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2021-02-25 20:59吴云
家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吴云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国学经典作为文学著作,本身就是一项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字与阅读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此外,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熠熠生辉的文化价值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小学阶段,将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兼具增强学生知识技能与促进培育学生情感价值观双方面的价值,符合新课改理念。因此,探究如何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學有效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诵读的优势,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处于语文能力的萌芽时期,特点是知识储备水平不足,但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记忆力强,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而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启蒙学读物,千百年来一直被用在适龄儿童的文学教育中,其通俗易懂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理解水平,短小精悍的篇幅适合小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进行诵读时会通过节奏、韵律格式等基本朗诵技能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标注读音的过程中增加汉字积累,同时也积攒素材为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小学生思想品格的培育

国学经典对于文化启蒙的意义还在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将经典诵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正是基于这种目标。选取传统文化的原始载体,使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内化记忆,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沉淀内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依据,体现了经典诵读的德育作用。此外,国学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启蒙阶段用国学经典作为学习材料,可以在增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民族文化认同感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体现了经典诵读在培育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探究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思路

(一)内容上注重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1.基于教材展开的诵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体现着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工具。在选取国学经典材料的时候,首先应该本着教材的导向性,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教材来源一致的文本材料,这样在引入诵读的时候才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本末倒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经典诵读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诵读经典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并拓宽视野,培育其人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如果过度地增加学习任务,则会导致揠苗助长,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消极影响。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也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再三修订,可以作为教师选取国学经典的参考,对提高诵读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素养有积极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对韵歌”为例。此篇课文是对《笠翁对韵》的改编。教师可以在此引入学生进行对《笠翁对韵》的经典诵读。然而考虑到原文虽然声韵协调,但是生字过多,篇幅过长的特点,结合《笠翁对韵》是对古体诗对仗及用词积累的启蒙,主体上下文之间并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小学生此时尚未接触到拼音学习,无法进行拼读识字,客体能力上也无法认识全部生字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将《笠翁对韵》进行删减,在保留小学一年级上册对学生识字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保证对仗格式工整。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做到了知识拓展,还能使学生在诵读“原文”的基础上感受文字的声韵魅力,为后面拼音的学习做铺垫。

2.基于教学情况展开的诵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说明性或寓理性的教学单元并不能给国学经典的内容选取提供参考,这时教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这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非教学内容本身。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目的也不断深化。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学目标以识字为主,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小学中年级学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语言结构表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段,语文教学的内容升级到要求学生理解字义并灵活运用,把握文章主旨,掌握阅读方法。因此,在选取诵读内容时可以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诵读过程中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诵读《千字文》。《千字文》篇幅短小精悍,可以分成上下篇分阶段进行诵读。此时,学生已经学会用汉语拼音认字,故生字再不构成诵读障碍。《千字文》四字成句,每组词语都有含义,学生在诵读时通过对译文的学习增强词汇积累。这种诵读内容的选取完全遵循教学目标,丰富了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形式上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辅助教学内容,应该本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使学生通过诵读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用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然而国学经典以文言文作为载体,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学生本能地产生抗拒,使经典诵读流于表面,并未完全发挥其功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目标读物由来、内涵等进行讲解及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含义,诵读过程中设立奖励机制,通过正激励来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增强诵读效果。例如,在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展开的对“边塞诗”系列的诵读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播放古代战争片段,让学生先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描述感想,进而引入边塞诗,讲解不同边塞诗体现的不同情怀,通过范读加深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的练习。这种灵活的方式会调动学生多感官来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以提升诵读质量。

(三)环节上遵循循序渐进与系统性学习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经典诵读的教学设计应该本着系统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综合到每一个学期,用持续输入的方式来发挥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经典诵读不可避免地会占用课堂时间,然而,在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第三单元这种叙事性寓言教学的语文课堂进行经典诵读,会造成诵读内容与教学内容分裂,带来不伦不类的感觉,不仅会缩短对目标内容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增加了思维转换的负担。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应该基于课程目标却独立在课程之外,自成系统,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考虑到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且兼具德育功能,符合新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材与学生能力水平选取适当的国学经典,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提升诵读质量,合理设计教学课程与诵读课程,不顾此失彼,以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