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生存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

2021-02-26 13:53王怀璐
青海金融 2021年1期
关键词:疫情企业

■ 王怀璐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一、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系统性停滞,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短期受到严重冲击,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高达9.8%。企业面临劳动投入减少、原材料供给不足、上下游产业链受损、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等多种难题,经营活动严重受阻。同时,疫情对企业的冲击显现出不均衡特征,中小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及时救助、精准纾困中小企业成为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环节。尽管自疫情初期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密集出台各项救助政策,但从短期来看,政策落地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信贷优惠的覆盖率仍需提高,复工障碍仍然存在(朱武祥等,2020)。本文试图通过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梳理疫情以来各项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政策落地效果,以期为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作为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显示出三大特征:一是疫情初期,主要采取防疫隔离政策,劳动力流动、物流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继而影响了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生产基本停滞甚至陷入经营休克。二是疫情在全球蔓延,其不确定性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变迁可能,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洗牌的过程中面临“出清”风险。三是融资困难与资金周转困难双重叠加,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具有信用评级较低、资产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的特征,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本就缺少融资渠道、无力承担高额融资成本,疫情影响下断崖式下降的营业收入更是导致融资环境雪上加霜。

(一)宏观层面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基于行业与产业链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转轨,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此次疫情的爆发正值春节消费黄金周,全民防疫隔离政策与疫情避险情绪使得人们被迫取消外出购物和就餐活动,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受影响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人均消费支出下降3.5%,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达到了2.5个百分点。具体分行业看,疫情爆发初期,弹性消费群体对于服务行业的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趋于零(唐任伍等,2020),需要接触服务的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旅游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在经营收入断崖式下跌的同时,企业仍需负担固定租金、利息和人力资源成本支出,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清华大学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研究分析调查报告显示:超6成企业一季度营业收入降幅超过20%,受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行业集中在餐饮住宿以及旅游文化,7成以上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且维持时间不足3个月,或陷入生存危机。

出口贸易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叠加疫情影响,净出口需求受到抑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季度下降近15%,二季度虽有所回稳但直至第三季度才由负转正。以欧美为主的国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纺织服装、家具制造业等在欧美大范围取消或推迟订单的情况下,产品大量滞销,出口总额降幅一度锐减至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家用电器等可选消费、电气自动化等出口加工行业由于附加值较低、景气程度明显回落,加速供给出清(唐任伍等,2020)。

疫情的冲击不仅造成需求曲线内移,同样导致供给曲线大幅内移,对工业产业链运行产生严峻挑战(刘达禹等,202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滑严重,分别达到了-16.1%以及-8.4%,反映出工业投资运行受阻,企业由于复工率低,生产资料市场开业率低,生产要素流通受阻,无法满足人力资本、原材料、设备、配件、零件、燃料等需求,生产基本停滞。从产业链参与度情况来看,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中小企业,多数技术滞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整体上游产业链参与度不高,正遭遇着市场需求萎缩和供应链挤压双重冲击,例如,无线电、通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基本依赖国际上游产业链供给的行业,在全球产业链停摆的背景下大幅减产。而这些生产经营受阻的企业,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背景下,串联组建成为庞大复杂的产业链,进一步放大延长了疫情影响,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郑健雄和方兴起,2020)。

(二)微观层面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基于新三板分析

新三板作为公开交易市场,数据披露规范、容易获取,且符合国内对中小企业的两个界定标准,即统计局标准(《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和财税标准(《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本文参考赵旭(2020)、金豆豆和鲍群(2020)等文献,通过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披露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评估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截至9月8日,新三板共计8143家挂牌企业,其中8068家企业披露了中报数据。

1.盈利能力分析。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近6.7万亿元,同比下降7.3%,降幅均值达到34%。以教育行业为例,第一季度遭遇全国范围的停课与招生危机,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均值达到了67%。净利润方面,企业一方面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需求下降销售停滞,32%的企业处于保本经营状态,38%处于亏本经营状态,仅有30%的企业盈利可观,且基本集中在医疗物资、疫苗研发等与抗疫相关产业,以及应用于5G数字产品的科技行业,说明传统中小企业面临出清,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抓住疫情机遇实现了企业扩张。

2.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还本付息等财务支出存在较大困难,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短期内偿债能力下降,经营性现金流对于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受疫情影响不断减弱。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不佳,对短期债务的平均保障倍数为0.8,超过6成的企业保障倍数低于1。从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来看,3-4成的企业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较低,特别是商务服务业以及纺织业降幅明显,反映出企业变现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较弱,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企业再融资的需求突出。从长期来看,超过4成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产权比率同比下降较大,个别企业资产负债率短期内上升幅度超过了50%,说明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

3.营运能力分析。企业总体营运能力有所减弱,超过7成的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降低,整体下降幅度达到23%。企业存货周转率的变动与流动比率的变动情况相符,超过4成的存货周转率下降,反映出货物积压、生产过剩等问题。结合上述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说明营运资金积压于货物,企业销售能力减弱。应收账款周转率大面积、大幅度的下降表示应收账款账期被动延长甚至出现坏账,从而影响偿债能力。

综上所述,对比新三板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三个板块的不同挂牌企业,可以发现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财务各项指标更好,反映出大型企业的脱困能力、盈利能力强于中小企业。这也与招商银行中小微企业线上调查问卷等调研结果一致,即企业规模与预期营收损失比例、偿债能力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中小企业在疫情冲击下更为脆弱,面临自身资金储备不足,财务风险加剧的挑战,纾困、救急的信贷需求更为突出。

三、疫情以来主要政策支持

(一)中小企业救助政策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救助工具政策可分为“供给侧、需求侧和环境”三个类型。供给侧政策旨在加大金融支持,调整还款期限,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提高贷款覆盖面,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财政支持,发行抗疫专项国债,不良资产处理核销安排。提供技术性指导,帮助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等。需求侧政策工具主要旨在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需求,包括中小企业政府专项采购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服务平台,推广中小企业产品展销会、下乡等活动。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旨在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增强中小企业服务能力、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缓征、减征、免征增值税、所得税等费用,减免水电费用,鼓励国有企业、创业园区等主体减免相应的租金,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强化政府金融,发挥融资担保作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增加研发补贴、返还或延期缴纳失业保险和社保。

从各国开展的企业救助来看,首选采用了供给侧企业救助政策,例如,3月初美国以“零利率”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QE)计划,向中小企业管理局拨款6590亿美元,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以及债务减免;德国通过复兴信贷银行以商业银行转贷的形式,加大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优惠的低成本资金的支持力度;3月中旬英国提供3300亿英镑贷款担保项目,以及200亿英镑小微企业贷款。

(二)我国中小企业救助政策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中小企业纾困救助政策。从时间线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民银行、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30条措施,加大预期引导,强化金融支持防疫相关重点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区域、行业及企业,一方面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灵活调整还款安排,避免抽贷、压贷、断贷,帮助企业战胜疫情灾害。第二阶段,出台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税费缓征、减免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创业园区等主体减免租金、增加补贴,强化政府金融,通过降低融资担保费用、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等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倾斜。第三阶段:聚焦中小企业,中央联合地方政府出台多层次、多部门企业复工复产的组合配套政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救助性财政支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为企业脱困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政策详见下表。

表 支持中小微企业主要做法

续表 支持中小微企业主要做法

四、政策落地效果分析

(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开展以来,从经济指标上看,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复工复产各项政策为稳住市场主体的基本盘发挥了显著作用,经济已经出现明显V型反弹,投资、消费、出口方面经济指标已经触底反弹,持续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投资方面: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同比增加1.8%,民间投资占比超过50%。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于8月转正,于10月达到了4.3%。进出口方面:1-10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1%,民营企业占比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0.5%;服务贸易出口降幅趋稳,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50%。金融方面: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是自2017年之后增速第一次重返两位数,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反映出金融纾困政策初见成效,企业整体信贷有效扩张。融资成本方面,企业一般贷款利率9月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达到同期较低水平;9月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2%,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就业方面:从业人员指数继续回升,10月上升至49.3%,说明稳定就业作用不断提升。

(二)纾困政策存在偏差,中小企业仍然是救助重点

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一季度调研结果,金融救助层面,超过8成企业没有获得任何银行贷款优惠,银行贷款优惠受益面明显不均,企业规模越小,优惠力度支持越弱,民营企业优惠程度比例低于国有企业17个百分点。财政救助层面,接近6成企业没有享受到费用优惠减免,超过7成企业没有获得税收优惠,且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0万以下的企业获得优惠的概率更低。根据9月央行调查问卷公布数据及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困难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与同期相比仍然处在高位,说明以银行为主体的信贷金融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纾困政策存在偏差。

从PMI(采购经理指数)指数来看,PMI在2月断崖式下跌之后,3月开始逐步回升,虽有小幅波动,但目前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大型企业PMI指数及中型企业PMI指数已连续8个月处于荣枯线上,但小型企业PMI指数在9月才重返荣枯线上,达到了50.1%,说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恢复,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恢复动力依然不足。

4月以来新订单指数恢复有所加快,于9月达到了52.8%,保持平均每个月0.64个百分点的增速。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之间的剪刀差继续缩减,但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数自复工复产以来不断升高,反映出供给端成本上升,需求端恢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中小企业从“复工难”转变为“有效需求下降和市场恢复缓慢”。

消费端数据显示出同样的结果: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指标1-10月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表示企业恢复动力依然不足,大型企业经营情况好于中小型企业。自3月以来,豪华汽车等单价较高的商品销量明显好于一般商品消费,商品房销售增速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反馈到企业活动中,则反映出较低单价的中小企业零售增速明显弱于大企业。

五、结论和建议

此次疫情带来了新的负向外生冲击,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政策制定原则应当遵循“短期救助、长期刺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纾困”,防范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上升,关键是解决大范围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问题,更加积极地帮助企业恢复生产能力。

(一)强化政策保障

我国近年来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特别是疫情之后出台了各类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规范性文件,但存在设置隐形前提条件,实施路径与考核问责不够细化等问题,导致政策落地效果有折扣,因此需要不断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建立落实与反馈评价的链条机制,有力协调金融、财政、税务、司法等相关部门,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冲击,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有效的服务。

(二)构建中小企业健康融资生态

正常经营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已经相对受限,建议参照美、德等发达国家经验,组建国家及地方层面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或部门,建成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担保增信分险作用。借鉴产业引导基金模式,按照行业或产业板块进行划分,以财政出资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中小企业纾困基金等公益型或半公益型基金。在政府性资金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融资设立基金池,产生杠杆效应,为金融机构留有一定的获利空间,以“纾困基金+股权投资+担保增信”的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三)推动金融改革创新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信息化等金融科技应用,完善政府、银行、中介、企业间税收、征信、社保缴纳、司法执行、财产公示等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降低单个交易成本。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端,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结合经营活动、交易数据、纳税等情况综合评价风险指标,有效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

猜你喜欢
疫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