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12年俄法战争对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俄国政局影响

2021-02-26 17:54李兆彬
西部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

摘要:《提尔西特条约》签订之后,俄国与法国的矛盾日趋尖锐,于1812年爆发了俄法战争。这次战争导致拿破仑帝国分崩离析,重新塑造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使俄国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亚历山大一世在俄法战争胜利后主导成立了神圣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在俄法战争后,亚历山大一世一改执政初期的自由主义改革,转为进行保守主义改革,打击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的传播,维护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这导致十二月党人起义。

关键词:亚历山大一世;俄法战争;保守主义

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139-04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执政初期,在自由主义者与贵族阶层的期盼下,宣布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措施,并且任用斯佩兰斯基编纂《国家法典》,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国家政治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斯佩兰斯基被贵族污蔑与法国私通而下台。俄法战争胜利后,亚历山大一世抛弃了自由主义的改革转而选择了保守主义模式。本文主要讨论俄法战争对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影响。

一、1812年俄法战争的背景

(一)《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

1789年法国爆发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开启了个人专政时代,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次年,在英国的倡议之下,英国、俄国、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签订同盟条约,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俄奥联军与法国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法国与奥地利于1805年12月26日率先签订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1806年9月,俄、英、普、瑞四国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准备开始对法作战。1807年2月8日,俄军在普列西什-埃劳会战中惨败,随后节节败退。1807年6月,拿破仑一世与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西特会晤商讨停战事宜,7月7日,两国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该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使法俄从敌人转变为同盟,俄国被迫接受了法国提出的对英国进行大陆封锁的政策。在这之后,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与其他欧洲国家一起执行“大陆封锁政策”对抗死敌英国。

(二)俄法矛盾尖锐

在《提尔西特条约》签订之后,俄国被迫执行大陆封锁政策。在十九世纪之初,俄国通过波罗的海对外进行贸易,年平均贸易总额约为5920万银卢布,占到了国家对外贸易的2/3,执行大陆封锁政策使俄国对外贸易遭受巨大的损失,1808年俄国的出口总额就降到了1060万银卢布[1]。大陆封锁政策不仅使俄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度降低,还让俄国不能进口英国的低价商品,致使俄国从1808年到1811年平均每年出现约1亿卢布的财政赤字[1]。俄国迫切需要同英国恢复贸易,缓解因大陆封锁政策造成的财政压力。对法国大革命思想的恐惧也是俄法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特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引发了欧洲君主制国家的恐慌,法国在拿破仑进行个人专政之后开始对外扩张,客观上起到摧毁各国封建制度的作用,并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但是拿破仑将征服的国家变为殖民地,建立世界霸权,这极大地影响了俄国在近东地区的利益。俄国因“大陆封锁政策”使国内经济混乱,并对法国无限制的对外扩张保持警惕,为自身利益考虑于1811年退出了法俄联盟。俄国的退出损害了法国打压英国的计划,拿破仑从1811开始就考虑对俄国发动战争,使其屈服并继續封锁英国。

二、1812年的俄法战争

拿破仑战争从1802年开始到1815年结束持续了13年,1812年爆发的俄法战争是终结拿破仑帝国最为重要的战争,此役之后拿破仑帝国分崩离析,大陆封锁政策也逐渐失去作用。俄法战争中俄国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仿佛成为了西欧人眼中的救世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成为战后欧洲秩序的主导者,俄国与奥地利、普鲁士于1815年9月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盟宣言》,基督教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纽带。

(一)俄法战争的进程

到1812年,俄法两国都知道战争不可避免,双方都加紧战争准备。法国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了反俄军事同盟,而亚历山大一世则与瑞典签订同盟互助条约,并与土耳其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结束了俄土战争,法国孤立俄国的计划失败。1812年6月,拿破仑率盟军60万入侵俄国,反观俄国军队只有12万人在西线防御。但是法国军队的优势并不明显,拿破仑军队沿着维尔纳—维帖布斯克—斯摩棱斯克向俄国推进,俄国军队与法军多次交战中失败,但是也极大地消耗了法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在9月7日,俄法两军在博罗季诺展开了会战,作战仅有一天的时间,但是11.2万俄军死伤4.2万人,法国及同盟军13万官兵死伤5.8万人[2]。随着战线的推进,法国方面的补给线越来越长,且随着冬天的来临,法军被迫撤退。俄国农民不仅踊跃参加正规军,还组成游击队袭击法军。在撤退途中,法国及其盟国军队军纪涣散、溃不成军,全部约60万官兵中只有3到5万名官兵逃离了俄罗斯。1812年俄法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拿破仑称霸世界的野心,是一场俄国人民保卫国家独立的爱国战争。

(二)神圣同盟的成立

俄军打败法国军队之后,亚历山大一世野心急剧膨胀。1813年,俄国与普鲁士、瑞典、英国、奥地利结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会战中击败了法军取得胜利,并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拿破仑随即退位。虽然拿破仑于1815年3月1日重返法国,但在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击败。1814年9月到1816年6月,战胜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会议,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导者,亚历山大一世作为俄国的代表出席。亚历山大一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波兰王国,并赐予了波兰王国一部自由主义宪法。1815年9月26日,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签署了《神圣同盟宣言》,规定缔约各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均需相互提供经济、军事和其他方面的援助。换言之,“神圣同盟就是俄、普、奥三国君主旨在镇压新的人民革命而订立的特种互助条约”[3]。同年,俄、英、普、奥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三年后,法国也加入该条约。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主导的神圣同盟先后对发生在意大利与西班牙的革命进行镇压,甚至对在大西洋彼岸的拉美地区独立运动也进行干涉,但是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神圣同盟压制了欧洲地区的民主革命运动。

三、1812年俄法战争的影响

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对于亚历山大一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俄国主导的神圣同盟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弱化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亚历山大一世积极参与处理欧洲事务,其在外交政策上的保守主义也逐渐影响着俄国内部的统治政策。

(一)亚历山大一世推行保守主义改革

一是重建军屯制度。1812年俄法战争结束之后,亚历山大一世改变自伊凡四世开始的贵族统兵制度,实行军屯制度,即通过军事移民和军事化定居方式解决俄军兵源和边疆安全。亚历山大一世希望通过军屯制度建立一支亦兵亦农的后备军,军屯里的居民在和平时期是耕种的农民,在战争期间是士兵。军屯制度能极大地缓解地方财政困难,降低国家财政赤字,还可以为前线部队提供物资。军屯制度早在十七世纪就在莫斯科公国东部与南部边疆实行,目的是阻击克里米亚鞑靼人和游牧民族的袭击。此后,军屯制度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逐渐在西部边疆地区推行。除边疆地区,俄国内部也建有军屯,为老兵、伤兵及其子女提供帮助。到十八世纪末,军屯制度被废除,部分军屯合并到国有农民定居点,军屯的居民与农民身份无异。

1815年底,亚历山大一世任命阿拉克切耶夫为实行军屯制度制定方案。该方案的内容包括三点:第一,在俄国的西部与南部边境以及特定的重要省份或地区设置军屯,该地区居住的地主与农民迁到政府补偿的地区居住,商人与其他市民阶层在获得政府给予的象征性补偿之后,必须按时迁走自寻土地居住;第二,作为亦兵亦农的后备军,军屯农民新阶层的出现降低了国家财政支出,国家免除该阶层的赋税;第三,划分军屯区,军屯农民及其家属迁入居住[4]206。1816年,军屯制度开始大规模实行,但是军屯制度对农民而言是极大的摧残。在经济上,屯民摆脱了农奴制度下的依附状态,但在军队的高压管控之下不得不一直在土地上劳作,失去了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在社会生活中,屯民必须按照军队士兵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按部就班地工作,对于耕种不得偷懒;在军事上,一旦从屯民转变为士兵之后必须终身服役,还得面对军队中的残酷刑罚。在同一时期,法国与德国已经实行义务兵役制,义务服役三年即可转为后备役,而俄国实施的军屯制度将屯民牢牢地限制在土地上,剥夺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二是将农奴制改革方案束之高阁。在1812年俄法战争之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与身边的密友和改革派大臣讨论了农奴问题。1816年,《关于解放波罗的海东部沿海地区农民条例》获得亚历山大一世批准。这个条例只是让农民摆脱了对于地主的依附状态,但是并没有获得土地,地主仍在土地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这意味着地主对农民的权利获得了保留,却不用承担对农民的义务。这样的改革方案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波罗的海沿岸的农奴解放不能作为俄国农奴解放的模板。对于如何解放农奴,政府官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作为自由派代表的海军上将莫尔德维诺夫提出农民应该赎买人身自由,但是并没有提出连带解决分地的问题。阿拉克切耶夫伯爵认为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解放农奴,政府按当地价格与地主达成协议,将农民与土地一同从地主手中赎买过来。无论是莫尔德维诺夫还是阿拉克切耶夫伯爵,他们的农奴解放方案都是从贵族或者地主的角度出发,没有对农民的合理权益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对于解放农奴的最好方案,来自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授意下的康克林之手。该方案主张缓慢地从地主手中购买足够多地农民用地,全部过程大约会用60年的时间,到1880年,农民和地主之间将会出现无债务的关系。但是这一改革方案遭到了部分政府官员的反对,这些官员认为解放农奴不亚于一场革命,这将对俄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这一时期解放农奴的方案没有被亚历山大一世采纳,他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镇压神圣同盟国家发生的革命运动,无暇顾及国内事务的处理。这些解放农奴的改革方案没有实施就被束之高阁,亚历山大一世在国内的改革停止了。

三是反对自由主义思想传播。1815年9月,在亚历山大一世的主导下,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建立了神圣同盟,维护君主专制,反对法国大革命思想。1818年,德国发生学生运动,在瓦尔特堡召开了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大会,学生们出格的举动导致德国大学开始限制学生的行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班牙发生了革命,各地都出现了革命运动。西欧各国骚乱四起,俄国的政府官员也感到不安。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早期,宣布实施一系列措施,如放松对书籍的审查制度,新建部分中学与大学。但是在1812年俄法战争后,面对西欧国家学生运动,亚历山大一世在1817年10月宣布把國民教育部与宗教事务主管部门合并,开始收紧书籍审核尺度,对俄国学校教育加以限制。

曾在斯佩兰斯基手下任职的马格尼茨基在俄法战争后到教育部任职,成为学校管理总局的一员。当喀山大学出现革命思想传播后,马格尼茨基被亚历山大一世任命为喀山区督学,奉命改造喀山大学,铲除危害社会的“自由思想和诡辩风气”[5]。马格尼茨基对于喀山大学的学校教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老师必须按照他给出的标准进行教学,自由思想或反对君主专制的案例都不能出现在课堂之上,甚至一位教员论证了数学不会促进自由思想在学生之间的传播。除了对老师的教学严格要求之外,还对学生严加管理,大多数学生被要求在校住宿。学校按照指令组织教学,校长还要选任一批敬神者充当助手,从警察局了解走读生的家庭情况。学校按照品行对学生进行分级,犯过错的学生将会受到关禁闭的处分。这些措施在彼得堡大学推广之时,哲学教授加里奇、世界史教授劳帕赫、统计学教授格尔曼和阿尔谢尼耶夫被认为居心不良而被受到审判,但是最高当局否决了法庭的判决,但他们在尼古拉一世时期仍被免职。

(二)十二月党人起义

从彼得大帝进行西化改革以来,自由主义思想就开始在俄国传播。叶卡捷琳娜一世时期实施的开明专制政策,使俄国贵族开始意识到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十八世纪末期,一大批俄国贵族接受外籍家庭教师的教育,先后接受自由主义思想教育家与耶稣会僧团①的影响。俄国贵族子弟既受其父辈的伏尔泰思想的影响,也受天主教耶稣会的影响,他们既有伏尔泰式的冷静唯理论,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甚至能牺牲个人利益。这一代年轻人在耶稣会的影响之下,不再像父辈那样对自由主义思想模糊蒙眬,反而形成了一种宗教情感,寻找到了未确定的上帝,耶稣会所宣扬的思想使年轻贵族明白依靠智慧来生活。

1812—1815年,正是这些受过自由主义思想与耶稣会影响的俄国军官踏上了远征法国的旅途,他们成为使欧洲各民族摆脱了异族压迫的解放者。在国外征战之余,这些俄国军官接触到与俄国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政治制度,他们不自觉地将俄国与这些国家进行对比。这些军官的父辈们没有在西欧国家游走的经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十分模糊,而这批军官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远征的艰辛、国外的见闻,对祖国的关心使他们的思想深受刺激。十二月党人的父辈们学习法国人的穿戴、礼节甚至是语言,迫切地想成为法国人,虽然年轻贵族们接受了法国人的教育,但是他们更希望学习法国人的政治制度,成为俄罗斯人。

1816年2月8日,彼得堡近卫军中成立了第一个秘密组织“救国协会”,该协会活动到1818年结束。1818年,“幸福协会”成立,其成员遍及全国15个城市,协会的目标是对人民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帮助政府解放农奴和减轻农民的负担。1820年,“幸福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部分代表主张在保存沙皇制度的前提下像英国一样实行君主立宪体制,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向法国一样废除沙皇实行共和制,“幸福协会”分裂成南方协会与北方协会。两个协会都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发展,1824年,主张共和制的彼斯特尔带着《俄罗斯法典》到彼得堡与北方协会领导人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1826年春天起事,之后在枢密院召开立宪会议决定国家的命运。1825年12月1日,亚历山大一世突然病逝,打破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计划。十二月党人为使持自由主义思想的康斯坦丁大公出任沙皇,于12月14日在彼得堡枢密院广场发动了反对尼古拉一世统治的起义,但是遭到残酷镇压。1826年6月1日,尼古拉一世下令组建最高法庭对起义者进行审判,其中5位领导者被判处绞刑,50余人被判处死刑,数千人被流放,许多士兵被判处夹鞭刑②12000鞭,在行刑时当场被打死[4]233。十二月党人起义开创了“十九世纪俄国的解放运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一代先进的俄国人”[6],对俄国思想发展与道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结语

1812年俄法战争对欧洲的外交与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拿破仑帝国不复往日的风光,大陆封锁体制也逐渐解体。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主导了神圣同盟,使俄国成为欧洲各国不容小觑的力量。1812年俄法战争对俄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亚历山大一世醉心于与欧洲各国交往,国内自由主义改革逐渐停止并出现反动的保守主义上升的势头。亲历俄法战争接触到欧洲自由主义政治体制的年轻贵族们,将俄国与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相比较,加速了自由主义思想与反专制主义文化在俄国的传播。1812年俄法战争促进了俄国贵族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并促进了俄国人对国家政治体制发展道路的思考。

注 释:

①耶穌会僧团,天主教教徒守旧分子。

②夹鞭刑,俄国军队中一种刑罚,被判处夹鞭刑的军人赤裸地走过,战友分列两边持棍击打,直至刑罚结束。

参考文献:

[1]刘军大.浅析1812年法俄战争爆发的原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张建华.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姚海.俄罗斯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兆彬(1996—),男,汉族,重庆潼南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思潮演变
——评《战后美国保守主义》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保守主义的价值与局限
哈耶克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中西保守主义的意义生成和意义变迁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俄罗斯保守主义——统一俄罗斯党政治意识形态分析
什么是保守主义
俄罗斯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