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要: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音乐政论片《奔小康》在内容叙事上表现出了取材广博、大气磅礴、内容精致、思想深刻等特征,在内容传播方面遵循了短视频快节奏、大主题小切口、有真情有感染、新媒体新策略等逻辑,启发着更多新型主流媒体在产品形态、内容选题和传播方式上不断探索政论片创作和传播的新策略。
关键词:新华社 政论片 移动互联网 《奔小康》
政论片是一种政治导向性十分鲜明的纪录片,它综合运用大量的社会题材、真实影像和政治理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宏大的论证,以表明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并且通常紧紧围绕国家、社会、城市或乡村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来展开,以某一重大的时代事件或节点为切入点进行观点的阐发和理念的说服。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相比起来,政论片有着深刻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义,有着浓厚的说服色彩和认同构建。政论片的全片内容都贯穿着政治立场的表达和政治观点的议论,是主流舆论阵地打造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新华社客户端在2020年6月30日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点上推出了音乐政论片《奔小康》,是以宏大的叙事、细腻的笔触、抒情的表达和鲜明的立场,全面阐发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所经历的深刻历史巨变和取得的可喜政治成绩。
一、《奔小康》的叙事手法
从内容叙事来看,《奔小康》虽然时长只有4分7秒,歌词只有170字,但这并不影响它广博的取材来源和丰富的信息密度,而且它在内容的叙事手法运用上,也取得了与时长较长的电视政论片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博、大、精、深。
1.博:取材廣博。首先,《奔小康》以《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8个字开头,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向时空视野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小康的纯朴梦想,片中交错出现的大量农耕文明、现代化建设和旭日东升等镜头分别象征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其次,《奔小康》在上下几千年故事如烟、人物如麻的厚重大地上选取了典型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巧妙地将这些犹如经纬般形散神聚的人物和事件编织成一个丰满的信息网,以省略得当的笔法,重点聚焦新中国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收获的丰功伟绩。再次,尽管全片文字较少,但影像资料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奔小康的努力和收获变得更加亲切可感,高铁、天眼、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科技制造、抗击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等百姓耳熟能详的成就和人物被密集地编织在音乐短片中,丰富了政论片本身的内容和内涵。
2.大:大气磅礴。电视政论片是高水平的电视作品的集中体现,而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这部《奔小康》也同样有着不输于电视政论片的磅礴气势。它采用了宏观叙事为主线、微观叙事为注脚的总体叙事结构,以浩荡之气魄、细腻之情感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百年奋斗、千年梦想”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给人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视听体验。具体来看,宏大叙事有利于全景式、立体式、多方位、多角度、完整性、震撼性地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平凡历程;微观叙事则有助于将整部音乐政论片的结构编排紧凑、情绪渲染丰满、不断迭起高潮、极大扩充张力,从而使观众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和感动。与此同时,《奔小康》把新媒体数字艺术与传统电视的镜头语言相结合,大量采用了航拍、俯拍、仰拍、延时摄影等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一种荡气回肠、心潮起伏的镜头美感和视觉冲击,也进一步增强了这部音乐政论片的震撼力。
3.精:内容精致。精主要体现在这部音乐政论短片的精美、精致、精心、精细、精炼和精良,从而使得它在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政论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精品佳作。在制作方面,这部音乐政论片所使用的数字技术、镜头语言和后期效果都完美体现了它的制作精良,高清的画面、震撼的场景、完美的效果都给用户带来一种好莱坞大片般的视听享受。在语言方面,《奔小康》做到了足够的精炼,除去重复咏唱的歌词段落,该政论片只有短短170字,堪称史上语言文字使用量最少的政论片。但尽管如此,《奔小康》中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地传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富我中华惠及四方”“烈烈风中为民担当”“永诀贫困奔我小康”“为了人民谋幸福,不畏雨雪冰霜”“为了民族谋复兴,不惧道阻且长”等,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锦心,向观众强烈地传达着党的治国为政理念。
4.深:思想深刻。在音乐政论片《奔小康》精美的画面和精炼的语言等表达形式背后,是它更加深邃的思想和更加深远的意义。这也恰恰是政论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或者网络短视频的最根本之处,它饱含着明确的政治说服和强烈的观点认同。《奔小康》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长篇累牍的说教,却在大量影像的娓娓道来中化宣讲于无形;它没有慷慨激昂的辩论,却在饱满激情的音乐流淌中完成了润物无声;它也没有摆事实、讲道理、夸成绩,却把一串串不容争辩的历史脚印、一张张感人泪下的熟悉面孔呈现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去感受、去得出政论片想要观众得出来的铁一般的结论:“老百姓跟着共产党,好日子才有希望!”而这一句歌词,也在《奔小康》播放完毕后,在观众的脑海中不断回响,在观众的口中被反复传唱。
二、《奔小康》的传播逻辑
从数据表现来看,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这部时长只有4分7秒的音乐政论片,自2020年6月30日20:00上线以来,在短短的10天时间就突破了130万的观看量,收获1700条的正面评论,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这也充分说明,《奔小康》这部政论片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移动时代的传播逻辑。
1.短:短视频快节奏。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内容消费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注意力的碎片化和内容的碎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短视频这种内容形态成为一切商业组织和新型主流媒体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关键传播手段。新华社客户端本身就是移动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增强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其相时而动、主动创新地推出短视频形态的音乐政论片《奔小康》,正是契合了移动时代的信息传播大环境,因此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小:大主题小切口。《奔小康》聚焦的是百年奋斗、千年梦想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宏大主题,如果像常规的电视政论片那样去解读这一主题,它几乎无法在短短4分钟的时间之内完成这一重任。更何况,在移动传播的环境之下,用户已经逐渐厌倦了长篇大论的空洞议论。因此,《奔小康》选择了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微观视角切入,粮食问题的解决、高铁出行的便捷、住房条件的改善等,都关系到每一个普通用户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引发用户的强烈共鸣,从而引导他们自发地产生政治认同。
3.情:有真情有感染。移动时代的爆款内容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真情流露和情绪感染,那些把自身的真实情感掩藏起来的内容产品,以及那些矫揉造作、表达虚伪的内容产品,都无法为用户提供情感上的归属,因而也就不会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奔小康》一改电视政论片那种严肃刻板、理性论述的风格,转而采用感性的音乐元素、平易近人的和缓诉说风格、渐近高潮的情感抒发来感染用户、打动用户、说服用户,习近平总书记跟少数民族在一起、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谋幸福的前仆后继等历史素材和感人镜头,都为《奔小康》注入了真挚的情感和传播扩散的动能。
4.新:新媒体新策略。一段时间以来,政论片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基本模式,新华社客户端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下,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和创作惯性,勇于尝试新思路和新形态的做法也是《奔小康》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策略上,《奔小康》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深谙移动时代“少即是多”的操作手法,大幅减少了全片的述评内容,增加了直观、通俗、浅显、易懂的镜头画面,把深奥的道理和抽象的内容全部融会贯通于朗朗上口的歌词和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真正刷新了用户对政论片的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奔小康》给政论片带来的创新启示
移动时代的新媒体环境、新传播思维和新内容产品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大量传统媒体转变理念、改变策略、改进方式去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和提升传播效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刷新了主流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局面。政论片作为新型主流媒体产品矩阵中的典型内容,也应该不断探索移动时代的创新路径。在这一点上,《奔小康》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1.产品形态上不断创新。移动时代的用户处于高密度的信息环境中,碎片化的内容消费和快节奏的场景切换都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视觉冲击效果、有情绪感染要素、有社会话题效应的内容。这就要求移动语境下的政论片创作,一方面,要以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为出发点,尤其是面向年轻群体营造政治认同的时候,只有采用目标用户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现形式阐述观点、传播理论,才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移动语境下的政论片创新,也要学会改变既有政论片的传播形态,尝试制作政论微视频,将观念浓缩在30秒至5分钟的短视频中,用新传播渠道的亲民性特征,对目标受众实施范围传播。
2.内容选题上不断创新。在新时代的新传播环境下,政论片的目标用户群体也在发生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新型主流媒体开始将目光转向网络阵地的时候,用户的年龄结构和兴趣焦点都与传统媒体受众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时,政论片的内容选题要在保证政治立场坚定和政治诉求明确的前提之下,不断探索大选题小视角、以小见大的操作手法和叙事策略,像《奔小康》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推陈出新,把政治宣传融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细节当中去,从就业、升学、婚姻、育儿、升职、购房等广大用户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寻找选题方向,并最终通过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政论片将主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政治高度。
3.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无独有偶,《奔小康》大胆打破了电视政论片的传统做法,把政治理念用深受用户喜爱的音乐方式“唱出来”,这些都收获了全网的一致好评和极佳的传播效果。因此,政论片在传播方式上要学会利用移动用户喜欢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玩法,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他们主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乃至再创作,从而实现社会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中央电视台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主播说联播”节目一改新闻节目主播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用聊天对话拉家常的方式做起了新闻节目;新闻主播朱广权更是大胆试水网络直播,以“小朱配琦”的新形象搭档李佳琦做起了为湖北“带货”的公益行动。
四、结语
整体来看,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这部音乐政论片有着高远的立意、恢弘的气势、清晰的结构、纵深的视野和动人的真情,它从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家国视角和民生视角出发,实现了广度、深度、高度、精度、效度的完美统一,兼具了政治、社会、艺术、文化和思想等价值,既有理性的精神阐发,又有情感的细腻渲染,把可知、可见、可感、可懂的大量镜头、事件、人物、景观、场域与高雅又不失通俗的权威述评有机结合起来,立体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实践中,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时代变迁和巨大变化。可以说,《奔小康》的成功给政论片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启发着越来越多的新型主流媒体在这个方向进行更多有益的創新探索。
作者单位 南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邢浩鹏:社交媒体时代电视政论片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08).
[2]王荣科,王亦宸.理论宣传如何电视呈现——从创作大型政论片《学习路上》谈起[J].中国记者,2020(03).
[3]王钰琪.政论纪录片叙事创新路径探析——以《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J].中国报业,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