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复发率与再入院率的影响

2021-02-25 06:43梁海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醛固酮内酯心室

梁海静

慢性心力衰竭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较高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对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痛苦,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1]。同时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反复入院带来巨大的医疗开销,加重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快,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之一,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工作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包括洋地黄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醛固酮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无法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长时间用药易出现醛固酮“逃逸”情况[2]。而螺内酯属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3]。本研究对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复发率与再入院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6~74(55.47±3.49)岁;病程1~15(7.26±2.5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25例,Ⅳ级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8~72(55.23±3.58)岁;病程2~14(7.42±2.47)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24例,Ⅳ级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4];(2)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合并高血钾症患者;(3)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合并恶性肿瘤患者;(5)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6)精神异常者;(7)不配合随访及中途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嘱其规律作息,做好饮食控制。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包括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片(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0077)每次20 mg口服,每天2次。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时血浆醛固酮水平组间差异,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复发(心功能分级再次达到Ⅲ~Ⅳ级)与再住院(患者出院后因原有疾病加重而再次住院或出院后3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加重住院治疗,均视为再次住院)发生情况。

血浆醛固酮检测: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液样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醛固酮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心功能采用飞利浦EPIQ7心脏超声仪进行测定。

1.5 疗效评定标准 以疾病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其中(1)显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2级及以上或达到正常标准;(2)有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3)无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心功能改善情况低于1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44)。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血浆醛固酮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治疗3个月与6个月时醛固酮水平均出现回升。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观察组血浆醛固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比较

2.3 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4 复发与再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与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复发与再住院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发展的终末阶段,主要是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能力减弱,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引发心肌重构,进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5]。临床表现以乏力、液体潴留、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效果普遍较差,相关数据显示病死率可达40%[6]。心室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则是心室重塑的关键促进因子[7]。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醛固酮释放较多,大量形成胶原蛋白,引起心血管间质纤维化,导致心室重塑。同时钠水潴留增加心室前负荷,加快胶原合成,进一步加剧心室重塑。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心室重塑,从根本上缓解症状,是治疗的关键[8]。但是长期使用该药物,因为醛固酮可由外周醛固酮系统产生,无法充分抑制醛固酮,进而形成醛固酮“逃逸”情况。

醛固酮会加剧钠水潴留,造成心肌电稳定性下降,加快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恶化心力衰竭症状。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阻断醛固酮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醛固酮水平下降,3个月和6个月时逐渐回升,表明均存在醛固酮“逃逸”。而观察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醛固酮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螺内酯可能存在助长醛固酮“逃逸”的作用。原因可能为螺内酯在受体水平发挥作用,切断醛固酮和受体的结合,使血浆中醛固酮呈游离状态,局部组织中醛固酮提高进入血浆,从而增加血浆醛固酮水平[9]。而螺内酯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竞争性的和醛固酮受体部位相结合,阻断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产生“逃逸”的醛固酮发挥作用,从根本上切断醛固酮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机制,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继而减少再住院率和复发率[10]。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治疗后,2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与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和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同时降低复发率和再入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醛固酮内酯心室
穿心莲内酯滴丸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蒙药如达七味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浅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醛固酮肾素定量比值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探讨
α-甲氧甲酰基-γ-丁内酯和α-乙氧甲酰基-γ-丁内酯的合成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