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栋
儿童弱视发病率较高,是临床常见小儿眼科疾病之一,占眼科疾病总发病率的3%。儿童弱视表现为明显双眼视力或单眼视力下降,重者可导致患儿视觉功能衰退,影响儿童健康成长[1]。临床上治疗儿童弱视的主要方法包括遮盖、光电治疗、视觉刺激等。研究数据表明,传统单一治疗方式整体效果表现不佳,且耗费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故临床上多通过2种或2种以上方法联合治疗的手段[2]。本研究观察多巴丝肼片联合视力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张家口市宣化区眼科医院收治的儿童弱视患儿120例,均符合儿童弱视相关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12(8.14±0.36)岁。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11(8.16±0.27)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儿家长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儿治疗前接受视力检测,根据其视力情况佩戴矫正眼镜,并嘱患儿及家属应坚持佩戴眼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视力遮盖法进行治疗,即遮盖优势眼以进行调整,若患儿单眼弱视则可对健全眼进行全天遮盖调整,此外还要对患儿进行近距离训练,包括穿针、描画等,每次训练持续15~20 min,每天2次,通常以1个月为1个疗程,但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决定其疗程时间。同时对患儿进行多功能弱视矫正仪调节,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巴丝肼片(商品名: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198)治疗,每次0.25 g于餐后服用,每天1次。所有患儿每隔1个月复查1次视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泪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9)水平、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蛋白激酶A(PKA)水平及视力水平变化。视力水平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为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患儿无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视力完全恢复;(2)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不良反应,视力基本恢复;(3)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不良反应较多,视力恢复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27)。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泪液中白细胞介素水平比较 治疗1个月后,2组IL-6、IL-1β、IL-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泪液中白细胞介素水平比较
2.3 CREB和PKA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1个月后2组患儿泪液中CREB和PK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两项的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泪液中CREB和PKA水平比较
2.4 视力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比较
弱视会导致患儿视力低下,也会导致患儿出现双眼单视和立体视缺失。根据相关标准,可将儿童弱视分成以下几种: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先天性弱视。一旦出现弱视的症状,必须要及时就诊治疗[3]。通常3~6岁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期,若患儿年龄>12岁,则治疗难度较大且效果亦不理想。视觉发育有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关键期进行治疗,整体效果就会较差,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的视力问题,一旦出现情况必须要尽早检查,否则会对儿童的学习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IL-1β、IL-6、IL-9都属于白细胞介素,其中IL-1β是引发炎性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在人体出现水肿以及组织破坏的情况下都有其参与,会进一步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另外,它还会促进β防御素-4的生成,但是相比之下,该种因素的破坏性要高于防御性[4]。IL-6会直接引发单核细胞的分化、神经元的分化、b细胞的分化和增值、增殖角质化细胞生长,因此细胞减少的数量会被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IL-2、CTL、IL-2受体表达,但是在发生炎性反应时也会促进炎性因子的进一步释放。IL-9产生于Th细胞中,可有效维持分子生物学活性。如果儿童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出现了弱视,易导致儿童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发生变化,严重时还会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减退,在临床上弱视属于一种较常见的儿科眼部疾病。而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种人体最常见的炎性因子,在人体的炎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白介素还会进一步调节和激活机体免疫细胞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弱视儿童泪液中的白介素水平会直接反映出儿童的视力情况,白介素水平越高,儿童的视力就越差[5]。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属于调节基因的蛋白质,在视觉功能发育的过程当中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在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视觉功能重塑过程当中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所采用的多巴丝肼属于一种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左旋多巴是脑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前体,在发挥作用时可以无视血脑屏障,因此在作用时能够对脑组织以及脑外进行共同作用,促进了多巴胺水平的升高[6]。而苄丝肼是一种抑制催化左旋多巴转化成多巴胺的酶活性的物质,如果脑外形成了过多的多巴胺就可以通过苄丝肼进行抑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多巴胺的主要作用为传递神经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减轻神经细胞和萎缩,保护神经细胞,增加神经细胞数量,改善神经细胞病变,可有效改善弱视儿童演示录信息传导功能。一般情况下,多巴丝肼片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悸、胸痛、四肢无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如果长时间服用会导致患儿出现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的症状,如果大量服用会导致机体血压升高。根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左旋多巴能够发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在视网膜外核层神经细胞和形态结构的恢复方面具有较高的作用,而且在应用实践过程中表明,有效率可高达95%以上[7]。另外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多巴丝肼可以促进左旋多巴生成多巴胺,血液中的苄丝肼也不会对患儿产生较大的毒性,多余的物质可以随着尿液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根据调查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3%以下。视力遮盖法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儿童弱视的方式之一,同时临床效果也最好,医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双眼视力情况来制定遮盖比例,这样也可以为儿童提供针对性治疗方式,是目前治疗儿童弱势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以上治疗方式联合运用,不仅可以从外部来帮助儿童调节视力,同时也可以从内部来改善视力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效果[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治疗后,2组IL-6、IL-1β、IL-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相对于对照组更大;治疗后2组患儿泪液中CREB和PK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两项的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多巴丝肼片联合视力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促进患儿视力功能恢复,降低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