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加温维持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效果观察

2021-02-27 05:18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457001王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附表天数全程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457001)王娜

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患者体温处于34℃~36℃,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在此期间受疾病、手术双重影响,自身抵抗力降低,从而影响其调节体温的能力,此外,手术期间手术室温度较低,也是导致围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原因之一[1][2]。围手术期间患者长时间出现低体温不仅会降低凝血酶活性,影响患者正常凝血功能,还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功能,从而导致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增加住院天数及住院开销,也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促进患者预后[3]。因此,围手术期间做好保温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入我院的110例腹部围手术期患者,分析全程加温维持干预对其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 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0例腹部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年龄19~67岁,ASA分级1~2级。排除标准:术前已存在感染、低体温或发热;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过度消瘦或肥胖者(体重指数BMI<18或大于30kg/m2);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超过4h及手术过程中失血量>1000ml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加温组和常规组,各55 例。加温组男女比例为26∶29,平均年龄(42.38±3.14)岁,平均体重(70.12±10.14)kg,术前基础体温(36.71±0.20)℃,手术时间(91.35±24.45)min;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7∶28,平均年龄(43.41±3.04)岁,平均体重(69.12±11.34)kg,术前基础体温(36.70±0.21)℃,手术时间(89.67±26.41)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前体温、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手术室温维持在22℃~25℃,在无菌操作前提下给予患者普通被单进行体表覆盖,使用常温液体进行手术部位冲洗及输液。加温组干预措施:①根据手术进行的不同时间点来调节手术室温度,在手术开始之前及手术结束之前适当调高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开始后适当调高室温,防止因消毒或暴露造成低体温。②在保证无菌操作环境下,尽可能覆盖消毒区域以外的暴露皮肤,防止因皮肤裸露散发热量,减少不必要的体温损伤。③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充气式加温仪,监测患者体温,并根据患者体温变化调节充气式加温仪参数,从而保持患者体温稳定性。④对术中冲洗液、输注液、灌注液进行加温,对输注入体内的液体及与体表接触的液体均使用加温器加温至37℃,输注入体内液体温度维持在35℃~37℃。⑤在患者手术结束需要转运之前,提前加热转运床至37℃。⑥患者手术结束前提前调节病房温度,持续供暖。1.3 观察指标 ①干预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获取术前、术后1h和3h平均脉动压(MAP)及心率(HR)监测数据。②记录围手术期患者体温(腋下)变化,分别于术前、术中4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h、术后6h测量患者体温。③统计围手术期低体温(小于36℃)发生率。④统计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 术前两组患者MAP与HR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h、术后3h加温组患者MAP与HR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附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者体温(腋下)变化 术前及术后6h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加温组术中4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h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附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 加温组患者围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患者2例,常规组8例,加温组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3.6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4.55%(χ2=3.960,P=0.047)。

附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附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组别(n=55) MAP(mmHg) HR(次/min)加温组术前 80.41±0.15*# 83.48±0.51*#术后1h 79.21±0.34*# 82.31±0.52*#术后3h 75.11±0.28*# 79.24±0.48*#常规组术前 80.37±0.17* 83.51±0.50*术后1h 74.21±0.26* 77.94±0.23*术后3h 72.07±0.21* 73.15±0.29*

附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比较(±s,℃)

附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比较(±s,℃)

组别 n 术前 术中40min 手术结束时 术后3h 术后6h加温组 5536.54±0.3436.35±0.2236.36±0.1936.42±0.3036.64±0.25常规组 5536.55±0.3536.21±0.1336.25±0.2336.31±0.1636.61±0.26 t 0.1524.0632.7352.3990.617 P 0.8800.0000.0070.0180.539

附表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s,n(%)]

附表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s,n(%)]

组别 n 住院天数(d) 术中 术后发热寒战 躁动加温组 554.31±2.383(5.454) 6(10.91) 6(10.91)常规组 556.58±5.4113(23.64) 15(27.27) 16(29.09)χ2(t) 2.8487.3144.7675.682 P 0.0050.0070.0290.017

2.4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全程加温干预后,加温组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寒战、躁动及术后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常规组(P<0.05),见附表3。

3 讨论

由于腹部外科手术暴露面积通常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持续输入低温注射液等,使得腹部围手术期低体温常有发生,加之麻醉剂能抑制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通过控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增大散热量,致使体温降低,机体对温度适应能力变弱,从而易出现术中寒战、躁动等并发症[4][5]。围手术期间体温过低不仅能减弱机体免疫能力,还可影响皮肤血液循环,减少组织对氧气的吸收。若低体温程度较轻,血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功能减弱,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减弱刀口凝血能力[6];若低体温程度较为严重,则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伤口周围血管收缩,甚至出现下肢静脉血栓(DVT)[7];低温降低则机体代谢率也随之下降,使得肝脏对药物代谢下降,麻药作用延迟,延长患者苏醒时间[8];同时,低体温会使患者产生不适感,对患者生命体征也有所影响。

目前,临床已认识到维持围手术期患者正常体温的重要性。相关研究[9]显示,通过各种措施全程加温维持预防低体温,可有效减少术中各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天数,节省治疗费用,促进患者预后,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加温维持,结果显示,加温组患者术后1h、术后3h MAP与HR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术中4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h腋下体温均高于常规组,且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表明腹部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全程加温维持能显著改善相关生命体征,调整围手术期体温、降低围手术期低温风险。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全程加温维持注重根据手术进行的不同时间点来调整手术室温度,以确保患者全程不受外界温度刺激。全程加温维持干预重点是术前预防,一是在往返手术室途中要注重自身保暖,尽量减少皮肤外露,防止外界低温刺激;二是尽量维持病房温度相对暖和,针对身体较差、病情较重及年纪较大的患者可适当提高病房内温度。此外,本研究手术室中也尽量维持患者体温,除做好相关保温措施外,还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热量散失。其次,在手术期间,做好相应的干预措施:①加温冲洗液至37℃,手术期间需要冲洗体腔,对冲洗液进行加温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②保证消毒区域无菌干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皮肤裸露区域,对无需消毒区域也进行相应保温措施。③对需注入患者体内的血液及液体进行适当加热。④加强患者手术期间体温监测,一旦体温低于36℃立即采取紧急处理,防止低体温对患者身体带来严重损伤。彭文平[10]等研究也显示对围术期患者实施加温维持可显著降低低体温风险,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此外,本研究显示加温组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寒战、躁动及术后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常规组,表明腹部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全程加温维持能够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全程加温维持对腹部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改善相关生命体征、调整围手术期体温、降低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附表天数全程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抑郁筛查小测试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