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四史”学习的创新路径探索

2021-02-21 08:42谢冰洁罗皓翔
今传媒 2021年2期
关键词:四史互联网思维学习

谢冰洁 罗皓翔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景,也是如今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机遇和现实困囿。高校工作者需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逻辑进行客观分析,积极应对互联网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客观规律,提出从灵活教育形式和扩大参与主体两方面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并探讨了“四史”学习的三大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四史”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141-05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现代化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之提供了改善和再造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将各类信息手段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研究热点。杨叶平讨论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从区块链特点、教育对象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展望[2];张雷从传播理念、效果和过程方面研究了利用社交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手段[3];冯刚从互联网发展阶段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案作了论述[4]。以上研究均从理论着手,缺少该类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用场景的思考。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一代要努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觉悟[5]。但目前,针对“四史”学习的相关文献主要在解读“四史”学习需要掌握的精神实质[6]、时代使命[7]等,少有对具体可行、可以广泛推广的学习手段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史”学习提出了三大创新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逻辑

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而这些经历恰恰是促使每一代人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特质的内在因素。只有深入了解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才能贴近教育对象、引导教育对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

(一)具有自主性

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依赖于点对点传输的对等网络技术,并非将整个网络的算力部署在较少的某几台服务器上。由此延伸出坚持用户平等、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和发展理念,在互联网环境中沉浸多年的大学生也更加注重这样的用户体验。在众多互联网企业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选择时,自由的选择权利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平等、自主的体验感。如多元化的社交平台:QQ、微信、微博等,当代大学生是根据自身需求和平台的功能属性,进行独立的、有利于自身的选择,而非是遭受外界强迫使用特定的社交平台。此外,B站、慕课、知乎等开放性社区更是给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供了不同途径,他们可以从兴趣爱好出发,根据自身需求,独立地选择需要获取的内容。在以上类型的网络实践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过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即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彰显自身个性。这也更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过程的自发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提供恰当的、能展现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渴望话语权

互联网因其技术特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自由交流的环境,它让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阅读者和发布者。在法律框架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下,人们具有极大的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掌握自身的话语权。无论是微博、朋友圈或是QQ空间等社交平台,都留下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生动的心理动态和思想状况,他们习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与其父辈有着不一样的行事准则和品质。父辈们大多成长在“长辈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的经验主义家庭下,习惯于服从长辈的观点和意见;与之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更愿意以理服人,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与他人达成共识。步入大学后,他们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一旦自身利益有不被尊重的地方,且没有合理的上诉渠道,就会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集体“吐槽”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话语权的需求,给予他们平等对话的机会,并听取合理的声音,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成长发展的期待。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使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新任务和新挑战。这些新任务与新挑战本质反映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师生)日益增强的内在需求与传统教育方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8],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信息时效性不足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以对信息进行长时间积累后,统一在讲座或课堂进行灌输。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迅速传播,由此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给信息的管理与控制、舆论的导向与纠偏等网络现象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具有延时效应的教育方式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产生了严重脱节,而且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较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一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教育输出方面无法给其带来党政方针的指导,也无法在教育效果方面带给大学生比网络更加生动的思想价值影响。这会进一步导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主体缺位,让其在没有有效引导的情况下盲目接收互联网传播的信息知识。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

单向灌输模式下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难以带来鲜活的思想和价值引领,那么大学生作为教育受众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也会随之降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存在教育输出方育人理念与价值导向的陈旧和缺位等问题。在诸多社会重大问题出现时,教育工作者常常避而不谈,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难以与社会实际现象进行合理结合,而这些社会问题也通常是青年大学生乐于关注的焦点话题,并愿意表达自身的观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缺少相关议题的设置,会让大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主性,也丧失对关切问题的表达权利,难以满足大学生在接收教育输出时的价值需求,进而影响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互联网的价值赋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大方向站位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胸襟和动态的视角,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因此,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立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逻辑,巧用互联网思维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4]。

(一)灵活教育形式,提升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教育输出的最终成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灵活多元、潜移默化、层次递进、富有乐趣的教育模式无疑更会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是互联网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贴合大学生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不仅可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式的认知,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新的教育模式。如今,网上慕课、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室等教育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走进了广大高校的课堂,以网络的形式促使师生互动,增加交流,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下一步,应该深入挖掘具备特殊魅力和方式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互联网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潜移默化。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匿名性,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让大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表达观点,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让教师了解大学生最为真实的思想动态,以便在“不惊动”大学生的情况下做出更加合理的教育安排。同时,使用互联网这一教育对象长期习惯的生活工具,为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现象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更加展现了互联网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潛移默化性。

(二)扩大参与主体,增强包容性

互联网倡导多方参与、多方共享、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在网络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主体的扩大和开放共赢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借助网络媒体不仅可以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还能积极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扩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联合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在网络为学生及时精准地讲解前沿科技、重大重点工程中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此外,高校新媒体应与各种媒体、各类人群进行沟通和链接,为大学生迅速解读时事热点、党政方针,避免谣言或恶意宣传在高校中滋生和扩散,从而构建坚实有力且来源多元的思想教育阵地,实现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二是合理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用贴合学生语境的角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尊重青年大学生主要关注的议题,增强对高关注度和争议性话题的包容性,让大学生进行自由探讨,锻炼大学生的辩证能力。发挥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发表观点的主要作用,鼓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生产和交流中实现自我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升华。同时,通过新媒体对负面事件的批判和对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不仅有利于高校舆论氛围的塑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四、“四史”学习的创新路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记录了人类创造辉煌的实践过程,也是未来发展最好的教科书。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文简称“四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学习,提升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在历史上应属首次。其中,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抗侵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思想,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等内容的全部发展过程的历史。新中国史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伟大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过程。社会主义发展史指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500年的风雨征程,包含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囊括了从社会主义思潮到社会主义实践的转变[10]。

学习“四史”不仅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更需要青年一代从中挖掘出人生哲理和老一辈革命家治国理政的经验,塑造自身的理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做好“四史”教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前文详细讲述了以互联网思维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主性、渴望话语权的特征,提出了通过灵活教育形式、扩大参与主体的方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以及对教育议题的包容性,力求解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足、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下文笔者将以“四史”学习为具体案例,探讨互联网视角下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

(一)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历史史实的当代实践 在“四史”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讲清历史事实。但是,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挖掘规律和财富,更好地服务当代、关照现实。因此,“四史”学习绝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历史梳理和事件解读,把历史与当代现状相互分割。而是应当在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再带着思考去探寻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伟大征程,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的风风雨雨,去感受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变革,去思索社会主义500年的浩荡发展[11]。

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给“四史”学习提供了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历史史实在当代实践的机遇。一是随着“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思想政治类教育平台的普及,打破了思想交流的时间限制,让青年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和面临的问题。此外,以邀请在网络爆红的王冰冰对抗美援朝历史进行讲解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青年大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二是互联网提供了“四史”学习的虚拟实践机会,突破了知识传授的空间限制。如网上开展“四史”知识竞答,普及“四史”的基本概念;网上重走长征路,让师生有机会体验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三是高校可以把“四史”中的重大事件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通过互联网媒介举行线上的纪念或感恩活动。同时结合AR、VR等先进信息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加深青年大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感受,从而对其今后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提供指导意义。

(二)善用数据手段:紧密把握“四史”间的内在联系 “四史”虽然是四种命名不一的历史,但在学习时却不能认为其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四史”之间既各自叙事但又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如1978年之后,既是中国共产党完善党内治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在“四史”中,有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分别对“四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四史”学习中,也应当从这四个角度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面、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规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其密切相关的衍生技术,如大数据、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在近百年党史、70余年新中国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涌现了海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些数据量巨大且庞杂的历史内容给“四史”学习造成了客观难度。那么就可以利用上述的互联网衍生技术,对这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和清洗,在讲解“四史”时不妨从单一历史进程的解读,重构为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在“四史”中分别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的解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全面多维地了解到历史人物形象和事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厘清“四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此外,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可以吸引更多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对“四史”数据处理的实践上来。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在“四史”数据整理的过程中达到了“四史”学习的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探索跨界思维: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交融 互联网是由众多相互独立的节点构成的网络,而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向其它节点传输信息、产生影响,其它节点的改变也会造成当前节点状态发生变化。将这種思维放在“四史”学习上,不难发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施行了封锁政策,但在周恩来同志“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伟大外交智慧下,开辟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连续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在多边经济领域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成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可以分为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因此,学习“四史”不应仅把眼光放在中国国内和“四史”本身上,受到界限的束缚,应当跳出中国看中国,放眼全球谋中国,也应当全面看待“四史”学习在国内国外产生的双重影响。

在放眼国际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中国情怀的教育。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分布式特点的集大成者,也会在共识协商时遭到攻击,导致共识机制失效。那么,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四史”学习,应当防止境外势力的恶意宣传甚至“颜色革命”,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四史”,从“四史”中挖掘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规律。只有立足好中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打开国际视野。

五、结 语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史”学习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逻辑入手,指出他们具有自主性和渴望话语权的特质;其次,从这两点特质出发,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囿,如时效性不足和参与度不高;再次,针对这两大难题,提出了通过互联网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以灵活教育形式,提升师生间的互动性,以扩大参与主体,增强对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议题的包容性;最后,以“四史”学习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案例,从互联网视角创造性地讲述了“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历史史实的当代实践”“善用数据手段:紧密把握‘四史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跨界思维: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交融”三大创新路径,以期在“四史”学习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治理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社会将不断涌现出各类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除了在工程领域发挥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效率的作用,还将持续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助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手段来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同时提升其效果和质量。这样一种趋势,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双志,张龙鹏.教育治理结构创新:区块链赋能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0(7):64-72.

[2]杨叶平.区块链技术如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20(Z2):138-139.

[3]张雷.社交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发展研究[J].今传媒,2020,28(11):1-5.

[4]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4-8.

[5]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02).

[6]肖文燕,罗春喜.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11-19.

[7]孙力,田志轩.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20(6):4-9.

[8]高维峰.实效性、参与度与信任关系重建:基于区块链原理的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19(4):108-114.

[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10]王炳林,刘奎.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64-71.

[11]任婧. 讲好“四史”专题课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N]. 吉林党校校报,2020-11-15(00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四史互联网思维学习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