以利用呢?下面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联通世界的新航路”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教学目标精确,不论是对教师、对教学过程,还是对教学效果,它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目标犹如打靶时的靶子,如果没有靶子,只会出现乱打一通的场景,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联通世界的新航路”主要讲述了15—16 世纪,欧洲一批杰出的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及其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课的课程标准是2-3-1 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因此根据对本课的标题、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综合分析,我将把教学目标设计为:
1.通过对史料、图片等历史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辩证地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航线图的读图与分析,掌握新航路开辟的人物及其路线。
3.学习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学习用辩证的思想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既是历史的进步,也充满了罪恶的血腥味。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既注意了《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又突出了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并且从实践来看,教学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中的插图是直观的教具,每一幅插图所蕴含的信息、反映的内容与所起的作用各有侧重,在“联通世界的新航路”一课中,教材共呈现了五张图片。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插图,清楚每一张插图各自所承载的信息,找准插图与文字的切入点,实现插图与文字的相互补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地将插图设置在课堂导入、正文学习、结束语等各个环节,利用学生对插图的兴趣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精细至关重要。方法要精细,表现在示范引领要准确得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示范引领不当,难免出现学生无法对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图片的方法:整体—部分—整体并有重点地观察,重点观察的关键是抓细节,如说明性的文字、背景以及人物动作等。引导学生总结解读图片的方法:注意图题—注意图片的表层信息—利用已学知识分析、推理图片的深层信息,在实践中应用并及时加以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读图、析图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的精准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简单重复、缺乏思维含量、过于宽泛的问题,只会让课堂教学落入索然无味、偏离教学目标的尴尬境地。所以在创设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指向性,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与思维含量。
例如在“图说新航路”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根据教材提供的新航路开辟航线图,选择一位航海家说一说他的航行路线。
2.完成“新航路开辟”的表格。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路线 方向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3.有人认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殖民掠夺之路”,说说你的观点。
从这三个设计的问题来看,既注意了问题的科学性、指向性,又充分考虑了问题的层次性与思维含量,并且充分注意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多探索、多反思,合理挖掘插图的内涵,在教学中合理、灵活、正确地运用插图,抓好四个“精”:插图精选、目标精确、方法精细、问题精准,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从而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