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文报纸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2021-02-21 08:52豆红丽
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豆红丽

摘要:全球化时代,为进一步深化中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英语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语言,英文报纸也同样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的时代语境中,英文报纸必须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以前瞻性、全球化思维,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优化对外传播策略,全面释放自身在对外宣传中的优势效能。笔者通过对《中国日报》的发展实践研究,来探讨我国英文报纸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英文报纸 《中国日报》 对外传播 策略研究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全球发行量约90万份,已经实现全球覆盖。《中国日报》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创新驱动,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说明中国、点评世界,不断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完善全球采编和传播网络,向着构建世界级现代新型全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据中国日报社统计,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日报》在Facebook上粉丝量高达1亿人,位居全球媒体账号排名第二位,而在Twitter上的粉丝量也达到430多万人。可以说,《中国日报》已经成为国内英文报纸的“领跑者”,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标志性媒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融合报道,整合全平台资源

《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充分借助全媒体平台对相关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合,通过融合报道形成较强的新闻穿透力。

1.全平台发力。在对外传播中,尤其是面对重大主题报道时,《中国日报》实施平台整合发力,以确保各个融合渠道能够同步传播。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活动中,《中国日报》在网站首页、中英文专题头条、Facebook、Twitter等平台对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活动和发表讲话进行了同步直播,在客户端、英文网推出英文直播节目,以中英两个记者对话解说的形式,全程呈现了阅兵过程,赢得了海外受众的广泛好评,最终观看量达到10万人次。整个国庆期间,海外社交平台共推出18场次直播,传播量累积突破2400万人次。上传于Facebook平台的《东风41核导弹方队惊艳亮相阅兵》,阅读量近60万人次;上传于Twitter上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阅读量也高达15万人次。

2.新形式吸睛。在对外传播中,《中国日报》非常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紧跟媒体融合发展最新潮流,不断推出海外年轻受众喜爱的新闻产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采用了视频网络日志的方式对全国两会期间的趣事进行了全面记录,以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严肃重大的新闻报道融入日常生活,最终获得了1600多万次的传播量。另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主题报道中,推出了6集《我们90后》系列Vlog,以及《70秒·看见中国》系列短视频,不同语言版本的累积传播量高达1亿多人次。

3.携手新媒体。随着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纸媒的市场正在逐渐被蚕食。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中国日报》等英文报纸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推出网络版、手机版,创办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账号。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在发行上也无区域限制,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发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为纸媒的发行拓展了多种渠道,以微信为例,在外国人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不少读者通过微信投稿或者爆料,微信公众号成为沟通读者的重要纽带。

二、借力打力,发挥积淀性优势

英文报纸需“借力打力”,借用各种国外受众乐于接触、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展开传播,以充分发挥品牌积淀性优势。

1.借助重大外交活动进行传播。重大外交活动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日报》推行高访专刊的重要资源。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意大利、法国和摩纳哥期间,报纸推出6期高访专刊,内容覆盖访问目的地的酒店、交通、商务中心、合作企业、餐厅机场等重要场所,每期16个版面,共计发行量高达3万份。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G20峰会期间,根据不同会场和主题推出了3期专刊,日平均发放量达1000份。另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博会等以中国为主场的重大外交活动中,报纸也会推出相应的会刊,以大量版面详细报道,向全球受众展现中国风采。

2.借助外籍记者出境展开传播。外籍记者凭借形象上的认同亲近性,能够有效增强对外传播的精准性,提高信息传达的达到率,是英文报纸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中国日报》已经推出一系列外籍记者出境的新闻产品,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外籍小哥小妹”系列。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报纸推出18集纪录片《发现中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出境主持人是在网络上具有较高名气的3名外籍记者,以外国人的视角发现、见证中国奇迹,具有较强的视角新颖性和说服性。截至2019年年初,该纪录片总传播量高达1亿多人次,其中在Facebook上的播放量近7000万人次,互动量也高达300万人次。

3.借助海外专版展开传播。在对外传播中,英文报纸要想实现报纸品牌在目的地的真正落地,就需要充分发挥海外专版的平台优势,通过与地方媒体的全面合作,增强对外传播的实效性。从2019年开始,《中国日报》整合优化海外资源,全新推出《中国日报·国际版》,作为对外传播的新阵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国际版通过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受众的个性需求,策划推出中国红十字会海外援助、西藏新疆建设等深度报道,向全球受众呈现了一个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大国形象。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其与地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会展开供版供稿方面的深层合作,有效拓展了国际版对外传播的影响范围。

三、分层匹配,强化内容形式贴合性

不同受众群体有不同的信息接收习惯,这就要求信息传播主体必须在全面了解受众个性差异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分层匹配式的内容生产,充分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信息传播实效性,而且能够增强传播主体的品牌黏性,是当前英文报纸对外传播的重要策略。

1.加强内容精准生产。《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宏观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也有微观层面的人文交流、旅游互动、沿线合作等主题。在全面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同时,还会围绕具体地区的受众进行细分,与地方媒体展开合作,实施差异化内容生产。从报道体裁来看,《中国日报》的对外报道以中篇短消息和评论为主,符合大多数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如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报纸利用旗下各大终端先后推出700多篇相关报道,其中70%左右是中篇报道,累积传播量在1亿人次以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精准化传播效果。

2.两极化传播思维导向。两极化传播思维就是区别对待国内受众和海外受众,以不同的新闻理念为导向进行新闻生产,从而有效吸引海外受众,培育对外传播舆论场域。近年来,《中国日报》积极践行两极化传播思维,推出了许多海外受众十分欢迎的“爆款”新闻。如早在2016年,就大胆尝试以外籍记者为视角进行中国故事讲述的模式,并以西方受众喜闻乐见的Vlog形式报道全国两会,主持人是地地道道的外国人,但讲述的却是对他们较为陌生的中国故事,这种反差迅速引起了海外受众的关注,一时间赢得了强烈反响。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该报继续发力,再次推出全新的全国两会系列报道,融入了许多全新技术元素,在4分钟时长的视频中,英国小哥快速穿梭于各个场景,极具视觉冲击性,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仅用两天时间便取得了播放量1200多万次的成绩。

《中国日报》是国家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代表“中国声音”,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体系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重视提升办报水平与品牌营销的综合发展是其要走的长久之路。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门海燕.《中国日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建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1).

[2]黄燕芸.立足双语呈现 创新传播形式——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外媒说》为例[J].出版广角,2019(13).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漫画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