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靳佳璇
摘要:“阅读能力”究竟指什么,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有何关系等“阅读”学习领域的基本知识,一直处在好像很清楚,又好像很糊涂,知道是什么,但说不出来的一种状态之中。经过片刻的思索,我明白了这种状态是缺乏学理依据的表现。在当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理方面的书籍,几乎不读,或者是浅浅的读几句,因此,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很难把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很难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学语文
1.阅读教学教什么
在登上讲台时,许多教师依旧采用大多数教师使用的那一套授课口诀: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讲述重点句子、概括大意、总结艺术特色、归纳文章主题…这样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丝毫不考虑文章的体式,也丝毫不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考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学到什么,对他们到底有没有意义,只是机械地,千篇一律地对待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拿起课文的瞬间,就直接套用固定的模式。当然,一直以来,我也思考过该怎么去改变这种授课模式,思考的过程中,虽有千头万绪,但怎么也抓不住,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直到多番研究之下,我才找到了一些头绪和方法,对阅读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体悟。阅读教学教什么,不能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教授,而是需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不过,在依据文本体式对课文进行教学化解读之前,有两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第一,阅读取向要常态。要谨防阅读取向的异态和变态。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对读者所提出的要求,即这种体式的文章应该读什么,应该读哪些地方,应该怎样读,都是有法则可依据、有理据可遵循的。
综上,要想确定教学内容,有一关键是对“文本体式”这一概念内涵的把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研究文本体式的个性特征,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支玉环老师的课例《只有一个地球》,支玉恒老师并没有把这篇课文按照说明文的固化方式来教给学生,因为这篇课文所讲述的知识学生本来就是知道的。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确立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于是支玉恒老师通过和学生不断地对话、引导,从而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同理,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还是什么其他文类,每一篇课文的体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因此面对每一篇课文,在教学前,老师应该先作为一个读者去读课文,抛开固有的阅读限制,读出自己的感受,再读读名家们对于文章的认识,结合文本体式教育理念:把握文本体式,抓住文章个性特征,从细处着手,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2.阅读教学怎么教
教学流程即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要达成的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流程是有流向的,学生开展着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有可见成效的学习活动。这里的起点即“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的学情状态”,终点即“学生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过程即“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即安排两到三个台阶”,并用过程连接起点和终点,组织“学的活动”,动态构成教学流程。
基于此,这个模板是备课思路的外化——依体式定终点,探测学生学情定起点,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每个台阶,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里之所以用“台阶”表示過程,是说明这个过程是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环环相扣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即学情开始,随着环节的深入,学生的经验逐渐丰富,以至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个台阶就是一项“学的活动”,每项“学的活动”都围绕一个小目标展开,需要教师选择、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当然,这一模板并不是教学具体内容的完整展开,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思路。针对具体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转换样式,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区别的,但同时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讲”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问”是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品味课文的意思和意味,总而言之,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通过学习这一台阶式的阅读设计模板,我对《外婆的手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
预习课文----起点(明确体式:回忆性散文。学情:初读基本能理解外婆的形象,能流畅朗读课文,但对手纹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情思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台阶一(落点:体会手纹的深层次内涵。方法:朗读,小组讨论)-----台阶二(落点: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方法:思考,朗读重点字词句和段落。)-----终点(理解手纹深层次内涵,把握作品中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具有诗化风格的语言)----后续活动。
3.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流弊甚深,语文课堂教学改善的关键,就是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建议:(1)语文教师备课形态的变革,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改变教案编写的立足点,将备课的关注点转移至“学的活动”。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疑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紧紧围绕其展开,开拓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保证学生学的有效性。(2)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树立一种家常味的,在对话中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念。在课堂中,老师要通过设问,引导,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讨论、质疑,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感悟和小结,在活动中深入理解教材。(3)作业形态的变革,使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后得以拓展、深化。作业不仅是用来检验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更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反思改善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和入手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使学生重视并愿意写语文作业,一方面要改善做语文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把课堂外的作业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它作为教学环节充分展开的组成部分。总之,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学的起点、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