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云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能促进人的幸福。真正的朋友是因为对方的自身的原因而成为朋友的,而不是因为其他的外在的原因。真正的幸福本身是值得欲求的,完满的,但人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外在的善,外在的善是一种工具的善、手段的善。就人的社会属性来说,友爱是一种最大的外在的善。作为最大的外在的善的友爱它会促进幸福,使幸福更加完整。
关键词:友爱;外在的善;幸福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指出:“友爱,它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1]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性爱与情爱有着最为自然的联系,是由美的对象激发的对智慧的爱:当爱者的盲目的爱被理智所驯服并带着崇敬与畏惧去追随美的对象时,爱者称之为性爱,被爱者则把它叫做友爱。[2]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规则的行为,是调节友家庭、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友谊是一种崇高的和有用的团体和家庭美德,有助于保持社会凝聚力。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爱的产生是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不是由于其它外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各种友爱,按照友爱双方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可分为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两大类。平等的友爱调节的是地位相同或道德相似的人之间的关系,如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不平等的友爱调节的是地位不同、道德品质悬殊的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但是,友爱的平等同公正上的平等不同。在公正上,平等首义为比例的平等,数量的平等居其次;在友爱中,数量的平等则居首位,比例的平等居其次。”[3]按照友爱的动机,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有三种原因,相应的有三种友爱,即善的、令人愉悦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友爱是因为觉得对方可以使自己感到快乐,一旦让人感觉不到快乐,这种友情也将破裂,所以令人愉悦的友爱不是真正的友爱;有用的友爱是因为觉得对方有用所以产生了友爱,而有用是不能持续的,一旦对方对自己没有用处了,这种友爱也将消失,所以有用的友爱也不是真正的友爱。令人愉悦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是因为外在的因素产生的,这样的友爱的产生是因为对方令人感到愉悦、觉得对方有用,令人愉悦本质上也是一种有用,这样的友爱是难以持久的,这样的友爱是具有偶然性的。真正的友爱是善的,是因对方自身是善的而产生了友爱,这样的友爱才是完满的、可贵的、持久的。
“友谊是不通过民族、族裔、性别和年龄限制的人际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方在交往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温暖的感情,与对方以“朋友”和“伙伴”相称,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4]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友爱是可以在家庭成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它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友爱,它不是局限于朋友之间的爱。我们今天的友爱是更趋向于“友善”,友爱双方对彼此的一种善意,它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爱双方为了彼此的善而产生的一种爱。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善意并不能持久保持,我们还需要友爱,所谓的友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为着对方善的情感,产生友爱的双方或多方是因为对方的善而成为朋友的,这样的友爱本质上是因为对方的善,而不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这样的友爱是一种善,是促进幸福的工具。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与幸福的理论
(一)友爱是最大的外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事物已被分为三类: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在这三类善事物中,我们说,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5]在亚里士多德以前,柏拉图就将善事物分为外在的、身体的、灵魂的三类。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三种善分为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内在的善是灵魂的善,把身体的善归入外在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幸福的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善唯独缺少这种重要的善。[6]
友爱是一种外在善。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等非道德意义上的价值,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工具的善。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至善,至善本身就是完满的,本身就是可欲的,它因为其自身成为目的而不用其它事物而选择它。“荣誉和幸福,快乐和美德,都是我们的选择,(因为即使他们不再是好的,但是我们选择的),我们会因为幸福选择他们。快乐的完美好应该自给自足。”[7]友爱是一种跨越种族、性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是因为友爱双方都是为了对方的善,友爱双方都对彼此有更好的期望,这种情感的产生会让友爱双方变得更完善,在这种意义上,友爱是善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友爱本身是不可欲的,友爱本身不作为目的,因为我们不会为了获得友爱而放弃幸福,它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并不是非道德意义上的价值,所以友爱是外在的善。
友爱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在与朋友的分享中我们的幸福感会更加强烈,作为工具,友爱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幸福,友爱是一种外在的善。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是政治的动物。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公民是城邦的基础,但所有公民都以城邦的利益为重,城邦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公民之间友好相处是维护城邦稳定的重要条件,城邦与城邦之间友好相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所以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友爱,友爱是一种工具的善、手段的善,它能帮助幸福的人从事更高尚的活动,改善城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能帮助城邦与城邦之间友好的相处,友爱是外在的善。从人类的社会属性来看,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是维系城邦,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条件,因为城邦是公民的城邦,社会是公民的社会,友爱的存在关系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幸福。友爱是外在的善,但友爱更是最大的外在的善。
(二)友爱使幸福更完整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把那些因为自己总是可取的但却从不因为其他事物而可取的事物称为最完美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会被看成这样一种重要的事物。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别的东西而选择它,选择它仅仅因为它本身。”作为最高的善,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有价值的活动。但是人类的幸福需要外在的善。幸福不是一种品质,因为如果幸福是一种品质,那么一个一生沉睡或受苦的人也可以被视为幸福,所以幸福是一种实现的活动。有些实现活动是必要的,是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认为是可取的,有些实现活动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可取的。那么,幸福应该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活动,因为它本身,而不是因为其他任何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同的。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生命、植物生命和现实生活。生活的每一个更高层次都包括更低层次的生活。动物生命包括植物生命,人类实践生活包括植物生命和动物生命。对人来说的幸福只属于人类的实践的生活。一个植物人可以说有品质,但不可以说有人的实践活动,所以不能说是幸福的。与此相似,一个不幸的人也可以说曾经有过幸福生活的品质,但是没有过幸福生活的外在善,因为幸福的生活作为人的实践的生活还需要外在的善作为条件,所以也不能说是幸福的。
一个实现了至善的人应该是自足完满的,但是自足完满的人没有朋友,这是非常荒谬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人,这样的友爱会使友爱双方更加幸福。一个享有幸福的人与其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不如与自己的朋友分享,所以人需要朋友。人的幸福不仅需要内在的善,也需要外在的善。幸福是一种实现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幸福。人是实践的动物,在实践的过程中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幸福,幸福本身是完满的、自足的,但是人幸福生活的获得需要外在的善,外在的善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外在的善与内在的善不同,外在的善会内化为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由于(1)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幸福的人不可能拥有其他善而唯独缺少这种重要的善),(2)一个人如果出于好运中就需要朋友来接受他的善举,以及(3)没有人(尤其是幸福的人)愿意过孤独的生活,幸福的人必定需要朋友。”人的幸福离不开外在的善,友爱作为最大的外在的善,它能促进幸福。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幸福。人的幸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与人分享悲伤或喜悦是一种幸福,很多时候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我们找了人倾诉之后心情会豁然开朗,整个人如释重负,这时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可是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朋友总是相似的,看着朋友我们就像看到了自己,通过朋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弥补自己的缺陷,在不断弥补自己缺陷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幸福。
三、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时代价值
(一)友爱使个人幸福更完满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之所以必要有三项原因:“(1)人需要朋友接受或提供善举,帮助己所不能,或促进自身完善;(2)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3)过政治的生活需要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朋友也就是好人。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着,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很远。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向于独自一人,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是没有朋友的。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参差不齐的诱惑时,一个人有的时候难免会把持不住,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友爱,真正的友爱双方是为对方着想的,是为着对方的善的,朋友在这个时候就会对你伸出援手。我们看不见自己样貌,也很少能够看清自己本身,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不以为然,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看到他就会时刻反思自己,朋友的存在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幸福的自己。具有善的友爱的双方或多方是相似的,善的友爱是我们所倡导的友爱,这样的友爱是真实的。幸福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但是人在走向幸福的过程之中,需要各种外在力量的帮助,友爱作为外在的最大的善,它能促进人的幸福。在生活中遇到苦痛自己承受的人我们不能说他幸福,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独自开心的人我们不能说他幸福,这样的幸福是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幸福是有分享的幸福。一个人是不幸福的,幸福不是孤立的、孤独的幸福。友爱的产生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人的快乐与悲伤,封闭自己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友爱是善的,善的东西总是我们追求的,友爱可以让人更加幸福。
(二)友爱使社会更美好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是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让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努力。当今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如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暴力的频发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快捷加之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善导致的,没有最基本的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每个人都用强大的“屏障”保护自己,人与人之间慢慢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剩下的就是猜忌,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靠利益维持。因为利益而产生的友爱是短暂的,它会随着利益的产生随之产生,随着利益的消失而消失,这样的所谓的友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功利。人与人之间需要友爱,友爱双方都是善的,每个人都带着这种善去跟别人交往,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很和谐。我们所提倡的友爱是为对方自身的善的,不带有其他功利的目的,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好。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虽然是理想的,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与人之间都充满友爱,那么每个人都是善的,每个善的人终将终会得到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7-332.
[2][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4:28-35.
[3][美]梯利著,《伦理学导论》[M].何意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152-153.
[4]黄晓晔,朱诚.“幸福是否需要外在善”—亚里士多德个人幸福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9,(01):64-69.
[5]钱圆媛.外在善到底有多外在?—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外在善的考察[J]兰州学刊,2012,(05):21-24.
[6]左稀.亚里士多德论友爱与幸福[J].兰州学刊.2012(05).
[7]顾园园.友爱使幸福更完满-《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友爱与幸福思想[J].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