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研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1-02-24 19:13王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随着教学与旅行创新模式的开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关注重点,研学旅行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研学旅行;内乡县县衙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教学与旅行创新模式的开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关注重点,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拓展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学旅行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播种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基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1 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内乡县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戏曲曲艺、民间习俗等方面,精彩纷呈,瑰丽非凡。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乡宛梆,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展现古代教化百姓场景的“宣讲圣谕”、体现官民同乐的“正月十六看太太”等,它们无一不体现出内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姿多彩。这些非遗或通过节目展演的形式展出,或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展现,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就研学旅行过程中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来说,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研学旅行课程非遗部分设计以偏概全

目前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的研学部门虽已成立,但缺乏与学校和家长的积极互动,开发过程中仅关注博物馆自身特点,抓住了主要课程,忽视了优秀的非遗文化辅助课程。在传统旅游文化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出现较多的问题就是以偏概全,忽视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能够推动课程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另外,研学课程设计只重视课程本身,流于形式,忽视了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

1.2 研学旅行课程对非遗部分缺乏系统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涉及非遗传承部分的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研学师生在研学过程中仅仅体会到边学习边旅游的乐趣,不足以让他们思考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另外,研学旅行课程的非遗部分缺乏职业规划和劳动教育方面的设计。做好职业规划不仅能让学生的研学之旅有所收获,还能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动手实践等形式设计到非遗课程中,也会让学生更加明确非遗的特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1.3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人员缺乏职业化

中小学生研学产品开发与实践中的教育人员,往往是博物馆讲解员、导游员,或者是景区工作人员等。他们往往对自己平时的工作范畴较为了解,但如何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等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也造成了课程实践不能尽如人意。

2 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学旅行是一项动态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博物馆的等级评估,不能片面地追求研学旅行项目的数量和种类,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研学旅行的使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收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博物馆要利用自身优势,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设计开发出优质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学习非遗知识。

内乡县衙作为我国第一批旅游示范基地,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官德廉政文化方面。在研学课程的设计中,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对内乡县非遗文化进行了整理,通过不断结合历史文化等理论,设计出了寓教于乐并能科学促进非遗传承发展的优秀课程,强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热情,进而实现自我成长。

2.1 搜集整理内乡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乡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比较丰富,内乡县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矿藏,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篇章。

2.1.1 正月十六看太太

据《内乡县志》记载,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内乡县衙内部张灯结彩,所有的群众都可以进入县衙内观看相关的表演,向知县及其家眷拜年。同時,知县将提前准备好的红枣、花生等干果分发给拜年的百姓。妻以夫贵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是官民一家亲的最好表现。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演出这个节目,再现正月十六看太太这一场景。

2.1.2 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汉族传统的艺术珍品,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它是用温度3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的铁钎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画。烙画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笔形,同时也要注重火候力度,通过继承中国画的勾勒、白描等手法,像炭笔素描那样反复熨烫,能够更好地体现画面色彩层次的变化,进而更加具有立体感,同时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实现绘画的创新,带给人们更好的艺术享受。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将烙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不仅开发出大量的烙画纪念品,也广泛运用在展览中,比如“监狱刑罚展”就采用烙画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古代刑罚,深受广大游客的关注。

2.1.3 泥人

泥人是泥塑艺术的一种,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有素色和彩色之分,常以人物、动物为主。泥人的制作历史在我国有着长远的发展,同时它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各地的手工艺品有不同的风采,内乡的泥人手工艺品也大放异彩。内乡县县衙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将泥人作品广泛运用在展览和纪念品开发中。荣获2014年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的“内乡县衙古代赋税文化展”中,四组大型泥塑展示了古代赋税的起源与发展,深受游客喜爱。泥人纪念品开发也硕果累累,2010年在南阳市的第二届旅游商品大赛中,内乡县县衙博物馆选送的古代仕女文创纪念品,获得了二等奖;作品《笑口常开》不仅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还在伏牛山旅游博览会上荣获了特别优秀奖的荣誉;2014年县官泥人造型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2.1.4 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三弦书既能说唱历史故事,又能演唱民间传说,宜长宜短,现存曲目400多篇,代表作有《卖丫鬟》《古城会》《狮子楼》等。2008年,南阳三弦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5 竹马舞

竹马舞是内乡县分布较广、流行较早的民间舞蹈,但随着时代变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现在能表演竹马舞且较完整的只有马山口镇打磨岗村了。其主要道具一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面糊纸或布,或更精细一些的会扎上绒线,从马腰部分为头尾两截,系在舞者腰上,舞起来如骑马状,舞蹈表现出骑马徐行、疾驰、跳跃等,动作轻松活泼,热情奔放,时而边歌边舞。竹马舞的演出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伴奏,过门全用打击乐铺垫,唱时打击乐跟着节奏,很有原始、喧闹、雄壮的气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2008年3月,竹马舞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应在研学课程中加入非遗元素

内乡县县衙博物馆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课程主题为“官德文化、民俗文化”,研发出的研学旅游课程总结归纳为《观赏古代官箴拓片》《动漫电影》、“十个一”系列研学课程。其中根据内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开设《参观知县审案表演》《研学基地县衙官德名联》《聆听一场非遗宛梆演唱》等课程。

匾联文化、民俗文化成为非遗学习课程的重心,例如《宣讲圣谕》《知县迎宾》课程再现了清代知县宣讲圣谕及迎宾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该项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学习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优秀传统美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春牛展览”通过文字、实物、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打春牛这一非遗文化活动。

2.2.1 宣讲圣谕

宣讲圣谕是传统社会各级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职能之一,其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尊老爱幼、和睦乡里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对老百姓的教化活动,对稳定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清王朝灭亡后,宣讲圣谕被废止。目前,内乡县县衙博物馆仍保存有旧时宣讲圣谕时所用的“圣谕广训”旗幡和宣化坊。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经过精心筹备,于2006年向社会推出大型表演《宣讲圣谕》,目前上演的是宣讲《圣谕十六条》中的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宣讲圣谕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表现我国古代的伦理教育,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2.2 打春牛

打春牛又名鞭春,最早源于汉代。据《内乡通考》记载,在每一年的立春前后,知县通过躬耕农田、举办祭拜活动来祈祷风调雨顺。在立春日时,在纸做的牛肚内填满五谷杂粮,在大堂前举行祭拜和鞭春活动,寓意一年五谷丰登。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是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也被国家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二十四节气同时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2.3 观看一场知县审案表演

在研学过程中,大堂会举行《知县审案》节目表演,通过精选的12个寓教于乐的节目演出,让学生了解知县听讼断案的职责,并设置体验环节,提出案情,由学生分析整理,最后由研学导师进行归纳总结,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2.2.4 吟诵一次县衙官德名联

在楹柱上的对联是楹联,对联是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内乡县县衙博物馆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全国楹联文化重点教育基地;2015年8月,中国楹联学会再次将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命名为中国楹联博物院。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内还设有“中国楹联文化展”,学生通过参观展览了解楹联文化知识,通过吟诵县衙官德名联了解古代优秀吏治,让楹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形成深刻印象。

2.2.5 聆聽一场非遗宛梆演唱

宛梆是一个珍贵的稀有剧种,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宛梆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宛,后改名宛梆。花腔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女生唱腔的高八度哎音花腔,配上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这是其声腔的主要特色,堪称一绝。宛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研学的过程中,研学导师通过讲解宛梆历史、演员帮唱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宛梆的独特艺术魅力。

3 应加强专业岗位设置及完善管理体系

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研学导师,首先不仅要了解研学的基本流程,更要对研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由专业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课程讲授,避免在研学过程中流于表面,或者词不达意。其次应聘请专业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必要时设置专门的场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研学与非遗传承的双赢。最后应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对非遗文化传承出台必要的扶持和鼓励措施,对参与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选拔,同时也要强调研学过程中非遗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申红燕.研学旅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68-70.

[2]王晓杰,闫子琦.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内乡县为例[J].文化月刊,2018(9):56-59.

[3]王晓杰,王珊.内乡县衙与打春牛[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130-133.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