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长征后红一方面军爆发力有多大吗?

2021-02-23 23:34张之俭
延安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一方面军野战军纵队

张之俭

越苦难,越辉煌!

这句话放在红一方面军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时是8.6 万人,经过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红军锐减到3 万余人。之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与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再分开,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到1935年10月19日,历时一年时间,纵横11 个省,长驱25000 里,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而这个时候,红一方面军剩下不足8 千人,仅相当于出发时的十分之一。这支穿得破破烂烂、饿得一脸菜色、让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很是瞧不起的队伍,到达陕北后,历经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展示了惊人的爆发力,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当然,说之一是谦虚的说法。

要知道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时1.7 万人,到达陕北后还有1.4 万。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还有8 万人,之后南下受阻,部队锐减到4 万人,之后西路军全军覆灭,到改编八路军129 师时,部队还有1.4 万人左右。红25 军从鄂豫皖出发时2980 人,到达陕北是3400 人,与陕北红军合编成15 军团有7000 多人,是四大主力长征中唯一人数增加的部队。与其它三支部队相比,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受到的损失之大,经历的战斗之惨烈,身受的苦难之深重,以及张国焘分裂带来的危害,自然是尤其严重,也是世所罕见。而之后,就像是被压到最底层之后的强力反弹,他们出现爆发式增长,也是世所罕见。我想,这个是跟苦难有关联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通过东征与西征,以及与红15 军团合编,组建115 师,之后打了平型关大捷,用毛主席的话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红1 军团(红一方面军)与15 军团合编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结束之后,因为人数太少,也可能有其它原因,中间有段时间改为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中的两支英雄部队,林彪的红1 军团和彭德怀的红3军团合并成红1 军团,这时彭德怀说,要保留红军“老大哥”红1 军团的番号,主动提出并做通红3 军团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把红3 军团并到红1 军团。之后,新编的红1 军团和陕北的红15 军团会师之后,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把红1 军团和红15 军团合编,这个时候1 军团约8000 人,15 军团约7000 多人,加起来就是15000 人左右。之后红一方面军发起了东征和西征,东征最大的收获是扩红,一下就扩了8000 名红军战士,红一方面军总人数达到23000 人左右,当然这些人没有全部编入红一方面军。再然后就是西征,西征最主要的成绩是扩大了地盘,把陕甘根据地变成了陕甘宁根据地。这个大概就是毛主席说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个算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爆发。

红一方面军编成115 师之后第一仗:平型关大捷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大体就是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 师,红二方面军改为120 师,红三方面军改编为129师。有意思的是这些国民党的番号,主要是来自于东北军被红军消灭部队的番号。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前线围剿红军,被红军打败之后,蒋介石借机取消了这些师的番号,后来红军改编,把这些番号又给了红军。

具体讲来,115 师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红1 军团,第二部分是红15 军团,就是徐海东的红25 军,加上陕北本地的红26 军、27 军组成的红15 军团,改编之前已划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第三部分是红74 师,这个部队是徐海东他们长征途中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地方武装,在25 军北上之后,他们重新组建的部队,全称是红25 军74 师,1935年10月组建时700 人左右,到1937年8月组建八路军115 师留守处时,发展到2100 人左右。当时115 师总人数1.55 万人。算起来,这个时候编入115 师的红一方面军的人员,大约是六七千人的样子。

115 师组建一个月后的9月25日,八路军取得了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这是八路军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这一仗参战方兵力八路军12000 余人,日军4000 余人。八路军伤亡600 余人,日军伤亡1000 余人。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跟日本人在华北战场上的较量,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这个算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爆发。

抗战时期迅速扩张

红一方面军改编成八路军115 师后,主要分成三大块,聂荣臻带领一部分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带领师部和343 旅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而黄克诚带领344 旅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经历八年抗战,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一、115 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大捷之后,根据中央指示,115 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115 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 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是115 师第一次分兵,当时分兵的工作还比较微妙,聂荣臻点名要林彪红4军时的政委、时任115 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负责这项工作。罗荣桓征求林彪、聂荣臻两位首长的意见,将115 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留给聂荣臻,其余主力部队南下晋西南。

副师长(10月份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改为政治委员)聂荣臻受命后,带着115师的八路军,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包括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

到1945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向敌伪发动了猛烈的春夏季攻势。在大反攻中,晋察冀边区部队歼灭日伪军7 万余人,收复了张家口、承德、宣化、山海关等70 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 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 余万人,根据地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二、115 师师部及其343 旅为主创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15 师两个旅,343 旅由原红1 军团为主组建,344 旅由原15 军团为主组建,344 旅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343 旅主要到了山东,和山东当地党组织一起,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这个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最好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和115师是这样分步进入山东的:

1937年7月,红一方面军警卫师师长张经武来到山东,领导山东抗日游击战争,12月山东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任总指挥。

1937年9月,115 师343 旅政治委员萧华率军政干部百余人,由山西到达冀鲁边区,同当地抗日武装会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1937年年底,由115 师343 旅685 团改编的苏鲁豫支队,于年底到达(微山)湖西地区后,与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创建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115 师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部和343 旅686 团进入山东,先后与山东纵队第6 支队、苏鲁支队等部会合,开辟、扩大和巩固了鲁西、泰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改称山东军区,归第115 师指挥。

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各级党委成为各地区党政军民的最高统一领导机关,山东军区与115 师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六个军区,所属部队主要编为13 个主力团,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和军事建设上达到完全的统一。9月,罗荣桓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所属的山东诸县,人口3500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军队33 万人,占全国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歼敌60 余万人,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30 多万人,占全国党员的四分之一。

三、115 师344 旅进入新四军序列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2 纵队344 旅(115 师344 旅)和新编第2旅共1.2 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 支队会合。

七八月间,八路军第2 纵队和新四军第6 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115 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 两个纵队。第4 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5 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 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 纵队编为新四军第3 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 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的迅速扩张

解放战争时期的扩张,十万大军进东北开始,应该说这是一着绝妙好棋。再到后来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再到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把红一方面军的辉煌推到了极致。

一、四野东北野战军:来自山东和苏北根据地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 万人,能去10 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其率新四军第3 师主力3 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1945年10月底,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部队陆续出发,除个别部队走陆路外,绝大多数都是分三批乘船到东北的。山东军区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10月24日,罗荣桓接到中央的电报,要他“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除6 万余人正规部队以外,山东军区还派往东北20 个基干团,约3 万人。这样,山东军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向东北共输送了9 万人的干部、战士。在罗荣桓一行到达东北的前后,除万毅和萧华所率领的干部、战士外,还有许多山东军区的部队到达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

在此期间,毛主席从全国各根据地抽调了大批正规部队进入东北,计有:冀热辽军区部队,华中新四军第3 师(即黄克诚部),359 旅刘转连部(原红6 军团一部分),警一旅,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山东军区第1、2、6、7 师等部约11 万人(不包括冀东部队新发展的人数)。另外还有由延安抽调的炮兵学校和各根据地派到东北的可组成100 个团架子的干部,共有2万左右的党政军干部,包括20 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占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政治局委员四人(彭真、高岗、张闻天、陈云),占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三分之一。这些部队和干部大都于10月至12月先后抵达东北。

对比这组数字,也就是说,11 万部队中,约有10 万是罗荣桓和黄克诚带过去的,前身都是115 师,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有意思的是,东北部队的司令员林彪和政委罗荣桓,也就是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成立时的红4 军的军长和政委。在他们的率领下,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 万人,成为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野战军,占全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三野华东野战军:山东根据地部队与华中新四军组成

罗荣桓率领6 万多部队和约3 万人的基干团抵达东北,剩下的20 余万正规军,加入了后来的山东野战军。

1945年9月,罗荣桓部北上之后,中共中央,新四军军部率主力一部北调山东,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10月15日,进至鲁南的新四军部队和山东军区第8 师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指挥,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进。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秋收起义二团连长)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达成的《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生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进行休整,开展百日大练兵运动和进行支援解放区建设等工作。5月,华中野战军第8、第6 纵队改编为第1、第6 师,同时增建了第10 纵队。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任副参谋长(后张震),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部队整编成12 个纵队。其中1、2、3、4、6、7、8、9、10 等纵队和新组建的特种兵纵队,共27 万人在山东战场作战;11、12 纵队留在苏中、苏北坚持敌后斗争,并分别兼苏中、苏北军区。

至1949年12月底,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发展到82 万余人。在这些部队中,山东野战军是山东本土抗战部队和115 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四军这块,除黄克诚部带到东北之后,粟裕的部队前身,最早是红一方面军红7 军团(寻淮洲部队,北上抗日先遣队),而陈毅的部队主要是留在南方打游击的红一方面军的老班子,当然也有其它根据地的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支野战部队,是由红一方面军在北方的主力和留在南方的游击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红一方面军的队伍。

三、华北野战军:没有命名的“第五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诞生于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之际。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发全军整编命令:将野战部队改为野战军。野战军以下依次辖兵团、军(原纵队)、师、团。各野战军以所在地区分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野战军。1949年1月15日,又把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则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在部队进行整编后,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部队)拥有三个兵团,第三野战军(陈毅、粟裕)拥有四个兵团,第四野战军(林彪、罗荣桓部队)拥有四个兵团,第一野战军(彭德怀部队)本来只是拥有两个兵团的,但是后来又从华北野战军“借”了两个,这样一来,第一野战军也拥有四个兵团。被第一野战军借走了两个兵团的华北野战军,就剩下一个兵团了。作为只拥有一个兵团的华北野战军,其实力阵容也不容小视。

华野剩下唯一的一个兵团司令员是杨成武,之前是115 师独立团团长,那个时候聂荣臻任115 师政委。再往前面就是红1 军团2 师4 团政委的杨成武,他所在1军团军团长是林彪,政委是聂荣臻。

而被“借”到一野的18 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是周士第。周士第之前是瑞金红军大学教员,长征期间干部团任队长,到达陕北后调任15 军团参谋长,之后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120 师参谋长,算是兼有红一和红二“血统”的将军。

一同被“借”到一野的19 兵团司令员是杨得志,政委李志民。杨得志和李志民算是红一方面军的老干部了,杨得志来自红1 军团,李志民来自红3 军团。

四、一野西北野战军:与红一方面军关系密切

第一野战军又叫西北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第一野战军原属6 个军组成第1、第2 两个兵团。第1 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 1、2、7 军;第2 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辖3、4、6 军。显然1 兵团是以原红6 军团为主,而2 兵团应该是红2 军团为主。1、2 兵团主要是原来的红二方面军,抗日战争期间是120 师。

说是“借”来的两个兵团,其实也可以说是“归建”。总司令彭德怀原来就是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18、19兵团本来也是在红一方面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一野跟红一方面军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当然可以说是红一和红二一起组建的野战军

五、二野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

二野主要是红四方面军基础上组建发展的,但主官刘伯承、邓小平来自红一方面军。二野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

晋冀鲁豫边区是1937年10月八路军129 师开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区建立。1938年4月,扩建为晋冀豫根据地,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八路军129 师主要是由红四方面军的4 军、31 军,加上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组成,应该说是红四方面军为基础组建的。129 师成立之时,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徐向前之前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

猜你喜欢
红一方面军野战军纵队
永和会师:红一方面军的创立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略述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