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1-02-26 10:53王惠贞王亚萍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互联网+

王惠贞 王亚萍

【摘要】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机电专业的教育人才目标从职业技能的良好具备转变为互联网思维的良好应用。机电专业学生的传统就业方向为有关的机电企业,其就业的途径具有固定性,对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不够强烈,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形势。但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现拓展,产学融创人才成为机电专业的重点人才培养目的。文章介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的价值、评价、现状以及实践,希望能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机电专业    产学融创    人才培养

引言: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的发展形态和要求呈现出与互联网更加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在行业内的深入应用,机电行业的运行模式中对互联网思维人才的需求度愈加提高。计算机网络思维的应用和传统机电行业的技能学习成为机电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要求。机电专业的学生只有根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自身的机电专业知识积极融合到“互联网+”产业形态之中,才能迎来良好的职业发展可能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人才的“产学融创”综合能力有更好的实现可能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价值

1.1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的“产学融创”人才培养的重点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机电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既保证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又使得学生掌握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学生能够在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培养中,获取基于专业知识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育是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为是对实践能力的目的性培养,因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等,能够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体系传授,打捞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对专业内容和行业发展形态进行颠覆性思考,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备性人才。

1.2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行业的发展形态开始出现变化,都与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入绑定,只是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应用等已经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产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其步入职场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的时代,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互联网科技营造出“产学融创”的形态,进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性提升,才能够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不负于我国的产业发展阶段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就机电专业的本身发展而言,其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已经属于专业学科中较为困难的领域。很多机电专业学生在校园的教学生活中也没有能够良好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对机电专业技能的应用也不够熟练,只能够勉强达到行业的入门标准。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机电专业的学生不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良好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在专业能力过硬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此种“产学融创”的人才培养模式超出了传统专业培养要求,需要教学机构构建更加效果良好的教学规划,提高专业教育的效率性。針对机电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高标准特性,我国的有关教育主体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展活动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感受机电技术的魅力。同时众多教育单位根据互联网技术构建了自身的综合教育平台,能够让学生在平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创造力,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独有的机电技术内容,从而锻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应用能力。机电专业的教育单位还根据专业教学的时间性特点定期举办机电专业的创新型竞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投入到机电专业与互联网科技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互联网机电专业思维,提升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机电行业竞争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伴随“互联网+”大背景的到来,各种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出现,机电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此背景之下的机电专业“产学融创”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有关教育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根据“产学融创”的理念进行了转换,从而具有了“互联网+”大背景的有效针对性,但是从整体而言,我国机电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被加以注意。首先,从行业的整体教育教学形态而言,我国机电专业的教育思想形态还呈现出一些的相对传统性。很多“产学融创”的教育主体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足,不能够将其传统的机电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及时和全面的转换。一部分机电行业的教育主体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主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问题,而对学生的职业实际技能应用情况缺少关注。一些教育单位的重点任务就是实现学生的就业率提升,而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更是缺少关心。相对于学生的基于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整个培训与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采用已经配套资源的供给等都缺少可匹配性,并且最终造成人才培养的效果达不到模式的预期。

其次,很多基于“产学融创”的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尚且不够健全,没有将全部的专业内容予以有效覆盖。很多学校的机电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缺少计划性,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学校尽管根据“互联网+”的时代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的设置,但是课程之间缺少内容的衔接性,学生的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与完备性。一些学校将“产学融创”的人才培养理念简单理解为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集合体,将综合性的“产学融创”培养手段进行了分解,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指向性不够明显,对学生的能力提高缺少有效性。

再次,一些学校的教师团队的讲授技能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范畴,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学生的教学缺少相应能力。教师的综合素养显著高于学生才能够真正胜任互联网+背景下的机电专业教学的任务。部分学校的教师培养制度设置不够完善,教师的专业技能晋升通道被相对关闭,教师不能够通过培训制度内容进行自我教学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同时因为部分教师对机电专业实践经验的缺乏,其对学生的“产学融创”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指引性作用也比较弱。

最后,很多从事机电教学单位的“产学融创”人才培养的氛围不够浓厚。机电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对其之后的就业情况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实践能力的缺乏将会导致机电学生的职业生涯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因为机电实践的相对复杂性和校园生活的多元性等特点,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氛围很容易就缺少实践性的因素。学生会因为缺少机电实践的氛围而对机电实践缺少自发性的认同,并最终导致“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佳。

四、“互联网+”背景下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4.1“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課堂实践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机电专业的教学手段的采用开始更加具有高科技的属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的尖端技术内容已经可以被深入应用到机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依托于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机电专业的“产学融创”人才培养已经可以从传统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在线的网络平台模式。网络教学课堂的出现转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机电知识讲授秩序,将原本的单方向的教学形态转变为师生平等共同探究问题的双向教育形态。在双向教育形态中,学生的教学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其教育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带给机电专业教学的节奏升级与效果增强,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平等的学习平台而被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产学融创”理念之下的人才培养。

4.2“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伴随教学网络课堂的建立,相应的“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进行对应性变革。整个机电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创新化发展,课程体系中的教师中心性地位需要被进行更改,学生的中心地位需要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创新应用等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关注。整个课程体系的打造应该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的螺旋式结构来进行,保证学生的机电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被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4.3“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团队实践

无论是传统的机电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实施者或者说教育者就是教师团队。对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完善对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机电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互联网络思维,能够在网络的影响下实现对人才的良好培养,促进我国机电专业互联网时代人才供应状况的改善。

4.4“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氛围实践

不同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指引性效果不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同样应该借助于氛围培育的手段。教育主体单位应该积极进行“产学融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氛围实践,实现通过良好学习范围的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等能力的锻炼,从而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劳动力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产学融创”意识与理念的人才是“互联网+”时代对机电行业的新要求。从事机电专业教育的学校主体应该根据“产学融创”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革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教学实践,完善其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对优质机电人才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崔京华,岳彩霞.“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智库时代, 2019,07:277+279.

[2]王春艳.“互联网+”微项目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258-259.

[3]朱慧玲,郭剑,全志军.“互联网+”背景下机电控制类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9,36:82-83.

[4]蒙晓春.“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机电类专业“三创”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6:134+131.

课题来源: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机电专业“产学融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0201273)

王惠贞(1974.08-),女,汉族,河北保定,硕士,副教授,从事工业互联网、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方面研究。

王亚萍(1992.11-),女,汉族,河北邯郸,硕士,讲师,从事研究;电气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物联网方面。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互联网+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