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22 04:00耿学川高彬郑玉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阵发性计时良性

耿学川,高彬,郑玉莲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多数患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除存在眩晕症状外,还会伴发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心慌等症状,主要见于患者体位改变时,常见于低头、抬头、转头、躺下及坐立时。以往患者多认为是由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从而影响疾病正确治疗。临床多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联合药物可改善前庭反应,减轻患者呕吐等不适症状[1]。为进一步观察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72例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博兴县人民医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43~76(51.05±10.31)岁;病程1.5~8(3.57±0.65)d。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2~78(51.27±10.24)岁;病程2~6(3.21±0.45)d。2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2]纳入标准:(1)符合2017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2)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3)患者知晓同意研究,并签署书面协议;(4)经影像学检查排除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排除标准:(1)本次研究不耐受手法复位患者;(2)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针对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取Epley手法进行复位,具体做法:(1)指导患者纵行坐于床上,治疗师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2)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3)将头继续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 s~1 min;(4)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 s~1 min;(5)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头部微倾30°。每天体位均持续1~2 min,或患者眩晕感消失后可进行下一个体位。针对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取Gufoni手法,具体做法:(1)让患者坐于床沿;(2)迅速向健侧侧卧,维持1 min;(3)头迅速向下转45°,维持2 min。针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取Gufoni手法,具体做法:(1)让患者坐于床沿;(2)迅速向患侧侧卧,维持1 min;(3)头迅速向上转45°,维持2 min。当离地性眼震转变为向地性眼震时,再采用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Gufoni法进行复位治疗。每天1次,持续3 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计时、眩晕发作频次、持续时间。采用VSI对患者头痛、恶心、视觉敏感、平衡、头晕、眩晕6项症状分别进行评分,采取0~10分评分标准,其中0分为无症状、完全正常,10分为症状最严重。BBS总分56分,分数越低,患者平衡能力越差[3]。计时平衡试验记录患者睁眼、闭眼时单足站立及撑脚站立时患者可保持平衡、不摔倒的维持时间。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及位置性眼震全部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及眼震减弱;无效:治疗后眩晕症状及位置性眼震强弱程度无任何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χ2=4.181,P=0.041)。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VSI评分、Berg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计时比较 治疗前,2组VSI评分、Berg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计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计时平衡试验计时均长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计时比较

2.3 治疗前后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2组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频次均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比较

3 讨 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位置变动到某一体位时而引起的眩晕症状,在特定头部位置时患者存在位置性眼震,进而影响患者心理及日常生活,随

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逐步提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危害性的认知逐渐增强。临床研究指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耳石变动有关,引起前庭功能失调,临床采取手法复位治疗,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但部分患者仍有复发可能性,需进行后续治疗,为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4]。

临床研究发现,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显著效果。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衍生物,可选择性促进脑循环,增加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淋巴内水肿,同时对患者脑组织循环具有改善作用,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平衡感[5]。氟桂利嗪是桂利嗪的衍生物,对钙离子具有抑制作用,抑制血管扩张,同时促进耳蜗内小动脉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前庭微循环,改善眩晕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计时平衡试验计时均长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眩晕频次均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不仅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同时采取物理手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大脑及脑干血流循环状态,两种治疗方法相互作用,改善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6-8]。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增强临床疗效,早期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阵发性计时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畅游计时天地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腕表计时2.0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24时计时法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