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聂曲,姚斌彬,林兆恒,吴学伟
(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院校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许多传统高校纷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旨在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人才。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即主要从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当代教育背景和就业形势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中国国情相符合、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要突出办学特色和应用技术的优势。毕业考核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相较于传统本科高校的毕业考核方式,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考核新理念,对培养的人才质量考察和管控要有新标准、新结构和新体系。
“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1]。大健康产业横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其强大的政策支撑、广阔的覆盖面、超长的产业链和快速的发展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2],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以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业相匹配的康复专业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观念,重塑人才培养思维,更精准地培养以技术服务和实践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3]。
毕业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实施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4]。毕业考核是学校领导和教育教学部门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专业评估、教学过程监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的必要举措。此外,通过毕业考核也可以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其的培养成效,为学校考察和遴选实习单位提供依据,以便最大化地培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考核对学生、教师、高校和市场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高校、教育教学部门,还是医疗康养等行业都必须重视毕业考核的改革创新。
毕业考核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式。在进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时,学校不仅能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个人学习态度、强化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意识,还能从侧面反映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情况,有利于高校进一步修订完善方案,进而培养出与社会需求更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但笔者在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毕业考核方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传统高校仍采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性综合考试,导致学生只有单一的知识框架,侧重理论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5]。此外,高校本身对毕业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考核过程的管理力度不足及相关教师对毕业考核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毕业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考核质量缺乏保障,无法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特色,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和毕业考核环节中并不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临床常用的康复技能掌握不够扎实牢靠,在应聘时即使通过笔试、面试,也不能顺利完成用人单位对实践技能的考核环节,导致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性综合考试模式下,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实践技能水平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故该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对2007级康复专业27名学生采取由2个长考站和4个短考站组成的临床多站式考核方法,效果突出,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就业率得到提高[6]。沈阳医学院对2013级康复专业58名学生采取了以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与传统康复方法学5门课程为考核内容的多站式综合考核模式,使学生实习效果得到提高,技能实践能力得到增强[7]。温州医学院对2004级康复专业28名学生采取以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试组成的多站式综合性毕业考核方法,使学校教育部门更加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8]。综上,可发现康复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探索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研究数据较少,高校对专业的培养模式也有差异,因此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索应具有价值性、特异性和与时俱进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下康复医学和康复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按照办学宗旨和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具有傣医外治康复特色的现代康复物理治疗学方向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明确的物理治疗专业特长、有显著傣医传统康复特色的本科应用型康复治疗人才为目标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该学院选择以阶段性见习实习、集中强化综合训练及临床实习等方式,构建“以项目及任务过程为导向,校校、校院紧密结合,跟师学艺、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主要从指导思想、考核原则、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方式来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如下:(1)指导思想: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全面评价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充分展现毕业生的认知、合作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2)考核原则:突出应用技术型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特点,全面考核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设置能够体现康复专业工作要求的考核环节,充分挖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公开。(3)考核方式:毕业考核由综合理论考核、康复治疗记录的书写与汇报、操作考核三部分构成。①综合理论考核是对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毕业综合考核成绩的30%。②康复治疗记录的书写与汇报是学生实习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4份以SOAP为书写原则的康复治疗记录,其中常见骨关节疾病、常见神经疾病、常见心肺疾病、常见小儿疾病各1份,且分别从PT、OT、ST、传统康复4个方面进行治疗的记录。随机对每位学生的4份材料进行抽选,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答辩,由康复治疗学专业老师进行现场评分。该部分占毕业综合考核成绩的30%。③操作考核是康复治疗学专业老师从学生所提交的康复治疗记录中随机挑选评估或治疗方法进行操作考试,评分标准参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所制定,分为8个部分,共100分。该部分占毕业综合考核成绩的40%。(4)成绩评价方式:毕业综合考核总成绩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综合得分≥90分评定为优秀,综合得分80~89分评定为良好,综合得分70~79分评定为中等,综合得分60~69分评定为及格,综合得分<60分评定为不及格。
(1)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内容涵盖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和常用的实践技能,排除学生只需背诵理论知识就可以过关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理论考核模拟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形式与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内容以功能解剖学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及以人体运动学、康复评定学、物理因子治疗学、治疗性运动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神经物理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为核心的专业知识所组成,在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康复治疗记录的书写与汇报是以SOAP的书写模式为核心,包括主观资料、客观资料、评估和治疗计划四个方面,涵盖目前国内最常见的PT、OT、ST、传统康复4个方向的内容。给患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临床必备技能,是康复从业人员能否胜任临床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逻辑思维,也是进一步规范相关从业人员在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上的重要举措,而学生对康复治疗记录的汇报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增强学生从事康复职业的信心。操作考核是从学生实习阶段记录的临床常用康复评定和治疗技术中随机抽取,考察其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康复评估和治疗技术的掌握情况。临床实践是保证和检验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能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凸出人才培养特色。
(2)考核模式的规范性和社会服务性。考核采取理论、康复治疗记录的书写与汇报、操作实践的组合方式,评分标准细致客观。如操作考核的评分标准是参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所制定,科学规范,具有可行性。考核以服务区域经济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大健康背景下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为指导、以该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结合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而制定,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同时,把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理念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做到为服务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考核模式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滇西大傣医药学院的考核模式侧重于对康复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仅继承了传统高校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模式,还增加了技能操作考核,并让学生书写和汇报康复治疗记录。该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基于实践实训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自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9]。
由于滇西大傣医药学院所处区域的康复医疗条件不够先进,且该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截至目前只有第一批应届毕业生且人数较少,因此存在数据采集不足、学生实习单位的康复医学发展程度不一、考核过程中的模拟患者为康复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背景因素不同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的考核模式解决了目前传统高校面临的问题,即应届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不如一本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扎实坚固,实际临床操作能力没有高职高专学校的毕业生强,对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康复技术掌握不牢固,无法做到入职即胜任相应岗位的要求[10]。因此,制定规范合理的毕业考核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要打破传统固有思维,建立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的考核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把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实践能力相结合[11],不仅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举措,同时可以筛选学生实习单位,建立和高校专业更为匹配的实践基地,更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教育创新为主题、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核心、创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干、创立有效的实践举措,推进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12],聚焦于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助推康复教学及应用技术教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