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大提琴《浪漫曲》的艺术特色*

2021-02-26 02:49潘贺李艺赵悦雯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乐段调性大提琴

潘贺 李艺 赵悦雯

《浪漫曲》是由刘庄在20 世纪50 年代所创作的一首中国作品。该作品是大提琴作为西方乐器传入我国后,与传统音乐风格结合的成功之作。此曲将大提琴这一西方乐器和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

一、作者及《浪漫曲》创作背景

刘庄,我国知名女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幼成长于书香门第。从小学习钢琴,有着深厚的基本功底和音乐素养。1950 年刘庄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研习作曲,师从丁善德、桑桐等知名教授。在完成学业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派往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并且在苏联专家古洛夫作曲班中学习。之后刘庄没有离开学校,而是选择留下来先后担任了学校的助教和专业老师。作为专业作曲家、教育家,刘庄有着敏锐的分析曲目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以及错误更是一针见血,许多从师于刘庄门下的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刘庄一生创作作品无数,为中国的作曲事业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大提琴独奏曲《浪漫曲》是一首《页里麦》主题的新疆民歌风格的主题变奏曲。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曲中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浪漫曲》第一次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是1954 的北京全国音乐周。首演结束后引起了轰动的回应。

二、《浪漫曲》曲式作品结构分析及与钢琴伴奏的结合

《浪漫曲》的拍子运用了变换拍子手法。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名称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分为三个乐段。引子部分为前1 至5 小节,此处钢琴作为主旋律缓慢轻柔地进入。主旋律极进下行,伴奏织体为半分解和弦,为之后大提琴的低沉悲凉的主题做了铺垫。

(一)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为重复型乐段。6 至11 小节为第一乐段,大提琴为主要旋律,钢琴伴奏则作为铺垫。12 至18 小节为重复部分,此时主要旋律则转移到钢琴的左手部分,旋律集中在低音部分。大提琴则在高把位处于钢琴交相呼应,两种乐器在此处是歌唱性极强的二重奏部分,更加深刻地烘托出悲凉的气氛。调性为e羽调式。

(二)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19 至42 小节,使用主题材料展开。曲目在调性和节拍上都进行了不断的转化,使主题材料更为丰富多彩。到27至42 小节时,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部分。主题结构为动机型主题,三连音、后十六以及大切分的连续使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钢琴伴奏则以纯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低沉而稳健地进行铺垫。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之情。43 至46 小节为连接部分。

(三)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为47 至74 小节,该乐段四三拍以舞曲的形式呈现。是变化较为充分的一个变奏部分,速度也在此乐段发生变化变成了小快板。和前面深沉悲凉的画面感形成突出的对比,仿佛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钢琴伴奏则随着主旋律大提琴的速度及力度变化不断推进。到整段结尾处大提琴移至高把位处演奏,ff的力度标记将全曲完美地推向高潮。最后钢琴伴奏七小节的独奏部分将调性回归的e 羽调式,主题部分被引出。82 至结尾为尾声部分,重复强调主题调性。除调性以外速度也回归第一乐段。最后全曲在钢琴伴奏缓慢悲凉减弱的旋律中结束。

三、关于《浪漫曲》情感和演奏技巧分析

本文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整首曲目在演奏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速度为慢—快—慢。乐谱中从头到尾不断出现的mp p mf ff等力度标记,可以看出该曲是一部极富感情色彩并且旋律性极强的作品。

(一)第一部分

该作品的开头属于抒情部分,有极强的歌唱性。钢琴和大提琴就像两个友人诉说一个悲凉的故事一般,演奏该处时一定要注意右手弓子的速度、力度以及平稳度,避免换弦时出现杂音。左手则要注意按紧弦,在换把时尽量不要有滑音,影响听觉。在音符时值拉够的前提下,一定要将长音拉奏饱满,而短音不能演奏得过于急促。将每一个长音的揉弦都要揉到位。根据力度的标记不断地调整右手弓子触弦的力度以及左手揉弦的速度、频率。

演奏到第一部分结束处,钢琴声戛然而止,只留下大提琴悲凉地独奏。ff的力度标记以及三连音的连续使用,使此处充满了戏剧性。也将第一部分完美地推向了高潮。这一段也是全曲的气势所在之处,要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地倾注进去。此处没有了钢琴伴奏的束缚,是大提琴独自展示情感的部分,看起来平常的三连音才应该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本身的能量和爆发力,所以节奏不再死板地卡在原有的节拍里,在速度方面要自由地做一些快慢的伸缩。

(二)第二部分

曲目的中间部分是极富舞蹈性的部分。小快板的速度,附点音符节奏型的使用使整段给人一种欢快的听觉效果。和第一部分悲凉的场景产生鲜明的对比,如同在流亡的惶恐之中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在演奏该段时要注意每一小节的第一个四分附点音符都要有意识地抻住,有张力地将时值拉够拉满。在演奏速度较快的部分时要注意卡准节拍。我们可以选择慢练或分弓练习,对曲目达到一定的熟悉度后逐渐加快速度。并且每一个四分附点音符右手弓子部分都要给其一个重音的处理,左手大量揉弦。逐渐做出减弱和渐慢的处理,为后面a tempo 的标记做铺垫,也为了营造一种层次感,更好地烘托气氛。

在渐弱渐慢的过渡处理过后,开始恢复原速,即将进入整首乐曲的第二个高潮部分。高把位处演奏。演奏时谱面的渐强记号和高音mi 上方的ff一定要做出来。之前的每一个音都是为了把高音mi 推起来而做的铺垫。

(三)第三部分

最后一部分的速度和调性都回到了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在演奏时要找到和第一乐段一样的音乐感觉。包括揉弦、弓速都和第一都分大同小异。唯一要强调两点:其一,这一部分的开头属于大提琴独奏部分,出现了很多临时变化的半音。其二,该部分结尾处基本都是在高把位处演奏,这两部分都要格外注意音准和节奏。虽然演奏速度应该为慢速,但也要注意不可演奏得过于拖泥带水。还是要将谱面的强弱记号做到位。最后一部分也是曲目情感表达的终结处,要将前面一部分欢快明亮的演奏情绪收回来,还要将第一部分悲伤难过的情绪承接出来,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三、结合大提琴早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谈《浪漫曲》的艺术特色

大提琴是西方的独奏乐器之一,相对于其他弦乐器应该是最接近人声的一种乐器,因此受到好多人的青睐。其高雅的外形沉稳的音色被誉为乐器皇后,除了可以作为一件独奏乐器外,在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包括管弦乐队的低音声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提琴起源于15 世纪的意大利,16 世纪上半叶开始流行。早期的大提琴被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名字得于它的演奏姿势。最早的大提琴是没有底部的尾杆作为支撑,外观华丽,仅有三根琴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才逐渐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提琴。

大提琴于20 世纪初才传入中国,由于身形较为笨重,音域低沉。初来乍到和身姿轻巧声音婉转动听的民族乐器相比较并不被世人所接受和看好。由于中国的民族乐器低音相对缺乏,民族乐队和戏曲乐队中大提琴的融入可谓是如虎添翼。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广泛接触西洋音乐,学习和接纳大提琴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刘庄的《浪漫曲》恰好在这时问世。曲目巧妙地运用了《页里麦》民歌的素材,将中国民族风格和大提琴沉稳的音色相结合。这首曲子不仅是将中西方音乐结合这么简单,而且还通过这首曲子让国人更好地去了解和接受大提琴这种外来乐器,进而将这种兴趣折射到其他西洋乐器身上。通过大提琴这种西洋乐器的演奏将中国的传统的民间风格音乐流传出去。我们常说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分别,而音乐却是无国界的。

四、结语

刘庄所创作的《浪漫曲》是大提琴独奏曲中影响深远的中国乐曲之一,将中国民族风格和大提琴沉稳的音色相结合。是西洋乐器与中国风格乐曲的完美结合。时至今日《浪漫曲》已经流传成了经典,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希望还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将中西音乐结合。

猜你喜欢
乐段调性大提琴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大提琴之味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谈“调性”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谈“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