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娟 江中
〔摘要〕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成长。心理游戏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心理游戏在教育实践中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关于如何在高中心理教学中有效运用心理游戏,以往的研究也甚少。因此,本文从“营造氛围,建立和谐关系”“注重体验,辅助学生成长”“谨慎选择,实现高效课堂”几个方面探索推进心理游戏高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游戏;教育途径;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4-0038-03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为其主要实施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已不再停留在起步阶段,人们遇到的认识问题也逐渐增多。关于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一线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并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防止學科化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实现这一理念,使得心理课堂区别于学科课堂,并达到良好的效果,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2]。心理游戏的形式可辅助心理教学达成这一目标。心理游戏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心理课堂的特色,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自己,表露心声,进入深层次的自我探索,从而促进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高中生还能在心理游戏当中进行人际互动,从中体验和实现和谐交往的愉悦。学生在团体游戏中提高了创造力、耐挫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心理游戏因其趣味性强、无压力感,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纷纷把心理游戏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能达到静水流深的教育效果。
运用心理游戏时还需注重方式、方法,不能随意为之。基于此,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游戏,优化心理课堂。
一、营造氛围,建立和谐关系
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心理课上的氛围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课前氛围,二是在教学中营造信任宽松的环境。
热身活动,增加趣味。刚进入课堂时,学生们还没有进入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刮大风”“大小西瓜”和“松鼠搬家”等热身活动,增加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热情的同时,又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感和凝聚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完成打下基础。
安全脱敏,敞开心扉。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成熟和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具有敏感、易冲动等特点,此时的他们开始隐藏自身的想法和情绪。这些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防御,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前会做一些热身游戏。先引入“按摩操”类的放松身心游戏,再进行“疾风劲草”类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切身体验信任和依赖,在同学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此类游戏让学生卸下防御、打开内心,有助于学生之间发生情感连结,创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和缓包容,价值中立。高中生的防御之心不仅针对同学,也针对老师。心理教师需要营造信任宽松的环境进行缓和。课上对于学生的观点,除了涉及危害他人等不利的方面,都要尽量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例如在谈到交友的话题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以漂亮的外貌作为选择标准,此时教师没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和谐的环境,更利于学生认知、探索自我和他人,完善自身。
二、注重体验,辅助学生成长
心理游戏属于一种直接学习方式。直接学习是指学习者直接参与并接触、认知学习对象,直接学习始于“体验”。心理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体验”和“感悟”。体验过就会留下痕迹,感受过就会影响理念,学生的行为才会随之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败也在于体验的效果。在心理游戏中,学生通过组员之间的人际互动,观察和感受自我与他人,调整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等方式,调整和控制体验的过程、环节、指向、效果,从而促进自身心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
积极沟通,和谐相处。以人际沟通主题为例,我曾采用“你说我画”类的游戏进行开局。以往的教学经验显示,学生们均会在游戏后表达强烈的感受。“传达者”要准确地表达出信息,否则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倾听者”要仔细聆听、勇敢质疑,用以澄清事实。研究表明,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人际关系是呈动态变化的,和谐是暂时的,冲突也是暂时的,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过合理的沟通和表达,就可以合理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氛围。类似上述的心理游戏,学生体验的过程要贯通平和、积极的心态,要把控“传达”“倾听”关键环节,要明确沟通“双向、及时、准确”的要素指向,从而产生感悟——积极有效的沟通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前与同学、与朋友、与家长间发生的很多误会,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造成的。
体验赞美,学人所长。在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时,可以采用“收获糖弹”这类赞美人的游戏。游戏中学生们收到多人的赞美感到意外之余,也感动于赞美之词的本身。每人在给其他同学书写赞美话语时,也会发现每个同学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春期的学生感受过获得赞美的愉悦,这还只是体验“获得赞美”的奇妙效果;真正的赞美体验,是自己获得赞美而且真诚及时地给予别人赞美的过程。列夫·托尔斯泰说:“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对于理智的促进作用,对于赞美的获得者是存在的,对于赞美的给予者更是意外的收获,因为你给予别人赞美前应当梳理出他值得赞美的优点和长处。
在这类心理游戏中,学生体验的赞美过程要贯通真诚、积极的心态,要把控“传达”“倾听”关键环节,要明确赞美“真实、及时、准确”的要素指向,从而产生感悟——赞美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发现美、反思美、追求美的过程;是各美其美的心胸境界的展示;更是见美知恶,求美去恶,止于至善的成长历练。
明确目标,落实规划。时下对于高中生而言,心理游戏最大的价值,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可补漏的心理游戏,是帮助他们正确地做好生涯规划。这些游戏都包含着正确目标(价值、生涯)的树立、对目标积极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和“适切”“实施”等要素指向。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很多人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所以在职业生涯价值选择上,可通过“价值拍卖”游戏帮助学生思考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学生在进行游戏时非常投入,也比较兴奋,通过游戏认识到了价值的多元性。有人选择亲情,有人选择自由,都没有对错之分,个人只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当然,其中也有人提到了自己的迷茫,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经过参与活动,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也有学生很惋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购买目标的机会,借此领悟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同时也告诫自己,以后做决定时要果断。
在心理游戏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又带来哪些认知上的改变,进而辅助学生成长。
三、谨慎选择,实现高效课堂
我们采用心理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目标高效完成,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心理游戏实施之后并没有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優化的目的。因此,在使用心理游戏时,我们要谨慎选择。可以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选择:一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把握规律,注重设计
心理游戏的选择应从课前和课中的教学需要进行考虑。学生刚进入课堂时,注意力还没有锁定,我们可以开展活跃气氛、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的心理游戏。如“风雨变奏曲”,学生需要通过动作来演示由风雨到晴朗的经历,最后的彩虹动作尤为点睛之笔,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舒展和净化。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做出动作,达到了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也有助于进入教学主题。在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主题时,课前可以采用“口香糖”这类游戏。通过粘胳膊、粘手等指令活跃气氛,学生们也在与异性进行肢体接触时感受到了害羞情绪。这些感受更有助于老师迅速导入主题。
另外,课前我们还可使用“拍七令”这样的游戏,既活跃气氛,也能让学生在体验紧张与兴奋的感觉中集中注意力,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紧扣主题,优化过程
进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心理游戏要紧跟教学的主题,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团队合作主题的学习时,选择团队合作类游戏“坐地起身”和“创意搭塔”等。“坐地起身”游戏结束后,学生表示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少点指责,多点配合”。在“创意搭塔”的活动中,学生们纷纷表示清晰感受到了彼此间努力配合的意愿,体会到团队协作和互助。学习潜能开发主题时,我们采用“沧海一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想办法,不断试错,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心理游戏的选择紧扣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学最优,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四、精选题材,激发学生的潜能
心理游戏的选择不仅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如果游戏过于简单,学生就失去挑战兴趣,不愿意参加。所以课前的热身游戏,也不要过于简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日益成熟,思想也逐渐深刻。因此,在选择主题心理游戏时,不可过于肤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使他们自发地挖掘游戏背后的意义。类似的游戏有认知类的“背后留言”,也有人际沟通类的“结缘大拼图”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
寓教于乐,以娱促教。课堂引入心理游戏不是为了娱乐,那样既偏离了教学目标,又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娱乐有余,而课堂教育目标和功能缺失,作为教育手段的心理游戏便成为蛇足。
谨慎选择和设计游戏,扩大学生参与面,才能让学生在适合的游戏中互动激发、愉悦共享,高效生成,实现高效课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总之,心理游戏要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围绕教育目标,精心选择、合理设计、谨慎操作、营造氛围、注重体验;也需要所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融入思考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第七中学,安庆,246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