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琼
(泉州市光前医院,福建 泉州 362321)
肾衰竭是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属于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不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且生活质量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治疗期间常采用动静脉内瘘术,以能将充足的血液提供给血液透析治疗,保障透析治疗充分开展[1]。尽管血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且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因而治疗期间还需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其生存质量。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更加注重患者疾病的恢复效果,且多数护理措施是遵照医嘱开展,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指出[2],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中应用系统护理干预后,可提升护理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明确其应用价值,本院将系统护理干预应用到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透患者,以探明其护理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接收的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透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47~82岁,平均(60.4±2.8)岁;慢性肾炎39例,糖尿病肾病34例,高血压肾病27例。纳入标准:(1)均行血液透析治疗,且长期规律开展;(2)意识清醒,智力正常;(3)均为充分透析,且透析后血清白蛋白高于35 g/L、血红蛋白高于100 g/L、肌酐产生率超过125 mmol/(kg·d);(4)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伴听觉障碍或语言障碍;(2)伴意识模糊;(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健康教育口头开展、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前给患者详细讲解动静脉内瘘知识,列举既往成功病例,增强其手术信心,并减轻心理压力,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估,并据此实施针对性的安慰、疏导、鼓励,让其焦虑、恐惧情绪减轻。血管护理:监测血压,预防血压过低,以侧上肢前臂为最佳选择,同时动脉直径要超过2.0 mm、静脉直径要超过2.5 mm,给予血管充分的保护,穿刺操作禁止在术侧肢体进行,预防形成血栓和血管硬化。(2)术后护理。基础护理:术侧肢体适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或避免出现肢体肿胀,告知患者术侧肢体要避免受到挤压,衣袖要宽松,手表也不要戴到术侧肢体上,伤口处敷料要定时、定期更换,更换时要严格保证环境的无菌性,预防瘘口发生感染。观察内瘘通畅情况:术后密切观察内瘘血管血流情况,以能及时发现堵塞现象;护理人员检查内瘘血管过程中,如果震颤现象在未触及内瘘侧的情况下发生,且血管内未听到杂音时,说明内瘘失功或内瘘堵塞,这种情况下要立即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血管栓塞为引发内瘘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而高凝血、低血流量、低血压、未能恰当按压等因素是引起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期间要积极预防,一旦穿刺失败,压迫穿破处的时间和力度要密切注意,并对血管状况高度观察,如果患者处于高凝血状态,可遵照医嘱实施抗凝治疗,若血栓现象出现,溶栓治疗要于早期开展或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健康宣教:以多种方式给患者宣教内瘘知识及自我护理内瘘方法,例如教会患者观察震颤情况是否存在、血管杂音如何听等;嘱咐患者对水分摄入量做出适当控制,两次透析间体重应控制在干体重的5%之内,预防透析时发生低血压。穿刺部位注意事项:各项操作要严格保证无菌性,消毒时范围要超出5 cm;初次使用内瘘时,穿刺针因选择小号的,同时血流量要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使刺激和损伤内瘘的程度减轻;有计划地使用内瘘,采用绳梯样穿刺法,可使整条动脉化的静脉血管平均受用,血管粗细均匀,轮流更换穿刺部位,避免采用区域穿刺法即在同一固定点或区域内重复进行穿刺,预防形成硬结节瘢痕及动脉瘤;拔针后,穿刺点至少要压迫10 min,期间可略微抬高手臂,加快止血。
1.3 观察指标 (1)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2)调查患者掌握内瘘自护知识情况:利用自制问卷进行,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熟练掌握,60~80分为一般掌握,低于60分为不熟悉。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内瘘自护知识总掌握率情况 观察组内瘘自护知识总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内瘘自护知识总掌握率比较(n,%)
目前,患者行血透治疗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方便、感染率低、使用时间长的有优势[3]。通常,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至少为透析前3~4个月,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临床多数病例的内瘘手术在进入透析期开展,而内瘘建立后成熟时间至少为4~12周,此期间为保证透析顺利开展,会先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4]。血透记录单仅对通路使用情况做出记录,无处记录暂时无法使用的内瘘,导致护理人员只是护理了临时通路,并未护理内瘘通路,增加出血、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系统护理干预应用后,护理人员会在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开展全面的护理,在术前阶段,护理人员通过相关知识的宣教、患者心理疏导等措施,让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此种手术和血透治疗,减轻心理负担,再加上血管护理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6];在术后阶段,护理人员除利用专业知识护理内瘘外,还注重内瘘护理知识的宣传,让患者也具备一定的内瘘自护能力,进一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透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瘘自护知识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系统护理有助于减少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增强患者的内瘘自护知识,提升内瘘自护能力,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
综上,血透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后,通过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动静脉内瘘和穿刺部位得到良好的护理,降低感染、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自身护理动静脉内瘘的能力,减轻痛苦,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