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于“学”

2021-02-23 06:41璩艳霞周敏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

璩艳霞 周敏

如果说汪曾祺的散文是“淡而有味”的,那么璩老师上的这节课亦如此。我已经不止一次听璩老师上课了。她倡导“生命语文”的教学理念,从不在课堂上堆砌术语,只引导学生领略文本世界内部的绚丽风光。在讲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巧设支架,让“教”于“学”,引导他们体验、感悟、对话、交流,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了生命的质量。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璩老师具体是如何做的。

一、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一节自读课。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放手”的意识,教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自主品读文章。璩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1.找线索,找出文章中的景、物、人、事;

2.抓关键句,适时地圈点评注;

3.结合汪曾祺先生的生平经历,再次品读文章。

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提及了阅读散文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昆明的雨》。

璩老师真正吃透了教材,在扎实践行“教读课‘教方法’,自读课‘用方法’”的同时,敢于让“教”于“学”,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自由品评文章的时间。

例如,在品读文章语言的环节,璩老师几乎没有进行预设,完全让学生自由评说,她只在一旁顺势点拨与推进。当学生发现文章中写干巴菌的两个句子(如下)所蕴含的情感并不相同时,璩老师并未解释,而是让学生继续细品,通过语调的升降来感受语言情感的不同,并鼓励他们适时增加一些语气词,如“噢”“啊”“哇”“嗯”“咦”等,让他们进一步品味其中的情感。

原句展示:

句一: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句二: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学生品读:

生1: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2:呃?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3: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生4: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王老先生在山间初见干巴菌时,在心里想着:“这种东西也能吃?!”等吃到嘴里时,他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不禁赞叹道:“这东西这么好吃?!”

正是因为璩老师敢于“放手”,让“教”于“学”,才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文本的妙处。

二、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懂得为学生“搭梯子”“指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昆明的雨》时,璩老师展示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让他们更好地阅读课文。

示例:

汪曾祺一生中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自我调侃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十年浩劫时被关进“牛棚”,经历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浜》,还被送到“学习班”受尽不公正的待遇……

之后,璩老师还引导学生阅读了汪曾祺先生的其他作品,如《人间小暖》《人间草木》《汪曾祺散文精选》等,让他们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有的学生表示,作者历经苦难却能以苦为乐,非常难得。有的学生表示,有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有趣的文章。

璩老师适时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佳作,让他们由读文过渡到品人,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这节课上,璩老师紧密联系语文教材,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值得我们学习。

附: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4.通过阅读教学,搭建散文阅读与写作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風土人情。

2.通过阅读教学,搭建散文阅读与写作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让学生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雨”的诗句。

预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是一场令人神清气爽的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是一场善解人意的好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一场让人伤心欲绝的苦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一场任人思念飘飞的愁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一场让人酣畅淋漓的夏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在汪老的笔下,这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步感知,了解文体

(一)跳读课文,梳理内容

多媒体展示:

学习任务单(一):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事?

请用“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雨中极肥大的仙人掌;

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_______________。”

阅读策略提示:结合“阅读提示”,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阅读文章。

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二)学生汇报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与喜爱。

2.本文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事?

预设: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火炭般的杨梅;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芳香四溢的缅桂花;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热情淳朴的房东母女;

生: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小酒馆里的静好时光;

……

(三)了解文体

“形散”——取材内容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聚”——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明确而集中

本文选取的均为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一条情感线贯穿始终,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

三、精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汪老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是人间。他的语言也颇具风格,请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多媒体展示:

学习任务单(二):

从文中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揣摩汪老的语言特点,写下自己的赏析。

语言特点: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阅读策略提示:小组合作,选取其中一景、事、物、人,抓关键词句、标点符号,圈点批注,品味汪老语言的魅力。

(二)师生合作,赏析语言

预设:

1.语段一: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思考:要是在这两句话的前头再增加一个感叹词来进一步强调作者的情感,你会分别加什么?

生:(咦/呃)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啊/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2.语段二: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一点都不酸!

模范秀:请模仿苗族女孩叫卖杨梅,在末尾加一个语气词。

“卖杨梅——(哟)”

总结:与其说作者偏爱昆明的杨梅,不如说怀念与之相关的味道。

3. 语段三:昆明的缅桂是大树!院里有一颗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她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问:(1)从这段文字里,你读出了房东母女是什么样的人?

(2)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作者在怀念什么?

作者在怀念那种情味、那份闲适、那份美好……

(三)总结归纳,探讨风格

汪曾祺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这篇文章里,我们读到汪老的语言就是平淡、有味。

四、知人论世,感悟情怀

(一)深入探究,感悟情怀

读汪老描写昆明的人、物、景时,除了感受到他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你还能读出其他的味道吗?

阅读策略提示:可结合汪老的生平简历思考,也可以从字里行间中寻找。

(二)出示资料,助力理解

屏显:

1. 助读资料一:汪老的一生

汪曾祺在一生中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自我调侃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十年浩劫时被关进“牛棚”,经历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浜》,还被送到“学习班”,受尽不公正的待遇……

多媒体展示:

2.助读资料二:在西南联大的生活

衣——《不衫不履》中说“闻一多先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的灰色夹袄,式样早已过时,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穿,……化学教授曾昭伦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跟(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鞋”。

食——《新校舍》中说“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住——《斯是陋室》中说“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椅子自是没有的。

行——《新校舍》中说“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到。”

多媒体展示:

3. 助读资料三:摘自《跑警报》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十九、四十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將有27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三)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1.学生结合课文学习汪老的生活态度。

2.教师小结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汪老在昆明的生活其实很艰苦。但当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全中国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时候,地处西南一角的云南,成了人们“诗意地栖居”之地。汪老在这儿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文学大家沈从文,结识了一群至交好友,更是邂逅他后来携手人生的爱人——才女施松卿,感受到了昆明淳朴的民风民情,在最美好的年华认识该认识的人,感受到了人间最美好的温情。

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昆明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汪曾祺先生在想念昆明的雨,不如说,是汪老重返自己精神的桃花源,怀念那一段旧日美好时光。

五、总结归纳,搭建支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仅了解了汪老的精神家园,同样也掌握了两种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归纳一下。

第一种,散文的阅读策略:梳理内容,了解文体;品读语言,领悟情感;知人论世,感悟情怀。

第二种,散文的写作策略:选材——凡人小事;语言——平淡有味;情感——含蓄饱满。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适时使用。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汪曾祺的两本书:《人间草木》《汪曾祺散文精选》。

六、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璩艳霞,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 ;周敏,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率的策略探究
标点符号的争吵
连一连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老师是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
标点符号家族大争论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