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菜
引用论证是指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的诸多论证方法中,“引经据典”的引用论证可谓“无敌”王者,我们用“四最”概括它的特点:最容易“上手”,最能突出论据的权威性,最能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最能彰显写作者的文化底蕴。
段1:在人生中穿行求索,以毅力和借鉴目光做为随身的武器,才能让我们更加自如。
段2:“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所言正是人生行走时最应拥有的姿态。在人生漫漫修远的长路中穿行求索,以毅力和借鉴目光做为随身的武器,才能让我们更加自如。
比较段1“不引”与段2“引”,我们会发现段2 因为运用引用论证而言之凿凿,且典雅蕴藉有文采,能够大大增加说服力。因此,对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来说,面对任何一个主题的写作,都要有意识地运用引用论证来说理。这个过程可能要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我们姑且称之为患上“引用强迫症”,这是从“自说自话”式的行文风格向有理有据的议论文写作风格的转变。我们也可以浅俗地称之为“金句”,用上这些句子文段就闪闪发光,可谓“引证无敌”。
根据引述的方式,我们把引用论证粗略地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化用”,以上文段2 为例: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直接引用)莫泊桑所言正是行走时最应拥有的姿态。在人生漫漫修远的长路(间接化用。化用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中穿行求索,以毅力和借鉴目光做为随身的武器,才能让我们更加自如。
两者具体的区别:
标点 内容特征 运用特点 示例引用 整句加引号 相对陌生、完整的语料直接“整”——整体意1.××曾说:“……”2.“……”,××的这句话3.《××》有载:“……”间接化用个别词语加引号耳熟能详的、众所周知的语料“散”——采撷式、碎片化,嵌入式引用、拆引1.唯有如此,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与澄澈2.不愿做“池鱼”“羁鸟”的士人辞官为获“复得返自然”的快乐
如何运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变直接引用为“花式引用”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议多用引用论证,但行文中也要注意技巧。同学们在引用论证动辄“××曾说:‘……’”“正如某某所言……”,通篇文章都是直接引用,难免犯“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独到的分析”的弊端。务必要注意全文不能每处直接引,尤其不能在每段段首都是直接引,可参考如下句式作“花式引用”
“……”××的一句是最好的明证。
×ד……”对此做了最好的注脚/诠释。
“……”××如是说。
××曾疾呼/痛批/__/__“……”
“……”××的话可谓切中肯綮。
恰如××所谶“……”(必须是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即便对是言之凿凿的论据,我们也要学会“花式引用”,如以左边句式来替代“××曾说……”就能避免生涩的引用。
2.从直接引用到嵌入式引用
“嵌入式”式引用,更能体现写作者对文字的掌握能力,在同样的字数范围内,信息量会较直接引用大,文章更易做到论据翔实,材料丰富。
此文段将周文王之语、孔子之言、范仲淹之话和梁启超之文,巧妙化用为文中的例子、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论证和例子“水乳交融”,说理气势酣畅,论证到位。
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特质。周文王自身,也是被囚多年而作出《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更是影响了无数代炎黄子孙,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将天下与个人命运相关联的情怀,无一不是发源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女儿在历史的长河边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由此可见,持有这种品质,不只是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选自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高分作文《试上高峰窥皓月》)
3.从直接引用到“化典”
若要将引用论证走向高阶,应将引用之语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巧妙地“化”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A.尼采高呼“上帝死了”而发出太阳般的锐利光芒时,全社会斥之为疯子……(将尼采的旷世名言“上帝死了”和他的生平遭际都糅进语言表达里)
B.花总是会谢的,“渔阳鼙鼓”终也让大唐盛世沉埋于历史。(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名句,借指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史实,贴合此句的文意表达)
C.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这只产下许多的文艺巨蛋的“母鸡”溘然长逝……(将钱锺书曾婉拒外国记者的求见名言“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融合在此句中)
这三个句子更着力于语言上不事痕迹的雕琢。它们没有赘述或直接引用,而是把名言、生平、评价等“糅”“融”“化”进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使引用成为自己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有张力,也有书卷气、典雅气,读起来浑然天成,有“天然去雕饰”之感。这样的“不引而引”的“化典之功”是每一位同学都要用心去达到的引用论证的境界。
有同学可能会疑惑何处可“引”、何时可“引”。其实,在写作中无时无刻不能“引”。但就初学议论文的写作者来说,要有具体的规范和操作路径。一般来说,我们用引用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其直接作为论点、论据。
1.引用作观点或分论点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活在这世上。”泰戈尔的这句话对生活态度的阐释可谓鞭辟入里。改变生活态度,尝试接受生活的悲欣苦乐,以更开阔的眼光,跳离悲剧底色,获得释怀。
公理、名言警句等可直接作为自己观点或者分论点,紧接着做合理的阐释,以契合自己要表达的议论文的观点或话题。此文段是把泰戈尔的话语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来立论的典型。
2.引用以阐释观点
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才能用心感受生活。木心曾在《从前慢》一诗中写道:“从前的日子变的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的是节奏,慢的也是心境。
用木心《从前慢》的诗句来呼唤“慢”的心境的回归,对“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这一观点作了具体的阐发。
3.引用作为论据
当整体与个体利益冲突,配角的价值也由此凸显,叶嘉莹曾提出“弱德说”——一种苦难中的隐忍与坚持,但绝非懦弱,而是另一程度上对自我的升华。梁启超曾提出“群德说”,认为社会总是需要一种大众的道德来维系。以此类比,配角既是在此般“弱德”下提升自我,也在“群德”之下维系整体的存在,倘若没有配角的衬托与配合,故事也无法推进,剧情也无法持续,也更谈不上主角的光鲜亮丽。
以叶嘉莹的“弱德说”和梁启超的“群德说”为论据,极具说服力。这种对经典著作、历史文献、数据资料的引用,用作论据以阐释观点、论证观点引用论证最为常用。
议论文的内核是讲道理,重“理据”。引用论证不是一“引”就完事,需要同学们“四记”:真实、针对、简单、阐释;也要规避“四忌”:张冠李戴、无的放矢、以引代论、有引无证。
1.真实性VS 张冠李戴
在一些同学的作文里,名言可以胡编乱造,“沃茨基梭德(我自己说的)”,屠呦呦说的话变成霍金说的,甚至有同学因为一知半解会写“周易曾说过”“肖申克曾说”……一本书、一个监狱都能说话,看得阅卷老师直咋舌。这种写作态度着实要不得,在评卷者看来这是“硬伤”,失分会很严重。
2.针对性VS 无的放矢
引用的目的以理论依据来论证论点,使读者信服观点。所以要注意的是有针对性地恰切引用,而不是为了引用大咖名人的言论来“显摆”,装“高大上”。
3.简明性VS 以引代论
秉持引用为了论证的终极目的,在引用时要简洁明了,若整句整段地引用,以引用来代替论证,反使论证力度减弱,本末颠倒。须知,“论”“证”是引用论证的核心。
4.阐释性VS 有引无证
有专家调侃中学生写议论文是“名言荟萃、名人开会”,其根本原因是许多文章只“引”不“证”,仅仅“搁”下名言就完事。与其他论证方法不同的是,引用论证要在“引”和“证”之间有“论”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论”称之为引用论证的阐释性,即用自己的话对所引用的话语进行分析、阐释,以契合自己要借此表达的观点。
如果一味地引用权威人物的语言和众所周知的公理,用“叠加式”的引证法,往往会犯一种传统逻辑谬论:“诉诸权威”。当我们在议论文中写“尼采说……”“加缪说……”“马克思说……”时,其实是“以人为据”的表现,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为论据来肯定一个论题,或以权威人士从未提出过某命题为论据来否定一个论题。“强迫症”之外,再“患‘失忆症’”,因而,引用论证强调深入论证,即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重在建立文句、文段的逻辑关系。
[读写提示]
《庄子》有言:“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积水而为大。”(直接引用)唯有“厚积”才能“薄发”(间接化用。化用苏轼“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远方和彼岸都是“始于足下”(间接化用。化用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不是一步到达……
1.请分析下段文章的引用样式,画出引用论证的句子并写出其具体的出处:
《庄子》有言:“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积水而为大。”唯有“厚积”才能“薄发”,远方和彼岸都是“始于足下”而不是一步到达……
2.默写10 句你认定的“金句”。
3.微写作
试以“减肥”话题来引用、化用一句名言。注意:不能用明星小S 曾说过“女人,要么瘦,要么死”之类,要注意引用的典型性。
示例:莎士比亚说过“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对减肥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吃还是不吃”。
4.请分析下列引用论证文段犯了哪些“忌”。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人只有坚持自我才能真正战胜时间。
[读写提示]
得寸进寸,得尺进尺。——胡适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毕飞宇
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利奥波德
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
[读写提示]
A.美食给了我过于肥硕的身躯,我要用它来减肥。
B.“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都减了5 斤了,减10 斤还远吗?
C.“宁教我负娇美的身材,不教美食负我。”
[读写提示]
A.以引代论,没有做到简明性原则。引用张潮文句冗长。
B.无的放矢,针对性不强。《幽梦影》之句与“坚持自我”“战胜时间”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