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腾飞中的延安
——献给中共建党100周年

2021-11-25 02:31
延安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延安

延 梅

今天,无论是以何种原因来延安的人,都会为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高兴和欣慰。扑面而来的是层林尽染,满眼的苍翠欲滴。新崛起的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地坐落在延河两岸。那井然有序川流不息的车辆,色彩斑斓的广告橱窗,整洁卫生的街道。一个个行人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微笑。这还是那个曾经落后荒僻的延安吗?是的,你没有看错,请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五十年,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延安的一步步崛起、发展到腾飞。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就设于此。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之称。

早在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经延安北击匈奴后,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汉武帝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东晋赫连勃勃在此修筑丰林城;明末高迎祥、李自成揭竿而起策马纵横……历朝历代统治者戍边垦荒,无休止的征战,植被被严重破坏,人口频繁迁徙……将曾经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变成了“山秃穷而陡,山花无锦绣”的恶劣环境。

民国初李象九、谢子长、刘志丹建立了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陕北,有了落脚点。那时的延安荒芜、贫瘠、封闭,整个黄土高原衰草寒烟,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1950年4月南桥西北局旧址的“人民医院”与八十年代的地区医院

红军到达延安住的是简陋的土窑洞;睡的是土炕和简易木板支的床;土墙上挖个小洞就是书架;用玻璃墨水瓶制作小煤油灯;用马莲草自制粗糙草纸;蘸水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笔杆则是牛筋树条制成;穿戴是手工缝制的粗布衣和鞋袜,吃的是自种的粮食和野菜……

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战斗,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与战友们研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部署和指挥一次次重大战役。1938年到1941年,日本飞机先后17 次轰炸延安,军民损失严重。党中央沉着应对,粉碎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就是在这里,毛主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等不朽文章,为我党我军和所有的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不过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城,然而,在历史上,这块贫瘠、偏僻的土地,曾经成为中国革命的风暴中心,甚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和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潮水般地涌到这里。因为这里有光明,有中国的希望,有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集中25 万兵力和100 多架飞机,对延安进行疯狂进攻,企图聚歼我军。百姓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为保存革命大本营,毛泽东主席亲自制定外线配合内线作战,保卫延安的计划。同时,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用延安一座空城,换取一个新中国,用“蘑菇战术”转战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一连几日,宝塔山黑云压城,延河两岸炮火连天,空中敌机不断狂轰滥炸。3月18日,在部队和群众掩护下,党中央和毛主席最后撤出延安。当天,胡宗南部队攻占这座“空城”后,在宝塔山上点燃火把,并电讯蒋介石:他们占领了延安……8月7日,蒋介石坐专机抵达延安。次日,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在胡宗南的陪同下来到枣园,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看到环境如此简陋条件这样艰苦时大为震惊,当了解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同老百姓一样穿补丁衣服,和战士一样生活时,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延安,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用红色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这片厚重的土地孕育着信仰与追求,生命与鲜血,光明与力量,蕴含着政党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红色基因染红了这片沟壑,筑牢了这片精神高地,践行着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执政理念和领导核心。延安具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现在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三大教育基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10月3日,毛主席收到延安人民的贺函。10月26日,毛主席给延安人民复电:“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7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复电和贺函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深深感到,“复电”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成为鼓舞延安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那时起,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工作作风,从战争的废墟中,从充满硝烟的瓦砾中一步步地走来,一直走到今天。

1949年9月,新的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接见了会议代表、延安地委书记李景膺同志,询问中央离开后陕北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当主席得知由于战争的创伤,延安经济尚未恢复,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缺医少药问题尤为突出时,深深为之难过。后来,主席与周总理商议,尽快在延安建立一所医院,决定把为北京筹建的一座综合医院所配置的160 件医疗器械,全部无偿捐送给延安。

1950年4月11日,北京将物资用火车运至山西临汾,延安行署派专人用骡马、骆驼运回延安,在南桥花石砭原中央西北局旧址上,筹建延安县人民医院。1950年到1980年期间,北京各大医院都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医疗队,分期分批来陕北开展巡回医疗,普及医学知识,帮助当地培训医务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

今天,延安医疗战线经过60 多年顽强拼搏和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和延安市中医医院三家三甲综合医院,并借助中国医科大学的力量,和国内知名学校联合,在中央、国家卫健委多次考察并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理念、新技术、多学科诊疗模式和救治体系,大大推动了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1950年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7月1日起即对外开放。从南关交际处到凤凰山麓再到现在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历经了三次变迁,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已经成为一座集收藏、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纪念馆。

从1956年到1973年,先后有十几位中央领导回到延安,对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对整个展厅的设施、内容、历史事件、照明、文物等进行了详细的回忆、订正,并多次做了重要指示,为后来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付出了心血。

2008年8月28日,历时三年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开放。展馆具有当地传统民族风格,正上方黄金色的匾牌,是1971年郭沫若来延安时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中央耸立着高8.15 米的巍峨挺拔的毛泽东主席铜像,老人家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来瞻仰的人群。这座雕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在199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时落成并揭幕。新馆建筑面积5000 m2,分6 个展厅,展出面积3240 m2。陈列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文物藏品3.5 万件,历史照片5500 张,图书资料1.2万册,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 余种,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斗争史。

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2017年在原城南旧址新建,建筑面积8035 m2,展厅3514 m2,实物400 余件,照片460 张,雕塑16 组,展示了1941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原貌。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中共中央的很多决策离不开西北局的执行,也离不开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因此,西北局纪念馆具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市区现有13 处旅游景观,近四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2 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12.7 亿元。近五年来,延安的红色教育培训异常火爆,全国各地来人到延安寻根溯源,汲取精神力量。1997年,延安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窗口”,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课堂,是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凝聚了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组成延安大学。后来,又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抗战胜利后,延安大学挺进东北、华北。建国后,东北、北京、西安的许多大学,都来源于延安大学,而延安本地却没有高校。1958年7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由最初的3个系3 个专业,2019年8月发展到18 个二级学院,1 个独立学院,10 所附属医院,61 个本科专业,涵盖了11 个学科门类。现在的延安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建立了硕士学位授予点和院士工作站,与国内知名大学建立对口支援、交流和培训,为国家和老区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已成为圣地延安的品牌。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1月至1981年,北京及其他省份的27718 青年学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4万平方公里上的14 个县203 个公社3188个大队10556 个生产队插队落户。我也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带着希望和理想,也带着无奈和困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里,才真正体会到陕北人民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真正认识到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沉积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善良淳朴的陕北人民给了我们亲人们般的呵护,给我们注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营养,教会我们走奋斗之路,用青春、汗水和稚嫩双肩,同他们一起撑起共和国的大厦。

1970年初,北京知青周总理的侄儿周秉和,老革命的女儿何立群回京探亲,向总理汇报了延安的情况。当总理得知建国以来老区人民生活依然穷苦,知青中因吃不饱、没有住房而打架斗殴,一名知青被洪水冲走身亡种种处境后说:“你们反映的情况中央会重视,陕北也会重视。”4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延安知青座谈会”,又重新发表了主席的“复电”。5月,党中央决定: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在1970年到1978年期间,应该有计划地支援延安经济建设,对口援助延安发展“五小”工业,共17 个项目,总投资1.2 亿元。北京并给延安送来拖拉机、播种机、锄草机、磨面机等各类机械3000 余件,汽车、工具车、吉普车20 余部,部分医药用品、医疗器械和日用生活用品,还有国内外近代史和农业科技等图书3.6 万余册。从此,延安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以手工为主的时代结束了,进入了机械化、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1971年,北京派出了1275 名干部,负责知青的安置工作,共筹措安置费1328万元,建房木材3500m³,修建窑洞8687孔(间),大大缓解和稳定了知青们的情绪和矛盾。北京知青与陕北人民一起发扬延安精神,同甘共苦,改天换地,将京城的文明和科学知识,注入到这片黄土地上,与当地人民一样承受着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困境、苦难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从磨难、历练中铸就和陕北人一样忍耐、坚强的性格。

北京知青在艰苦岁月里入党118 人,入团2268 人,担任各级领导3548 人,民办教师、技术人员、赤脚医生等1245 人,科学种田1470 人,种试验田2900 亩。北京知青为陕北这片封闭、落后的土地,带来了新观念、新思维、新活力,为日后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能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71年到1978年,知青开始大规模招工、招生、征兵。北京知青队伍中的主干约21785 人,又充实到延安的各行各业,并成为骨干力量,依然为老区经济建设做着贡献。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延安。时隔26年后,总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了解到老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当场自责落泪。请地委同志吃饭时,总理叮嘱一定要把延安建设好。地委同志立下军令状,表示一定要让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总理因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喝酒了,听到地委同志的表态后,他破例端起酒表示感谢。总理临走时,留给延安人民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总理离开延安时,全延安地区的老百姓自发地聚集起几万人,簇拥着总理的汽车,到东关机场为总理送行。当时的我,也在送行的队伍里。总理的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了好几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地面上的人群仰望天空,含泪挥手送别。

延安革命纪念馆三处地址:1950年南关交际处,1956年凤凰山麓,1973年王家坪(从左至右)。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延安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手工业阶段,以政治替代企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延安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石油、煤炭、卷烟、毛纺四个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逐步由效用型转向效益型,经济管理实行监管并重,改革、管理、发展有机结合,以自筹资金为主,争取多方支援,滚动发展,并带动其他行业的转变。

老区如何从封闭、落后、传统思维中,逐步走向开放、搞活、跨越式变化,走向综合治理,走向全面提高和发展,一直是困扰延安人民和众多知青的大问题。

1977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延安城,洪水裹着泥沙在延河奔腾而过,房屋坍塌,田野淹没,人和物资被席卷,整个城市遭到重创。大灾后,中央及全国各地接踵而来的援助物资进入延安。在这次灾难中,如何激发地区领导冲破落后封闭的思维,进行大胆改革,尽快脱贫致富?这个问题必须得到中央各部委的支持,将老区的现状直接向中央领导汇报,请求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援助,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在资源开发、利税上缴上给予宽松、扶持。最好能申请在北京召开一次“振兴延安经济汇报会”。

我是这个会议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发起人中唯一的一名北京知青。经过多方努力、筹划和运作,得到了北京方面的答复,并直接向地委作了汇报,地委随后下发了(1984年)001 号文件,向全地区发出了通知。1984年10月17日,延安方面一行40 人的汇报团乘飞机前往北京。23日下午3 时,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参会者有中央领导人万里、宋平、荣毅仁、习仲勋、廖汉生、宋任穷、康克清、王光美及各部委领导,陕西省委、省政府有马文瑞、白纪年、李希甫等,以及延安地委、行署领导及工作人员共300 多人。

陕西省和延安地区的领导分别在会上讲话,并播放了延安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录像。老领导们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全国的革命老区第一次专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经济建设的一个会议,是延安人民的骄傲和荣幸。会上一致通过:今后年轻干部要分期分批去延安体验生活;恢复西延铁路建设,尽快制定政策改变落后面貌;教育质量要提高,培养人才是关键,同北京和全国各大院校挂钩,取得他们的协助,今后每年在招生中首先想到他们……会场上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此,延安老区的经济建设开始了新的崛起、发展……

会议结束后,全体人员在北大厅合影。当年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习近平和习远平也参加了会议。摄像机、照相机将这激动的场面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分手时,康克清、王光美大姐握着我的手说:“你是北京知青,一定要把延安建设好。有什么困难,来北京找我们一起解决。有机会一定要回阔别几十年的老家,了却心中的思念……”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和缓慢的脚步,心中回味着他们对延安的希望和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一股热泪夺眶而出。建设好延安,让老区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目标和远大梦想。

延安地区计委(我爱人主管)向国家计委和各部委、省委、厅局申请了大、中型项目的立项、开发和可行性报告,这些项目包括恢复西延铁路、石油煤炭开采、新建热电厂、“三通”、植树造林等工程。

1969年元月北京知青到延安;1973年6月9日周总理回延安;2021年6月22日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早在新中国初期,老一辈领导人就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提出建设西延铁路的建议,通过历届省人代会的议案并去北京争取。1970年元月,国务院批准了启动西延铁路勘察测设。1973年1月3日,国家基建委召开会议,决定修建西安至延安段铁路,全长334.6 公里,国家投资4.3亿元。后因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压缩基建规模而停建了12年(1973年到1985年)。这次汇报会后,西延铁路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天”字第一号工程,经过多次与国家计委、铁道部、省计委和各部门沟通,终于在1985年5月获得了恢复建设的批示。

西延铁路南起西安东新丰镇,北至延安北阳山站,途经7 个县,总投资97122.5 万元,是铁道部和陕西省合资修建的地方铁路,设计年运力2500 万吨,远期3000 万吨。铁路开工后,因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双方筹资入股。我爱人提出是否从延安卷烟厂的烟草税中筹措资金,经研究同意后,从烟草税中超收税金5000 万元,用于地方铁路建设,执行期为5年。经过前后近20年的不懈努力,西延铁路克服了黄土高原复杂的地质结构、破碎的沟壑地貌、残酷的生活环境和恶劣气候,架设桥梁147 座,打通隧道103 座,终于在1991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98周年之日正式通车。从此,一条振兴延安经济的大动脉开始发挥起重要作用。

现在,延安铁路已成为南北大通道枢纽,始发或经停延安直达各省的客车每天都有几十对。2012年西延动车通车;2020年6月,延榆动车开通;2020年7月1日“西—延—鄂”双层旅游列车通车,可欣赏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大美草原的风貌美景。2025年“西—延—太”“西—延—鄂”两条高铁将会开通。延安的地下资源、地上农副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各地的生产物资、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进入延安,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逐年攀升。

延安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初步探明石油、煤炭、天然气、油页岩、石英砂等10 余种。其中石油储量7.5 亿吨,煤炭储量71 亿吨,天然气33 亿m³,铁矿石71.7 万吨,紫砂土5000 万吨等。

陕北延长早在两千年前就发现地下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洧水”,后由宋代科学家沈括命名“石油”。1905年创建“延长石油厂”,1907年日本专家勘定了井位,开凿出“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距今已有115年,生产出和洋油媲美的灯油,结束了我国不产石油的历史。1935年夏,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打开延长县城,延长石油厂回到人民手中。到1943年前,共打井18 口,产原油不到50 吨。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石油厂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因陋就简进行开发,原油增产1200 吨,并生产出汽油、煤油、石蜡、油墨等,为陕甘宁边区换回了大量布匹、钢铁、机器等紧缺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1944年,毛主席为石油厂厂长、劳动模范陈振夏题写了“埋头苦干”四个大字。这是对石油工人的最高评价。过去,石油开发受战争年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土法炼油,木架顿钻,人工捞油,苦干是发展石油生产的重要手段。

1949年到1983年间,大批的中外专家,用科学技术手段,对陕北地质结构、地层沉积、油气生成进行分布钻探,对勘测数据构造和岩性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掌握了陕北地下超特低渗透“裂缝油田”的规律,并制定了开采方向。1950年到1957年钻井400 口,相当于解放前的10 倍,原油年产达到7000 吨,但费用高,产量低,亏损大。大规模的勘探和一次次实践,对油田分布有了进一步认识。油田埋藏浅,岩石坚硬,在地下100到200 米即可见油,低渗透,低压力,低产能,形成“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劣势。面对难题,延长石油人继承发扬“埋头苦干”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潜心钻研科学技术,克服困难,终于使年产原油达到9000 吨,逐步扭转亏损,盈利达100多万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鹏、康世恩等国家领导人和省委、市委领导,多次来延长油矿考察,并鼓励石油工人发扬延安精神,再创佳绩。以后,延长油矿坚持“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路子,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延长油矿就从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引进了一套管式常压馏——热裂化装置,年加工原油1.5 万吨,经过投产测试,改造更新,年加工能力提高到3 万吨,可运行19年。油矿经过爆炸、注气、注水、火烧油层、清水加砂压裂、冻胶液压裂技术与多种试验,不断完善、积累和提高,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1960年到1985年,经过25年的努力,年原油产量达到10 万吨;1992年达55 万吨;2016年达867 万吨;2019年达1570 万吨。

1991年12月26日,西延铁路建成通车;2005年7月1日,延安至北京开通直达特快列车。

1984年,延安地区石化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炼油加工能力。因资金紧张,花了150 万美元,从加拿大购买了一套二手炼油装置,厂址定在水资源丰富,电力、交通便利,地势开阔的洛川县交口河。这套设备,设计能力为50 万吨/年常压装置,18 万吨/年减压装置,15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及相应配套工程,建筑面积6 万m2,投资11381.51 万元。针对国外的设备,提出了“外为中用,中外结合,因地制宜,精益求精”的原则。1988年11月一次试车成功,原油加工17万吨/年;1992年加工73 万吨/年;到2019年已达到1317 万吨/年。2019年一次加工能力965 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560 万吨/年。催化加工渣油555.2 万吨,生产LNG66.46 万吨,汽油480.04 万吨,柴油512.7 万吨,航煤15.08 万吨。丙烯、苯乙烯MTBE 等化工产品70.28 万吨,全年实现利润35.56 亿元,净资产总额26.02亿元。

经过百年发展,延长石油(集团)“十二五”已进入世界企业500 强,是国内一流知名大型石油、煤化工集团,实现了一业主导、多元支撑、油气并重、油化并举,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延长石油(集团)依托陕北油、气、煤、盐资源综合优势,发展油气主业,加快发展油气盐化工产品和相关装备制造业,形成一体化优势互补,深度转化产业格局。

延安最早煤矿业兴建于1900年,地下煤炭储量71 亿吨,勘探面积2306k m2。南部属侏罗纪煤田,北部属二、三叠纪煤田,属低硫低磷,发热量在7000 大卡以上,是工业理想用煤。上世纪七十年代年产量只有10 万吨;1988年经过技术改造,科学手段产原煤263 万吨;1990年400 万吨,出口50 万吨;2019年产原煤5200 万吨。现已发展为洗选、加工、煤矸石发电、分质、分级、矿井建设、运营管理和销售,拥有煤炭集装站、专线铁路运输物流。

延安地区涉足天然气领域较晚,2016年才成立了油气勘探公司,已探明储量3400 亿m³,深埋在3000 到5000 米以下,是以古生界、隐蔽性岩气藏为主,储层变化快,气层丰度低,具有世界罕见的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物性和可钻性差,勘探和有效开发困难。油气勘探公司经过长期的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集中力量对延安气田深积相进行研究,很快掌握了天然气的成藏规律和主控因素。2014年完成井场605 个,完成井741 口,年天然气产量5.75 亿m³,11月底正式向全省和西北省区输送商品天然气。2016年生产天然气34亿m³,2019年已达60 亿m³。目前已具备独立勘探、开发、生产、集输的能力,能够向我国东中部和西北各省销售天然气。

2015年9月11日,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经过三年的施工建设即将正式投产。这个项目,总投资216 亿元,是利用12 项专利和专有技术,以天然气、煤、石脑油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高品质聚乙烯、聚丙烯、丁醇和乙丙橡胶等多种化工产品,体现了氢碳互补、循环经济的特点。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实现产值113 亿元,利税23.4 亿元,可推动延长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助力我省能源化工行业向高端化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延安上空烟雾缭绕,空气恶劣,污染源来自于数以万户的小炉灶和取暖供热锅炉。延安的空气污染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领导的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外国记者的来信上作了批示,中央办公厅责成陕西省委解决。延安地区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环保单位对污染问题进行“综合会诊”,并提出具体治理方案,即“实行全市区集中供热”,并完成了热负荷调查和热网规划、热电厂建设及集中供热三个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6年6月,我爱人带队,陪国家能源部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治理城市污染,实行集中供热的厂址、环境、东关机场等相关事宜进行实地考察,又与总参、新疆军区、兰州军区洽谈了土地移交的相关事项,然后带着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往北京,争取列入1988年的国家基建计划。后来,国家计委在“计投资(1988)481 号文件”中,正式安排了延安热电厂工程建设项目及节能贷款6000 万元,占地130 亩,设计供热能力220/m2,集中供热装机容量为4台,750 吨/时锅炉,并配3 台12 万千瓦汽轮发电供热机组,实际预算1.6 亿元。一年后建成并正式营运。集中供热,有效缓解了大气污染的排放量。2002年,完成发电量13.2 亿千瓦,实现供热能力为118万m2。2017年,又新建了大唐热电厂,满足了市区50 万人口的供热需求。现已建成2 台35 万千瓦超临界燃煤空冷供热机组,年发电量达70 亿千瓦。现在的延安,用科学手段打好了“蓝天保卫战”。

延安要脱贫致富,就必须尽快实现“三通”(通路、通电、通讯)。

1994年,我爱人一行人对全市13 个县(市)197 个乡镇进行实地考察,争取来省上的实施工程资金,大胆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当好“三通”建设的开路先锋。从1995年4月到1996年12月,共投资4600 万元,全市3361 个行政村,提前半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市共投资11936.5 万元,架设线路3295 公里,94.5%村子通了电;全市共投资1.34亿元,实现了省内第一家本地网升位,3381 个行政村实现了自动电话通讯以及交换程控数字化、传播光缆化和数字移动电话。“三通”的实现,大大促进了延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今天的延安,航空、铁路、公路并驾齐驱,四通八达,以全新的速度迈入立体化的交通时代。2018年11月8日南泥湾新机场通航,航线由4 条增加到16 条,通航程序从5 个增加到23 个,营运航空公司由4 家发展到11 家。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68.6 万人,列西北航空第一,为延安航空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铁路运输旅客2016年达219 万人,2019年已达到390 万人。公路已达村村、乡乡通客车,已并入全省和邻省交通网。

陕北这片土地,“贡献给历史的是森林和草地,贡献给革命的是生命和鲜血”。

为了抵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坚持抗战,1942年,王震率领八路军359 旅7000 多名官兵开进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握锄”,三年开荒30 万亩,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陕北好江南”,解决了延安的物资匮乏,守住了边区的“南大门”。1964年到1980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打坝修梯田,扩大耕种面积,粮食连续十年增长,避免了人民挨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立誓“让赤地变青山,让黄河流碧水”,发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经过20年的奋斗,全市共退耕1077.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1%,占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7 万亩,总产量70.57 万吨;苹果面积324 万亩,总产量34.98 万吨,各种蔬菜110 万吨等。全年GDP 总量达1663.89 亿元。黄河泥沙输入量由一年2.6 亿吨降为0.3 亿吨,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23 天。陕北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绿色边界向北延伸200 多公里。

曾经的延安城满目苍凉,黄沙弥漫,现在则变得旖旎、清新,高楼林立。延安,这片热烈又神秘的土地,从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到焕然一新的自然风光,从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到淳朴、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在日新月异、激情勃发地书写着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一列列火车穿行在逶迤繁茂、绿树成林的自然风光中,向着祖国各地呼啸而过;一架架银白色的飞机从南泥湾新机场起飞,翱翔在祖国蓝天上,降落在各大城市的停机坪上;一座富饶、文明、生态、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我作为一名老北京知青,可以自豪地告慰那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告慰那些当年的“老延安人”,告慰那些为这片土地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插友们,告慰当年郑重许下“延安建设好我再来”的诺言的周总理,延安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延安,一个神圣的地方,从战争废墟中一步步改变、崛起,在发展道路上,用实干托起梦想,用奋斗铸就辉煌,已经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延安
延安 延安
向往延安
梦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向往延安
延安情
延安 独具特色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