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记忆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1-02-22 01:03杨帆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49期
关键词:复习方法课件知识点

杨帆

人的大脑是记忆的宝库,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记忆能力,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大脑的记忆潜能,让学生能准确记住有价值的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孜孜探寻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利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一、合理设计课件,深度加工知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深度和牢固程度。最初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词匯、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感知印象,使感觉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第一,课件的设计要紧跟潮流,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知道,情绪也会影响记忆,如果一份英语语法教学课件里全部都是深奥难懂的语法,难么学生必然对该堂课的内容产生畏惧心理,而识记者只有在感觉身体安全和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将注意集中于识记对象。因此,在课件的开始不妨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内容,在课堂正式开始前给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安定的氛围。

第二,深度加工知识,对于一个重要知识点要讲透且每次遇到该知识点都认真讲评。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使保持的效果良好。学习量达到一般学习量的150%的过度学习,保持效果最佳。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充分学习英语的各方面知识,然后要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做到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明了于胸。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易考知识点要比一般知识点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各方面充分讲透。这样学生也能明显感觉到该知识点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有效增强记忆。其次,这也是过度学习的方式,通过反复多次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牢牢记住该知识点,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二、精选记忆方法,优化处理记忆材料

一个好的记忆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准确记忆知识点。而对记忆材料的处理,是决定记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记忆规律的运用、记忆方法的选择,也集中于此。

第一,将记忆材料转化为操作活动的对象。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全新的知识点的记忆只靠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往往是很难记忆与掌握的。我们需要将知识点通过抄写、批语、做卡片等笔记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出声朗读的方式来记住有关材料,并且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真正将知识点记忆。

第二,将记忆材料转化为意义材料,赋予机械性材料以一定的意义。有意识记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在日常生活中多指死记硬背。意义识记则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与机械识记相比,意义识记更为迅速和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辅,引导学生将两种记忆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记住某个知识点,然后再进行详细地讲解教学,将机械性材料转化为意义材料,使得学习对该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师也可引导学生采用谐音法、数字记运算法、联想法等方法为机械性材料赋予意义,方便记忆。

第三,将记忆材料概括化、规律化、特征化。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递增,遗忘量也在迅速地增长。同时,人的记忆潜力虽然很大,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记忆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并有意识地为学生列出内容大纲。

三、适量的作业,科学的复习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一般属于短时记忆,而想要长时记忆并掌握知识点则需要课后作业与科学的复习来实现。

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有助于形成长时记忆。但作业一定要适量,若作业过多,学生则会产生压迫感,为了完成作业而刻意加快速度而忽略了作业的质量与在写作业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意或无意的记忆,使得教学本意大打折扣。

第二,及时复习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要多样化且做到“五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会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所以,教师要在教授完新内容的当天及时为学生进行复习,且复习时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此外,如果复习方法单一,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复习方法多样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复习方法课件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知识点自测
小议高三英语备考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善变巧解 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