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鹏,相蕾
高血压属于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高血压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1]。有研究显示,在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清晨血压不达标率达到54%左右,已经成为影响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的主要原因[2]。因此,对患者清晨血压水平进行管理与控制,是提升血压管理整体水平、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因高血压治疗药物种类较多,且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诊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进行分组治疗,旨在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37~73(56.20±4.35)岁;病程4~17(9.50±1.74)年;高血压分级: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2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38~71(55.69±4.61)岁;病程3~16(9.43±1.80)年;高血压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学要求,并获得批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且同意参与。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清晨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清晨清醒后1 h诊室测量血压水平>140/90 mmHg,家庭测量血压水平>135/85 mmHg;入院患者无肺部感染等感染情况,无溶血性疾病。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及恶性肿瘤者;半年内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5 mg于清晨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709,规格:150 mg/12.5 mg*28片)每次1片清晨口服,每天1次。2组均连续服药30 d后观察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情况,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对患者晨起1 h血压水平进行测量,采用全科诊疗仪对患者心率进行测量;(2)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凝血因子等指标水平,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10 ml,在3 h内对各项指标采用血液常规分析仪(希森美康,xs500i型)进行检测;(3)治疗总有效率;(4)统计比较2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下降20 mmHg以上或降至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下降30 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20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1-无效率。
2.1 清晨血压及心率比较 治疗前,2组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2组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血压、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及心率比较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凝血因子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 d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凝血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0 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3,P=0.004)。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比较 用药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89%,对照组发生率为12.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以患者血压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如果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控制不理想,则该病症极易诱发脑卒中、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因此,需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积极的降压治疗,以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高血压疾病研究中,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随着昼夜变化而呈现出节律性变化,其中清晨6:00~8:00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上升较快,即血压晨峰[4]。有报道显示,清晨时间段,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超出其他任何时间段[5]。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中,对患者清晨血压进行控制与治疗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在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是重要的一方面,同时预防血栓形成及减少用药不良反应也是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对降压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常用降压治疗药物,该药属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Ca2+跨膜进入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可选择性进行抑制,对平滑肌钙通道进行阻滞[6]。此外,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外周动脉血管有扩张作用,可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直接产生作用,达到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进而实现降压目的[7]。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属于高血压治疗的新型药物,该药物主要用于厄贝沙坦及活氢氯噻嗪单独治疗高血压中无法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属于复合制剂,包含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2种药物成分,厄贝沙坦能够对利尿剂引起的代偿机制进行抵消,使利尿剂降压效果得到强化,同时对血管紧张素亚型受体可选择性抑制,发挥降压效果;氢氯噻嗪则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对降压作用进行对抗,使机体血钾水平降低[8]。因此在必须使用联合用药降压的患者治疗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方案。且2种药物的半衰期时间较长,每天用药1次即可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发挥长效降压作用。而在高血压治疗中,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用药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患者血压水平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患者清晨血压有显著控制效果,且对患者心率水平也有明显控制作用。而在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凝血因子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联合用药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的因素较多,其中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变或异常是主要原因,尤其以血液黏度改变的影响最为直接。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其病程进展中必然经历多个血液流变学性质改变的过程。而治疗中,因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外周动脉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直接产生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效果,其降压原理只是通过扩张血管实现降压,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并不显著[9]。而厄贝沙坦属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入人体后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进行抑制,达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目的,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效果[10]。在用药不良反应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高血压治疗中,观察组虽然增加了用药种类,但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提示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原因在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作为利尿药,在降压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药物性损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可显著控制患者清晨血压,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