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云 宋玉琴 李 娜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1]。三带喙库蚊是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2]。该病流行于6~10月,其中7、8、9月为流行高峰期[3]。患者临床特征为高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抽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有呼吸衰竭。该病的病死率极高[4]。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由于乙脑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成人因未接种疫苗,其发病率相对升高[5]。沈阳市已有20年没有报告乙脑病例,2018年8月,近十年来首次在浑南区监测点捕捉到三带喙库蚊,随后陆续在辽中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都有监测到,并且密度和构成比都很高,为乙脑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作为乙脑定点收治医院,2018年9至2018年10月,我院陆续收治乙脑病例31例,由感染科和重症医学科共同完成应急救治工作,发挥了我院新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能,顺利完成应急救治任务,现将护理应对经验分享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8年9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共收治乙脑确诊病例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1~84岁,均值为61.60岁,重型和极重型9例,轻中型22例,其中3例行气管切开术。
1.2 方法
1.2.1 成立院“新(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各职能科长担任,主要负责应急医疗救治、物质保障、院感控制等工作。护理部成立医院“护理人力应急调配领导小组名单”并结合院内护理人力资源情况,挑选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护理骨干成立多梯队应急小分队,并每年对人员进行更新及调整,确保新(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工作顺利完成,人员在新(突)发传染病疫情时,受应急调配领导小组同一指挥和调动。
1.2.2 护理部制定“新(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制度,保证新(突)发传染病疫情时,人员调动合理有序,并确保日常护理工作的安全与质量。
1.2.3 每年年初制订应急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应急病房布局、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各类传染病护理常规及应急救治技术等,需对全体护士,重点是各梯队应急小分队成员及应急病房护理人员按计划完成相关培训,当乙脑疫情突发时,立即就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发病机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培训[5]。
1.2.4 在应急病房常规进行应急物资、设备的储备,并由专人对设备与物资的效期进行管理,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1.2.5 院内资深传染病防控专家定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传染病防治科普、疫苗接种教育及咨询服务,使当地群众能够了解掌握传染病相关预防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6]。
1.2.6 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1.2.6.1 基础护理 定期清洗更换衣物及床单被褥,保持清洁。做好皮肤护理,温水帮助患者擦身,每日1次,用50%酒精按摩骨隆突部,碘伏消毒后用甲硝唑液冲洗,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7]。做好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口腔护理,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8]。
1.2.6.2 体温过高的护理 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体温控制在38 ℃左右。体温≥39 ℃者,可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戴冰帽、冷盐水灌肠等措施降温,效果不佳者,可遵医嘱采用亚冬眠疗法或药物降温。患者应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降温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反应,须立即停止降温,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处理,寒冷反应消除后可继续降温。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处于高水平,并且持续较长时间,会出现高热惊厥。本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高热惊厥。如患者会出现目光呆滞,口角抽动,足部及面部等局部肌肉抽搐现象,提示发生惊厥,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抽搐,则表明患者大脑处于缺氧状态,此时需立即给氧,否则将使脑损害进一步加重,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给氧时,氧流量控制在4~5 L/min,浓度40%左右,迅速补充动脉血氧含量,迅速提高脑部氧供,缓解脑细胞缺氧状态。给氧时,密切观察患者缺氧的改善情况,如不改善,应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通畅可给患者吸痰,提高肺部气体交换。
1.2.6.3 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呼吸道分泌物时,需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吸痰、翻身、叩背、雾化吸入等;缺氧明显时给予吸氧,氧流量4~5 L/min,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并做好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做好相应护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类患者吸痰时建议选用密闭式可控吸痰管[10]。
1.2.6.4 意识障碍的护理 将患者安排在环境相对安静、光线柔和、有防蚊设备及灭蚊措施的病房内卧床休息,防止强光及声音刺激患者,有计划集中安排护理操作,利于患者休息,并注意避免诱发抽搐或惊厥。脑水肿患者头部抬高15°~30°,并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应在30 min内快速静脉输入,加强看护,注意避免外渗及空气栓塞的发生。对于抽搐或惊厥患者,立即帮助其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和领口,取下义齿,开口器或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其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避免阻塞呼吸道。加强跌倒、坠床、脱管、压疮等高危因素的护理评估及有效措施的落实,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定时放松,并加强四肢末梢循环的观察。做好眼部和口腔清洁护理,鼻饲者做好鼻部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1.2.6.5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瞳孔的变化,有无抽搐或惊厥发作,有无其他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先兆的观察;严格记录出入液量,一旦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做好配合处理准备。
1.2.6.6 心理护理 关心患者,多与其沟通,消除其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对于病情严重导致意识不清者可采取呼唤其姓名或者播放音乐等刺激神经系统的方式帮助患者及早恢复意识。开导患者积极乐观的面对病情,主动配合治疗。
1.2.6.7 健康指导 通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后,多数患者约2周由重症转为恢复期[11],此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食,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告知重症患者家属,患者易出现恢复期遗留症状,如反应迟钝、失语、四肢强制性瘫痪等,鼓励患者多做肢体功能锻炼、语言锻炼等,促进机体及早康复[1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乙脑相关知识,说明对后遗症、功能障碍等进行积极治疗的意义,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康复训练、语言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经过2个多月的系统应对及周到护理,除3例气管切开患者保留切开出院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整体护理应对得到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发展迅速,起病急、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往往会留下后遗症,生活质量不高[13]。因此,预防疾病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该病的预防,主要以尽可能避免蚊虫叮咬,加强防蚊灭蚊工作,小儿可接受乙脑疫苗以有效防止乙脑发生。通过有效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每年规范对新(突)发传染病疫情进行应急准备及管理,可以使护理人员沉着、冷静的应对各类疫情的发生,并井然有序地完成应急救治护理任务,提高护士工作能力及整体护理质量,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