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181)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在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108例膝骨性关节炎对象由本院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人数相同的a组与b组,每组各有患者54例,a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针刺+红外偏振光照射,b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针刺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a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相近,P>0.05;a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实施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针刺+红外偏振光照射的联合运用,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一种退行性病变,患者发病后可能会出现的病理变化包括膝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以及滑膜炎性增生等[1],不仅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关节压痛,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肿胀、晨僵以及行走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的出现[2]。目前,在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关节功能可能受到的损伤,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基本的治疗目的,而传统西医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患者更好治疗就需要分析效果更为显著的中医治疗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本院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8例,观察了在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关内容如下。
本研究108例膝骨性关节炎对象由本院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人数相同的a组与b组,每组各有患者54例。a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31例,年龄区间为40~78岁,平均(53.3±3.9)岁,病程介于3个月~6年之间,平均(2.16±0.54)年;b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29例,年龄区间为42~78岁,平均(52.8±3.7)岁,病程介于2个月~6年之间,平均(2.09±0.61)年,统计学分析a组与b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后发现,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指南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中医诊断标准;患者年龄介于40~80岁之间;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较好;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次实验研究。
排除标准:因为痛风、类风湿以及严重外伤等其他原因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合并存在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存在认知、精神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脏器障碍的患者;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且治疗依从性、配合度较差的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1 b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红外偏振光照射,要协助患者选择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者患处位置后将红外偏光照射仪置于距离膝关节20cm处的位置,为患者提供垂直照射治疗,每次的治疗时间为20min,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
1.2.2 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针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其中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的方法为b组患者相同。针刺治疗选择的穴位包括阳陵泉、阴陵泉、血海、合谷、梁丘以及太冲、内外膝眼、三阴交和足三里、鹤顶。治疗过程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充分对患膝进行暴露,通过在膝关节下垫软枕的方式保持膝部微屈,做好选择穴位消毒之后用尺寸为0.35mm×0.45mm的毫针快速刺入,之后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并以患者感觉酸麻、胀痛为限度,得气后留针时间为20min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
本研究两组患者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以及各项指标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关节疼痛与肿胀消失,活动功能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且实验室检查改善为好转;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疼痛严重程度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画一条长度为10cm的线段,两端分别为0和10,并代表无疼痛和剧烈疼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由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线段上划记号,0分表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可耐受疼痛,7~10分为严重且难以忍受的疼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为严重[4]。
膝关节功能借助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价,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疼痛、肿胀、爬楼、负重、绞锁、下蹲、爬楼以及关节稳定等指标,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示其膝关节功能恢复越为理想[5]。
临床症状指标包括压痛(正常为0分,重度压力有疼痛1分,重度压力有疼痛2分,轻度压力有疼痛3分)、肿胀(正常为0分,稍微肿胀但膝眼清楚1分;明显肿胀,膝眼模糊2分,明显肿胀,膝眼不清晰3分)、晨僵(正常为0分,僵硬10min内可恢复1分;僵硬10~20min恢复2分,僵硬20min以上恢复3分)、关节活动度(正常为0分,屈曲度90~119°为1分,屈曲度20~89°为2分,屈曲度小于20°为3分)以及行走能力(行动不受限0分,行走500~800米后行动困难1分;行走200~500米后行动困难2分;行走不足200米后行动困难3分)等指标[6]。
收集实验数据,并将其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完成处理与分析,数据表示借助%与(±s)表示,借助χ2与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有54例患者,其中治疗显效、好转、无效的分别有32例、21例、1例,其治疗有效率为98.1%;b组有54例患者,其中治疗显效、好转、无效的分别有27例、19例、8例,其治疗有效率为85.2%,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后发现,a组患者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
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a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分)
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相近,P>0.05;a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分)
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医上属于“骨痹”“膝痛”的范畴,认为这一疾病的出现与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人体、久站久行、下蹲劳损等所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疾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本,并以风险湿邪为标[7]。在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以祛风除湿和扶正祛邪为主,要选择一种可以调节经络和脏腑且可以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治疗方法[8]。
红外偏振光照射集合了光热、光化学以及光压强等效应,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以及调节阴阳的效果,有助于深部皮下组织温度的上升,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血液的流动,有助于血液循环加快,再加上这一治疗方法无创、无痛且无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运用红外偏光为膝骨性关节患者治疗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改善局部循环并加强局部营养。针刺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案,其主要以辨证、循经取穴为基本的治疗原则,保证了穴位选择的针对性与治疗效果。在运用针刺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阳陵泉、阴陵泉、血海、合谷、梁丘以及太冲、内外膝眼、三阴交和足三里、鹤顶等穴位的应用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和疏通气血、利节止痛以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与舒肝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缓解。所以说,在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灸与红外偏振光照射的联合运用可以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促进了关节软骨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缓解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治疗效果显著。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a组患者不仅仅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患者,P<0.05;同时其治疗后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以及相关治疗指标评分均与b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严重程度、膝关节功能以及相关治疗指标评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实施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针刺+红外偏振光照射的联合运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与压痛、胀痛、晨僵、活动度以及行走能力等多项指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