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预防机制优化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2021-02-24 01:43孙爱冬艳副教授
安全 2021年1期
关键词:危险源分级隐患

孙爱冬 周 艳副教授

(天津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提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开展隐患阶段事故预防工作,实现事故预防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2020年4月1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关于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双重预防机制是我国经过实践探索出的,更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已经发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指南或标准。但其涵盖的基础原理有所差异,通用性较差;企业根据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出现部分风险管控不适用、无效果,安全管理出现空白区域,生搬硬套扰乱企业正常运转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各个行业的学者从双重预防机制角度出发,探寻适用于自身行业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之法。如:刘常军等分析铁路工程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提出对策建议。尚启超等通过构建安全组织框架,进行危险源及事故类型辨识,建立适用于化工企业的“双控体系”。但在此方法下开展安全工作存在以下2点待优化的问题。

一是“紧急情况”未在双重预防机制的控制范围之内。罗聪等提出为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风险评价是前提、预防是重点、应急是关键的治理理念。隐患排查治理是对可能导致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措施缺失或缺少的不期待事件进行排查,并在形成事故之前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治理。但在事故因果连锁链条上隐患和事故存在着中间事件“紧急情况”,也需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安全管理。

二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理念未能融入企业安全管理全过程之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目的是更加合理的运用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手段。单单是用颜色标注来告知风险程度,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和优化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融入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基于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分级,不同等级的风险结合具体事件类型,采取对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拟通过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JHA)等分析方法对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同时基于事故因果连锁论对紧急情况进行筛查整理,形成《应急知识库》;建立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各事件安全风险分级,提出分级管理办法。基于上述理论方法,通过加强应急管控提高风险管控效果,通过优化后的分级管理办法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1 企业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以风险管理原理为基础。国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45001-2020)、我国推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等,同样是以此原理为基础,并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运用和实践中取得成效。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目标是实现事故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基于事故因果连锁论:事故是由相关因果的一系列连锁事件导致,在整个事故因果连锁链条上,包含着事件(Event)、不期待事件(Incident)和事故(Accident)的因果连锁关系。事件涉及所有发生的期待或不期待的随机事件;不期待事件是指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事故是指不期待事件中产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结果的事件。显然三者在范围上是逐步包含关系,如图1。

在事故因果连锁链条上危险源(Hazard)会以事件的形式出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采用危险源辨识方法分析出体现危险源的事件,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安全管理本质也就是对事件进行管理。

图1 事件关系结构Fig.1 Event relationship structure

2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优化企业安全管理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中关于“隐患”的概念,指的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关于隐患排查,许铭等提出隐患≠危险源的理论,隐患的出现是由于控制危险源安全措施的缺失或缺少。对应上述结论,从危险源(Hazard)和不期待事件(Incident)的角度,隐患是工作场所出现的可能导致事故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检查、发现、治理的手段进行控制;对应事故因果连锁论的事件,是可以检查、发现、治理的不期待事件(Incident),包括初始事件和中间事件。也就是出现了不期待事件导致控制危险源安全措施的缺失或缺少。对这些不期待事件进行排查,并在形成事故之前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治理,就形成隐患排查治理。但在事故因果连锁链条上隐患和事故中间存在着中间事件,是指接近于发生或已发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不期待事件(Incident)可称为紧急情况(Emergency Situation),举例说明,如图2。

图2 金属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因果连锁Fig.2 Causal chain of metal pressure vessel explosion accident

从安全工程的角度,紧急情况(Emergency Situation)是指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应对,进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不期待事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安全管理。

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分配安全管理资源,对高风险事件进行重点管控。首先进行系统性危险源辨识梳理企业存在的危险源(Hazard)和不期待事件(Incident),并对紧急情况进行筛查整理;建立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事件安全风险分级,依据分级结果对管理资源进行更为科学、合理地分配。

最终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企业对不同职能层次岗位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控培训;在企业规程制度中形成不同职能层次人员的安全风险管控职责;对企业涉及需要通过作业许可管控安全风险的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形成企业作业许可分级审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将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分解到企业不同职能层次,形成企业安全隐患分级排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企业的潜在紧急情况做出分级,形成企业对应的分级响应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3 案例分析

为对上述理论更详细的说明和验证,选取一些基于上述理论方法所实践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各企业对最终成果的样式要求有所不同,但成果建设思路以及包含安全原理一致,这也间接表明上述理论方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3.1 危险源辨识、紧急情况分析

在安全专业领域有多种危险源辨识方法,如:事故树、JHA、HAZOP等等,在此不多做论述。为保证危险源辨识全面性,从“作业活动、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工艺介质、场所能量”等方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如图3。

图3 辨识评价范围和方法Fig.3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cope and method

危险源辨识输出结果必须包含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或危险源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要进行风险程度评估,确定采取控制措施后风险为可接受,来确保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若辨识风险出现缺失,也就意味着控制措施的缺失,安全管理也就出现了漏洞。所以危险源辨识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为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可采取多种方法参与辨识,或者组织不同的人员参与辨识,增加辨识次数。

为加强对紧急情况的管控,在辨识分析的过程中基于事故因果连锁论,在隐患转变为紧急情况时存在着“预警信息”。对这些“临界的中间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可按照伤害类型或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应急知识库》,见表1。

3.2 安全风险分级

为了更加高效分配管理资源,应更加注重对高风险事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安全专业领域通常采取风险矩阵法、LEC法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周真等采用AHP法建立风险级别分类模型,对生产企业的人员、设备等状况进行风险分级、优化安全监管。

根据不同的事件(Event)、不期待事件(Incident)和事故(Accident)的事件类型,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参与人员和使用设备等,判断安全风险等级的指标也有所不同。对企业生产包含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按参与人员、使用设备和作业任务等进行分类后,事件类型,如图4。对应事件类型所包含的内容选取安全风险等级的指标进行分级评价。

表1 应急知识库(部分)Tab.1 Emergency knowledge base (partial)

图4 事件类型分类Fig.4 Classification of event types

安全风险是不期待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影响,所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需根据事件类型对各项指标进行离散系数计算、优化。

表2 安全风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选择专家、主任、员工和安全员等若干人员,按照表3指标重要度打分表对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度进行打分。

表3 指标重要度打分分值Tab.3 Scoring value of index importance

建立数学模型:

(1)

式中:

RF—第

i

个指标的重要性系数;

n

—参与打分的人员数量;

m

—指标的数量;

C

—第

j

个人员对第

i

个指标的评价分数。

(2)

式中:

σ

—样本标准差。

(3)

式中:

CV—第

i

个指标的离散系数。

将打分结果代入式(1)(2)(3)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中重要性系数大于2.5,且离散系数小于25%的指标选择保留。

以线下检维修作业活动为例,打分结果计算后得到评价指标参考体系,见表4。

表4 线下检维修作业活动评价指标体系Tab.4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offline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activities

再基于优化后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以ΔRF=RF-RF(-4ΔRF≤4),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对该活动的各个事件进行打分计算得到风险分值(PL值),并进行排序整理划分风险等级。因为个人对安全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不同,在此给出的风险等级划分只作为参考,见表5。

表5 风险等级划分Tab.5 Risk rating

3.3 管理资源分配

基于危险源辨识结果可根据不期待事件制定的控制措施转化成教学课件、考试试题、培训需求矩阵、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交底(告知)书、作业票、隐患排查标准、应急知识库、应急处置卡等形式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上述各事件安全风险分级的结果,将管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见表6。也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职责和岗位个人一一对应。

表6 管理资源分配表Tab.6 Allocation table of management resource

优化后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在经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明显的提升,企业隐患数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如图5。

图5 企业每月隐患(违章)数量Fig.5 The number of hidden dangers (violations) of enterprises per month

4 结论

(1)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性危险源辨识,基于辨识的风险结果制定控制方法,形成更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安全风险信息库》,提高风险管控效果。

(2)基于事故因果连锁论,对“临界的中间事件”进行分析形成《应急知识库》,加强企业对紧急情况的管控能力,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和减小后果严重度。

(3)根据《安全风险分级评价指标参考体系》,结合具体事件进行离散性分析后,对风险进行分级更为科学合理;依据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分配管理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效率。

(4)该优化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可运用于其他行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安全工作,形成企业自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避免套用行业方法出现风险管控效果不佳、管理出现空白区域等问题。

猜你喜欢
危险源分级隐患
工贸行业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包括哪些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网上晒娃隐患多
Tough Nut to Crack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化学工业园区中危险源分级模式浅析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如何控制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