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古寺三记

2021-02-24 02:31冯北仲
延安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树

冯北仲

宝峰寺记

汉中以北,哑姑山下,有一座古刹,乃宝峰寺。

哑姑山原名金斗峰,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村姑,秃头且哑,忽一日,让其嫂剃度,来金斗修行,后成道。此后,金斗峰改名曰“哑姑山”。

宝峰寺静默如龙,盘卧于哑姑山中。寺后,危峰连绵,草木苍翠,如画,如锦,如毯。寺前,沟壑幽深,灌木相连,繁密交错,如缠,如揪,如扭。

午间古寺,鸟语盈耳,清脆如玉笛相鸣,喧闹如挚友轻唤;石缝细流过处,隐于草木之根,潺潺之音,可闻而不可见,怡心而不得面。寺院之庭,之殿,之阁,凹山而建,依石筑构。座座殿宇,以石为屋。

步行上山,石阶窄小。一段石阶,一个拐弯。一处一殿,一殿一名,殿殿连接,阁阁毗邻。殿阁之门,之槛,之柱,皆红木雕花,刻各种图案。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皆因缘生灭。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乃我空法有。人生变幻莫测,深思解脱之道,体用相济,不二法门。

观之,思之,悟之。

一阵微风拂来,凉气扑面。山间秋意早,不比热闹凡间。石阶冒丝丝冷气,苔藓早已不鲜。行走之间,脚下打滑。上石阶,小心。拐弯,更小心。

不远处,耸立一块崚嶒巨石,上书“飞仙阁”,字如金斗张口,笑迎八方来客。字头挂绸,髭须随风飘逸,神韵似仙。石背后,是九层石阶,顺阶直下,右拐,现一石洞,顶上书“真身洞”三字。洞口不大,呈圆拱形,仅容一人入内。相传,哑姑当年在此修炼,肉身成道。四周乡人得知,以泥护身,成真身佛。身证菩提,以身成佛。佛即是我,我即是佛。佛性于人,人人皆备。道生大师言:“一阐提皆可成佛”,普通众生,谁又不能成佛?哑姑居山中,修道成佛,足证其心之诚,发愿慈悲心,广大渡众生。

离开了真身洞,继续前行。

至山腰处,乃三教殿。殿后崖石缝隙处,斜出一古树,两搂粗,中空皮裂,满目疮痍,面色褐黄,层层皲裂。据说民国初年,寺内突起大火,焰火冲天,席卷寺院,烧了一天一夜。四周村民,喊声震天,群体赶来,一同护寺,灭了火灾。幸好,古树存活。虽大难不死,容颜已然巨变。周身苍黑如墨,伤势累累,痕迹斑斑,当年大火烧烤之惨烈,可感可知。然其历经苦难,近百年时光倏忽已过,禀性依然威威嘉祥。其树冠,繁茂如盖,新芽交叠错落,枝条密密麻麻,叶叶相交,绿光盈盈。阳光下,树叶沙沙作响,摇落一世风云。一身金币向谁看?暮落春秋亦是花。

古树正前方,有一巨大香炉,里面大小炷香排立。铜炉色泽青幽,四季风雨,风吹日晒雨淋,已是锈迹粼粼。炷香燃烧,烟雾缥缥,袅影盘盘,一丝,一圈,一缕,散漫随意,飘然而上。一棵古树与一鼎香炉,彼此对望,默默无语。古树年迈,历经古今风烟,阅尽世间沧桑。香炉静穆,虽经朝代更迭,怀抱一瓣心香。天地坦荡,万物不息。淡然慧定,寂心平虑,不喜,不忧,不吭,不躁。禅语道:“渐教顿教,悟字一个,明心见性,性起尘间,祸起心端。”眼前这棵古树,遇难不见其悲,遇福不见其骄,静静如常而站,稳稳依石而居。香火不断,香炉敬奉。世人常言修为,到底何为修为?静虑,意简,神宁,止念,观自在。止观不二,境智冥一。一古树,一鼎炉,一炷香,两两双运,定慧双修。智慧何来?种种法门,澄清妄念。佛智照空,一念慈悲。

良久,再观古树,眼前乃面皮漆黑一老翁。再次观古树,老翁乃仙乃圣乃佛。再再次观古树,伫立良久,思绪已入冥然。古树还是古树,香炉还是香炉,炷香还是炷香。烟气弥漫,款款浮游,进入鼻息,涤荡魂灵。

忽然,耳生轻风,细瞧,见几只轻巧雀儿,飞身而过,穿梭于树冠枝桠,相求,相应,相欢。山中古寺,正午时有香客,鸟鸣也欢。午后,多是寂寥,鸟影罕见。几只鸟雀悠闲轻唱,快乐飞翔,不停跳跃,以古寺为背景,遂成天然山水画。造化为师,诗画相谐,意味悠长,言不尽意。动与静,虚与实,气韵生动,古雅幽深。人间万象,一阴一阳,莫不如是。

寺院,细流,崖石,古树,香火,香炉,鸟雀……

独自徘徊树下,俯仰古今,吐纳浊清。

朝古树鞠躬,离去。想上山,石阶不见了,难寻上山之道,唯见崖上危耸之阁。想下山,心有不甘。迟疑间,不得其法,进退两难。忽一人从殿中出来,问:“有何事?”答:“想上山。”对方笑道:“这有何难?”引领入殿,嗖嗖冷气扑迎,似从冰缝渗出,浸入骨髓,不禁打个冷战。对方指了指殿后,随即转身出了殿门。愕然,亦不解,按对方指点,趋步入内,惊呼,山重水复处,有疑路,柳暗花明间,又一村。

原来,殿后有一条窄径,卵石铺地,逶迤通往山上。殿后竟有此小径,一般人哪能发现?步入小径,心中揣测,为何上山路置于殿后?有什么说法?不得其解,甚为奇怪。拐过一弯,径旁,偶遇一株小树,倚石而立,枝条下垂,如女子娇态,颇有俏皮韵致。走着走着,心跃跃然,情怡怡然,欣喜之意,无以言表。忘了不得其解,忘了小径为何在殿后,只顾欣赏风景了。顺着小径前行,见石头越发多越发大,树木越发稀少越发弱小。山是石头的世界,石头垒成山。树木依石而生,也是优胜劣汰,强者生,弱者灭。万物万象,争相生长,全是艰难。边走边看,边看边想,步子加快,拾阶而上。

越往山顶走,石阶越发陡然,路是愈来愈窄。阶旁,横有栏杆,三寸青石连缀而成,青青石片,恍若可剥鳞片,不知何年何月而铸,表皮斑驳,可感年年岁岁久远。层层石衣,如蛋壳破损,质地难辨。突地,眼前出现一处高台,台上有一座殿院,殿旁即是阁。殿依着石阶,阁傍着石阶,殿套殿,阁挽阁,彼此前后相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天地鸿篇巨制,真是鬼斧神工!不到此处,谁又能见这般奇观呢?世间行走,犹如人生之历,不行走,不坚持,不会晓得别有洞天是何滋味。人生况味是什么?是行走艰难之后,感受,体悟。

缓慢爬台,过殿,穿阁,终至山顶。

顶上坦如平地,如大戏台。右角边,有古殿。入殿,四处寂然,无香炉,无香火,唯佛像一尊,脚下两块草蒲团。样貌陈旧,尘渍厚积,绳线已断。冷清清之场面,便知鲜有人至。

出殿,立于台阶。举目四望,秦岭巴山,层峦连绵,诸峰起伏。翠色流波似江河,素心轻弹如读经。世人常说清心寡欲,亦常说涵泳淡泊,几人能做到?世人自警,然身处红尘闹市,繁华羁绊,终是难行。一年一年,身心陷入红尘阴霾,不进深山,不来古寺,何来清心淡泊?夸夸其谈,也是空谈,成了世人习惯,装点门面。清谈,更成了过眼云烟,难以重现。

嘘——长啸一声,群山激荡,回音迭起。

伫立,独赏远黛含烟,独阅峭壁飞檐。聆听,来自遥远的声音:泰然自在之人在何处?

回龙寺记

汉中城固县域内,有南沙湖。风景秀丽,林木茂盛。湖水丰沛,每每晨起与夕落,烟波四起,雾蔼四合。中午时分,水光潋滟,水色清冽,甚为大观。这里,不止有湖光水色,更为稀罕的,有一座古寺。

顺路前行,见长满青草之陡坡。坡之上,各色香客络绎不绝。烟雾缭绕,团团升腾,香火很是旺盛。诵经之声,敲磬之声,声音与燃香融合,天然圈成了一块清净之地。这里,便是回龙寺。

寺在坡上,路在坡下。去寺里,须上一段石阶。上了石阶,出现一条过道,破砖砾石杂物随处可见,想必这条道偏僻,少有人走,应另有正大山门才对。穿越过道,恰好,真是发现山门。原来,香客拜佛,皆走正道。

山门外,有片偌大空地,地面是水泥浇铸的。站于山门阶上远眺,恰好四月季节,满眼尽是油菜黄。此季节,汉中最美,田野山地皆是金灿灿,黄蜂蝴蝶翩翩飞。山门前,铺有乡间公路,如人之双臂张开,一头在寺之山门,一头通向红尘大道。路面很窄,仅容一辆小轿车驶过。

回龙寺山门,有特色,与其他寺院山门大不相同。

山门呈漆红色,形状似城隍庙。一体生两翼,中顶高,两侧低。中有大门,两侧各有一座小门。大门之上,中间开一西式圆拱窗,两边是中式八卦圆窗。顶屋两头,边檐上弯,中间平顺,如双手向上弯曲,稳定,又庄严。顶子中央,有两根似银针之什物,齐高,大小相等,精神抖擞地立于顶上。两侧小门,亦是圆拱形,左门上书:解脱。右门上书:方便。

顺着山门进寺,有庄严感。一入门,须上一段石阶。阶两旁,有扶手,青砖砌成,上面塑有小型唐僧师徒取经之石像,奇状有趣,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上完台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已到了寺院院中。有条无形之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殿,和正殿。

正殿在山顶,好似空里悬着。殿前,矗立有三座香炉,形体高大,几处炉檐角上,雕有四只金龙,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嘴里悬一铜色铃铛,威风凛凛,正大庄严。几个香客前来进香,双手合十,神色虔诚,念念有词,向正殿膜拜。一拨香客进完香,去了殿里,另一拨香客又来。

站在院中,才知寺院依山逐级而建,远远高出了南沙湖。站于此处,湖水如一面明镜,照着前来的男女香客。谁是人,谁是魔,谁是佛?水是灵性存在物,自有鉴别。不禁惊奇,是哪位大德高僧选了这方圣地?有水有山,有了寺。

寺里,香烟袅袅,人气旺,烟气浓。

院子四周,栽有四株高大叫不上名的树,枝状似龙爪,毅然朝天伸去。树身弯曲,如老者驼背,然神气自得。这四棵树,应是寺院的守护者吧。近前看,树名是:糙叶树。四棵树下,各置有石桌石凳,表面光滑如玉,供香客休息。

院北,是正殿,青砖青瓦,俨然透着一派古气,覆有陶板灰,檐下置斗拱,施彩画。殿内供铜佛像,一为文殊菩萨,一为弥勒菩萨,还有修路碑,清代铁钟。

院南,是地母殿,有三个门,进去有先后顺序。正殿为“地母贤殿”,左侧为“恩沾无私”,右侧为“化育万物”。屋脊上,两条小赤龙,相视,盘着身子,张着嘴。他们中间,擎立一座赤色小塔。这里喻指,将人世纷闹与争霸,喧闹与浮华,一切归宁于佛塔,不仅给人以警示,亦给人间太平以希冀。正殿门口上方,悬两只大红灯笼。想必年岁已久,经历风侵雨蚀,红色渐褪,又加之香客络绎不绝,常年烟气熏蒸,灯笼已没了往日色泽,明显发白发紫。正殿前的两根雕柱,色泽明艳,浓墨彩绘,白花红云相互映衬,旋在柱上。

据说,寺院以前不是寺,是旧时王爷的行宫。

具体是哪朝哪代哪位王爷呢?不得而知。

陕南水气足,雨脚勤,且时常连绵阴雨。听说乾隆年间,遇一场大雨,一夜之间,行宫塌毁,再无了形迹。直到光绪年间,不知是谁又想起什么来了,发了慈悲心,大兴木土,在原址上大规模恢复原状,建成后,称为北苑。

又传说,唐代时此地原有一座庙宇,不大,香客多,信众大多是方圆邻近村子人。唐中后期,战乱爆发,唐德宗和唐僖宗仓皇从长安出逃,欲南去川地避难。行到此地,人疲马乏,招呼休息养神。此处,有山有水,安静又全安,护佑了皇帝一行。皇帝见寺院庇护有功,许下了愿,言若有机会返回长安,定修缮此寺,以谢佛祖庇护之恩。后来,两位皇帝回到了长安,还了愿。后世为了感激皇恩浩荡,称此寺为回龙寺。

两个传说,后一个更确切于寺名。回龙寺,真龙天子来过,返回去之后,又念及,便修缮。唐时传说,让人信服此寺历史和名称。

回龙寺,地形和山门建筑,与别寺迥然。

想必,大概与“回龙”传说有关吧。

鹿龄寺记

鹿龄寺是伊斯兰教道场,屋形,石雕,门刻,檐角,均有清真教气象。此寺,在汉中西乡县城。县城西两公里外,有一条樱花大道。道旁,有一个大广场,名曰鹿龄广场。新修建的广场,看样子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很现代,很时尚,是大型休闲场所。广场右侧有一条南北小街,街上有一座古寺,是鹿龄寺。

据传,寺院建有三百多年了。青砖黛瓦,门楼奇高,很有异域特色。站于小街上,见青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图案和文字,全是回文。墙头装修,是石雕,花纹精细,玲珑讲究。上书回文,一并金色,像舞动之花瓣盛开,很神奇,很精妙。

寺门内,有一方小天井,不大,像中式院落的过堂。四面全是青石墙,上刻伊斯兰教的各种标志性花样。虽是石府洞天之感觉,却有富丽堂皇之气象,伊斯兰教之圣义,尽在这富气和繁华之中了。

过了小天井,到了一方小院落。全是青砖铺地,四方青石台基上建有高屋大厦,形成一个环闭的四方圈。所有屋门窗棂,均是红木网格门,连排着同质同色网格窗,规矩,整齐,干净。房屋门上有匾额,分别是:迭香厅,聚贤厅,图书厅,陈列厅。有的厅,可进去参观。有的拒绝入内,门口立有一木牌,上书“游客止步”。院中,有青砖垒就的大花坛。坛中,植有各种花品,尤其以紫红牡丹夺目,鲜艳欲滴。一处奇观在北面屋子左边,是那两棵挺拔的古柏,倾斜了,主干已然皮裂,好像年迈老者,气喘吁吁,站也不稳当了。树被几个木架支撑着,仿佛老人拐杖一般。古柏已三百余年的高龄,一对老友,不离不弃,虽是面目沧桑,依然相互守望。柏树后面,是一面青石墙,墙上是四个大大回文,笔划飞扬,字形对称,恰似菱形。可惜,认不得回文,茫茫然,便不知其中深意和内涵。

院落北面有一圆门,进了门,又是敞亮一院子。内有北拱一座,像汉人修建的高大牌楼,又比牌楼高大十几米。楼身像一个巨大稻草人,有一座首楼和两座肩楼,两肩楼的拱脊如人的左右肩膀,位于首楼之下。首楼顶上悬星月之图,一弯新月,高悬于拱顶,闪耀夺目。拱脊向两边层次延伸,上有精雕龙图,左右成对。拱檐上翘,层层瓦,层层图,如纸页排列,精细美观。

首楼正中,书有“鹿龄寺”,题书者为康熙年间人,可见这北拱历史久远。前后均有题匾,另一面,是光绪年间人题,还是“鹿龄寺”三字。底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几根大椽,四根撑着首楼,两肩楼各有四根撑着,摆列出具有宗教意义的造型,托起了整个屋顶和星月,大观奇象。这座北拱,在其他寺院里从没见过。这构造,这隐喻,让人震憾,大有玄机之妙。

北拱正对面,有一面石照壁,后面嵌在墙里,一见便知以前没有墙,是后人修围起了院落,顺便把照壁后面连在一起了。照壁上有一幅画,如镜框镶在青石上,雕画很美。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下,两只可爱的小鹿在树下吃草,快乐自由,一派恬然安静的自然风光,不由使人浮想连翩,三百年前,此处到底是怎样的风光呢?北拱的北面墙上,是一排四个回文金字,虽不识,不知其义,但可想象出那宏阔意境来。

北拱的西面有一堂室,顶处镶俩金字:体仁。门前放置几盆草木鲜花,有玫瑰,竹子,绿萝。堂室两边,有两顶玻璃缸,里面卧着两只可爱小鹿。传说,祁静一大师在此修道,见两只小鹿在北拱内游玩,久久不去。后来,祁静一大师离逝,小鹿静卧于堂室前不走,伊斯兰教有“鹿龄千岁”之说,便打造了一对石鹿,守护在大师室前。

顺着路线,又穿过一个圆门,进到了后花园。花园有一条青砖小径,径旁立有两个石碑,一碑记述了祁静一这个人物生平,一碑记载了重修寺院的过程。小径弯弯曲曲,引领前行。这儿花木繁多,有新植的松柏,红牡丹,白牡丹,一部分正开得旺,一部分已然凋零。花园里有一石碑,记载有祁静一大师在此修道,植有白皮松两棵。日久年深,白皮松日渐衰老。为了纪念这两棵古松,便在此处植了两棵新白皮松,以续寺院福泽。后花园出口处,站着一棵高大笔直的银杏树,枝叶交叠,气韵旺盛,合抱有二搂粗,亦是三百余年。几百年的穿越,岁岁月月的足迹,树比人,见闻广得多,经的事更多。

走完了后花园,又转回到了最前方的院落。见陈列室开着门,举步进去。里面介绍了祁静一大师的生平。

祁静一大师是甘肃临夏人,大拱北门宦创始人。大拱北门宦是伊斯兰教嘎德忍耶教理在中国最主要的奠基者、传承者和发扬者,至今四百多年历史。祁静一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自小颖悟且好学。一位从伊斯兰国度来的大师华哲阿布董拉希从麦加城到中国来传教,一眼相中了祁静一,收为门徒,细传了道法。祁静一学道修道,遵其师命,到大西北和大西南大部分地区传道,弘扬教法,教众日增,信徒分布很广。

在留坝紫柏山,祁静一修成了真身。后来,他与师父去山西传教,路过太原城,见城门上张贴清皇室(宗人府)悬赏求医的“诏谕金榜”上说康熙生了搭背恶疮,太医治不好,手足无措之下,招榜天下医士进宫,为皇上疗伤。祁静一和师父一商量,遂揭了榜。师徒进京,治好了康熙帝疾病。帝大悦,说:“你们二位是神技超华佗,世之能人。”行大赏,祁静一拒不收,说:“出家人要黄白物何用,但求赐匾以光寺院足矣。”帝为祁静一的淡泊品性感动,特题字“清修”二字镌匾相赠,以表祁静一清静素行的高尚美德。至今,此匾挂在巴巴寺中。祁静一待人,善且诚,广受美誉。他又博学多知,通儒道,懂回文、阿拉伯文、汉文,文笔优美,下笔成章。

祁静一作为一代大师,留有遗训,读之,受益匪浅。他说:“……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忆也!大凡非礼之加,唾面目自干者为贤;倘有横逆之来,存心忍耐者为贵。否泰皆有命,何必争长竞短;得丧总在天,不须说是论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躯。鹪鹩争巢于林,只栖一枝之细,所占无多;鼹鼠竞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独不见绿鬓未几,而白发早侵……开口神气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动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铭。伏维鉴照,原宥是祷。”走出陈列室,仿如聆听了一堂大师讲课。祁静一大师的行迹作为,传教传法,仿佛透过百年时光,给人以明示和教诲。

出了院落,又重新走了一圈,默默前行中,感受生命真谛,体悟纯正本心。出了寺,又重回热闹世间。一步之遥,几寸之间,完全的两个世界。再望众生,喧哗,纷闹,恍觉一梦……

鹿龄寺是古寺,是名寺,是大拱北门宦三大圣地之一。

大拱北门宦三大圣地分别是,四川阆中的巴巴寺,甘肃临夏的大拱北,西乡的鹿龄寺。

猜你喜欢
古树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晴江岸古树群踏青
20处试点 北京探索古树保护新模式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古树保护复壮技术探讨——以杭州西湖4棵古树为例
油画《马六甲古树》
古树移栽方案
村子的古树挖走了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