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仅要会“算”,更要会“用”

2021-02-21 08:36李子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计算运用素养

李子赤

【摘要】数学,不仅要会“算”,更要会“用”;不仅是理论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实践中的华丽转身.例如,从PPT“转移”到操场,问题一“动”而解;从公式“切换”到测量,理解与“算”不同;从计算“深入”到商场,意识超“前”培养.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正是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数学教师应该是“学用结合”的思考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应该引领学生在“学用”的路上走得更远,在数学王国中收获得更多.

【关键词】数学;计算;运用;生活;素养

早在九十多年前,陶行知就告诉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的确,如果教育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数学也是.唯有紧扣生活化情境,唯有深入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唯有与鲜活的生活深度对接,才能促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得高效易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俯下身子,捕捉生活细节,深情打量现实生活,或数学生活化,或生活化数学,引领学生在生活的密林中亲近数学,解释数学,印证数学,在“学用”的路上渐行渐深.

一、从PPT“转移”到操场,问题一“动”而解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笔者做足了课前准备,想要课堂“与众不同”,让自己心满意足,让学生收获满满.课件的资料引入足够“高、大、上”,如发射塔上火箭升空的视频片段,自行车赛的角逐图片,运动员百米比赛的现场资料……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直观形象的资料展示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意图,反而把它当作开心的“点心”.因此,正当笔者步入正题,准备开讲时,遭遇“意外”:学生一脸茫然,什么是“路程”?什么是“速度”?这个概念在他们脑海中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和理论准备,倒是“时间”比较熟悉,那不是墙上的钟表和手机上的闹铃吗?

看着学生满脸的疑惑,笔者感觉这节“苦心经营”的新授课要泡汤了,当下思量一番:与其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不如走出教室进行“实战演习”,说不准还能有“意外的惊喜”.于是,笔者当机立断,将数学课和体育课进行“合作”,在操场上拉开了“序幕”.

数学界权威人士弗赖登塔尔曾说,既然数学源自生活,那就让它应用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吧.面对学生對“速度”和“路程”概念的“茫然”,无须大惊小怪,也无须急于灌输,给他们体验的机会,给他们操作的平台.与其在枯燥的说教中一无所获,不如在轻松的实践中迎刃而解;与其让PPT重复播放,不如在操场上跑几圈.“路程”的远近,“速度”的快慢,“时间”的多少都会在亲身体验中豁然开朗.

凭着这样的理念,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使得学生既激动不已,又疑惑不解:“教师唱得是哪一出?”然而好奇也罢,困惑也罢,只要是室外活动,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一个个欢欣鼓舞,莫名兴奋.其实体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只是我们没有关注而已.例如,团体操比赛的列队顺序、比赛分数的统计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至于将“路程问题”从PPT转移到操场,是最接地气、最直观、也是最具实效性的方法,正所谓把课“上出花样来”.

笔者带领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跑了两圈之后,先让他们算一算一共跑了多少米,再让他们看一看手表或手机,这时,笔者说出刚好用了五分钟并问道:“这是什么?”一名学生随口报出:“时间.”笔者顺势追问:“我们刚才跑了两圈的距离叫什么?”一个不太自信但又清晰的声音从中传出:“路程.”笔者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名学生说:“教师之前在教室里讲过,刚才我不知道什么叫‘路程,现在我知道了.”学生之间互相交换着眼神,有兴奋的,也有遗憾的.教师通过提出“你们想知道我们平均每分钟跑了多少米?”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速度”,顺势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路程”和“速度”的概念,对于之后理解和解决“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有所帮助.

二、从公式“切换”到测量,理解与“算”不同

针对最常见的图形面积及周长的计算这类应用题,教师说“很简单”,学生也表示“不太难”,因为只要掌握了计算公式,一切都“水到渠成”.然而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会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每天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因此,教师应烂熟于心:为了应用于生活,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却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我发现同学们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对计算公式的应用比较熟练,计算过程比较准确,那么谁来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提问是为了把所学知识从课堂引向生活,从理论引入实践,拓展学生的思维纵深度.而我们听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了做作业不出错,为了考试能考满分,为了……“神一样”的回答让教师无言以对,“创造性”的理解让教师瞠目结舌.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和回答?细思极恐,不得而知,数学课堂远离了生活,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在学生眼里,学习不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和考高分吗?学习不就是为了那个班级第几,学校第几的排名吗?或许有的学生还会说,学习就是为了让家长开心和教师高兴.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拿着尺子亲自测量一下篮球场的长和宽,算一算黑板的面积,去买一块餐桌布,计算一下家里房屋的实用面积……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还会缺少“接地气”的回答吗?

笔者还原了一段课堂实录.

师: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方面的知识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生:通过测量黑板,我知道了长和宽影响面积的大小,所以长和宽的差距不能太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长与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

师:谁还有补充?

生:我测量家中餐桌布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必须注意长和宽,因为它们与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师:对,你们举出的例子很好,因为面积的大小与长和宽有关系,所以工人叔叔制造产品时特别注意这一点.

生:我还要补充,很多数学知识都源自生活,反之,我们应该利用所学去创造新生活.

师:对,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考高分,而且是为了运用于生活……

这样的课堂融“学习、生活、运用”为一体,不仅是理论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实践中的华丽转身;这样的课堂更多地指向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值得迈出建设性的步伐.当然,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的回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用来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获得能在以后用得上的能力”.因此,让数学和生活紧密合作至关重要.

三、从计算“深入”到商场,意识超“前”培养

基于当下电子支付形式(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的“走红”,也基于它们方便、快捷的优势,现金支付越来越少.实际上,就算知识要更新,要“与时俱进”,也不至于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更改为“花呗”支付或银行转账;就算现在的商品交易几乎都以“多少元”为基调,没有了之前“几角几分”的说法,但学生对货币的最初认识仍然要从元、角、分开始.凡事都得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白其间的换算规律,又要搞清楚单价、成本和利润之间的运算规律.

于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三年级的数学课.

问题1:一张1元钱可以兑换几个1角钱?几个5角钱?多少个1分钱?……

问题2:你们见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问题3:你们使用人民币买过东西吗?

学生1:我知道一张1元钱可以兑换10个1角钱,2个5角钱,100個1分钱.

学生2:我见过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的人民币,没有见过5角、1角、5分、1分的硬币.

学生3:我使用人民币帮妈妈买过菜和调味品,也没见过硬币,有时剩下的几分钱,阿姨都给我棒棒糖了.

……

五年级的数学课.

某时装专卖店搞促销,一件衣服按标价的7折出售,可获利30%,如果按衣服的原价出售,那么销售利润是百分之几?课件一出示,有些学生开始思考,有些学生已经动手计算,还有些学生眼神游移,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

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商品利润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学生搞不清楚“原价”和“标价”的区别;有的学生说:“常听妈妈说她的衣服都是折扣价,原价三千多,折后一千多,但从没想过到底是几折,也经常在放学时看到街上的服装店门口挂出‘1折‘5折甩卖的宣传标语,但从没想过究竟是多少.”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每天按时上学,作业本上计算着“成千上万”的数字,试卷上的满分“频频惊现”,数学优秀率100%……但都是“空头支票”而已,真正涉及应用就“大脑空白”.虽说不能让“经济”在学生心中“先入为主”,但是也不能没有一点“经济概念”,如果连“打折”都不明白,那么学习数学有什么作用.这是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轨”,没有了实际生活经历,没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又怎么能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又怎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与其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一脸迷茫”,不如就此打住,联系家长,先让他们带孩子去逛逛超市,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他们独立买东西,通过计算、付款、找零,明白货币之间的关系;再让他们带孩子去各个服装专卖店转一圈,引导他们认识“标价”“原价”,自己算一算“折扣价”,算一算“成本”“利润”.或许有人会说这是“金钱意识”,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从小没有一点“经济意识”,那么学习数学有什么意义.因此,“把生活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应该成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无论是“路程”的概念从PPT到操场的转移实践,还是篮球场面积的亲自测量和计算,甚至到“元、角、分”的认识、“折扣价”的计算,这都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难道不是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吗?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是“学用结合”的思考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应该引领学生在“学用”的路上走得更远,在数学王国中收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牛向华.巧搭脚手架 促思维发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6):23-24.

[2]陈燕香.浅析基本活动经验的实施策略:以苏教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13(Z1):118-120.

猜你喜欢
计算运用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