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丁 浩 薛 梅
(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辽宁 大连 116083)
风险管理是通过分析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将风险降到最低[1-2]。近几年,有相关研究指出,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标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不良事件,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3-4]。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在2017年12月15日至2019年12月15日收治的106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对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通过双盲选法将我院在2017年12月15日至2019年12月15日收治的106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共计33例,女性患者共计20例;年龄在20~75岁,均值(56.83±4.67)岁;在手术类型方面,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脑创伤类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患者比例为10∶13∶14∶16。观察组5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共计33例,女性患者共计20例;年龄在21~77岁,均值(56.87±4.64)岁;在手术类型方面,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脑创伤类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患者比例为11∶14∶13∶15。纳入标准:①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②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④无麻醉禁忌证的患者;⑤手术治疗耐受性良好的患者;⑥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病情极危重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③中途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⑤拒绝参与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安排开展常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基础上将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具体内容如下:①由护士长组织科室相关护理人员一起制作护理标识,根据不同标识的用途,将其分类分开放置于不同的专用收纳盒中,并且在收纳盒外做出相应的标记,标识主要包括床头卡、腕带、识别卡以及标签等。②根据护理标识的不同用途,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包括环境标识、患者身份标识、警告标识。和普通科室环境比较,手术室环境要更加特殊,同时其在无菌要求方面,也更加严格,需要明确规划科室区域布局,要将污染区标识、半污染区标识、清洁区标识以及无菌区标识等分别悬挂于明显的位置,同时为加深印象,可以将各标识的颜色适当加深。除此之外,由于手术室中包含了各种手术治疗设备以及器械等,因此需要根据各种设备的具体功能以及器械的用途等做好相应的标识。③鉴于患者病情不同,其手术治疗时间也长短不一,为防止患者由于手术时间过长而发生压疮,需要做好预防压疮警示标识。除此之外,由于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可能会使用到多种药物,因此需要在其不同用药部位处做好相应的标记,写明药物用途、输注时间以及使用剂量等,对于术前提前预备好的药物,需要在注射器上写明相应的名称、配药时间以及用途等,以尽量减少用药差错。④对于患者的手术类别,护理人员需要在其病历上做出明显标识,尤其是对于一些病情比较特殊的患者,如合并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其病历标识上做出重点警告,而对于有药物过敏史或者以往有重大手术史的患者,也需要在其病历资料上做出重点标识。⑤腕带作为患者的基本身份标识,在制作时需要注明患者的姓名、手术部位、病号、年龄以及病区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按照患者的不同手术分级,为其制定相应的颜色腕带来进行区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其压疮发生例数、感染发生例数以及意外伤害发生例数。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主要记录其护理纠纷事件、护理差错事件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③通过科室自制的手术室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统计两组的手术室风险管理效果,问卷主要从病史观察、术前评估、标识使用以及用药干预四方面进行评分,总分各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手术室风险管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研究数据,通过t或者χ2检验组间独立数据样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压疮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以及意外伤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以及护理投诉率均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比较[n(%)]
2.3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室风险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病史观察评分、术前评估评分、标识使用评分以及用药干预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室风险管理评分比较(分,±s)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室风险管理评分比较(分,±s)
护理标识是指在科室管理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患者安全管理要点以及各种预见性风险因素等指标,通过各种图表以及文字等来制作的一种带有警告作用的标识[5-6]。护理标识的应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医护人员的护理时间,还有利于减少各种护理差错,可以有效确保手术顺利有序的开展,对患者的术后的康复以及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均具有重要作用[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可以有效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护理标识的应用可以使得相关护理人员更加注重患者的细节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护理标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提高其对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进而有效避免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手术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9-10]。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标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室风险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