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摘要〕为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考察同伴关系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特拉华州校园氛围调查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对148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直接效应受到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结论: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适应有促进作用,且感知校园氛围水平越高,影响越显著。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对校园氛围的看法,若孩子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较低,则家长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改善教养方式,促进其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适应能力。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适应;同伴关系;感知校园氛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4-0019-06
一、引言
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80%的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未被大家关注[1]。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个体的发展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适应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各方面的适应。现在大多数研究主要研究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对心理适应研究较少,而心理适应是学校适应的心理基础,因此,探讨初中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显得很有必要[2]。
对于心理适应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本研究采用贾晓波提出的心理适应的概念:个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以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加适应环境和自身发展需求,最终使得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样一个过程[3]。从心理适应的界定可以看出,心理适应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适应正是个体与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正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适应是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其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的均衡[4]。对于初中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校园氛围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表现,对心理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从父母教养方式和校园氛围来研究心理适应。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家庭环境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心理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双方在养育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是对父母双方各种教养行为和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风格[5]。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埃里克森在著名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和同伴对儿童解决矛盾、完成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有重要作用[2]。更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成年期仍然具有显著影响[6]。这些皆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已有较多的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均与心理适应有关。如兰伯恩(Lambor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权威性教养方式与青少年(12~18岁)的心理社会方面发展的得分最高,在心理和行为适应不良方面得分最低[6-8];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有直接正效应,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性有直接負效应;国内外研究发现,消极教养方式易导致孩子敏感多疑、焦虑等心理问题[9-10];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家庭的快乐感显著相关[11]。关于初中生这一主体,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影响上,并没有聚焦到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和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的问题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对于初中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因此本研究选用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综上,本研究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显著相关。
然而,尽管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已经被验证,但鲜有研究探讨二者关系的内部机制。一般而言,解释两个变量的内部机制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发生的路径如何,即中介效应;二是发生的条件如何,即调节效应。本研究试图从这两个角度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问题。
(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同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背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会获得一系列的社会技能、社会行为、态度以及体验等,这些进而影响儿童的适应结果[12]。同伴关系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平行的、平等的,不同于个体和家长或与年长个体间交往的垂直关系[13],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可能会将父母在教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应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因此,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14]。
以往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和心理适应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波文娜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拥有正向的情感性交往越多,他们在各种环境和活动中的适应性越好。郝杰[15]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越好,心理适应能力就越好;刘俊生等[16]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独处偏好经由同伴采纳来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关系的多个维度与心理适应的多个维度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同伴关系越好,心理适应性越好。因此,本研究假设,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作用
根据马格努森(Magnusson)和 斯塔廷(Stattin)的人—境交互作用理论[17],心理发展受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除了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之外,还应考虑环境因素。感知的校园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适应的环境因素[18],学生在校园里感知到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长程性[19]。阶段环境匹配理论指出,积极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20],而消极的校园氛围中学生容易结交不良同伴,形成不良的同伴关系[19]。研究显示,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学校适应有较大的影响,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引入感知校园氛围,考察其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适应”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鉴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复杂作用,本研究假设,校园氛围在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心理适应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二、方法与对象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法从某一中学抽取1486名学生,剔除无效数据324份,保留有效数据1162份,其中,男生557人,女生605人;初一年级441人(男16.8%,女21.2%),初二年级435人(男18.3%,女19.1%),初三年级286人(男12.8%,女11.8%)。
(二)工具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蒋奖、许燕于2010年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该量表由21个项目构成,共分为“过度保护”“拒绝”“情感温暖”三个维度,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题目一致各21个项目[21]。本研究中情感温暖维度用以评定父母积极教养方式(α系数为 0. 947) ,拒绝、过度保护两维度用以评定消极父母教养方式(α系数为 0. 858) ,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 863。
2.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
由陈会昌编制并使用,共20道题,包括4个分量表: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陌生情境、学习情境适应、考试焦虑情境适应和群体活动适应。5点计分(“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单号题采用正向计分,双号题采用反向计分,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适应情况越好[2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34。
3.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
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中文版是由美国特拉华州大学的George Bear 博士和杨春燕博士于2007年共同编制的。本研究采用的是其2012年的修订版。量表的适测范围为6~12年级学生,共包括36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尊重多样性、学生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期望的清晰度、规则的公平度、校园安全和校园内欺负行为。总分越高,表明校园氛围的状况越好[2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59。
4.同伴关系问卷
此问卷采用邹泓同伴关系量表的修订版,共有30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即同伴接受分量表(1至20题)和同伴恐惧自卑分量表(21至30题)。其中同伴接受分量表除1、3、7、11、17项目外其余项目要反向计分,分量表总分越高表明同伴接受度越高,同伴关系越好。同伴恐惧自卑分量表项目都采用正向计分,分量表总分越高表明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恐惧感和自卑感越高,自我感觉越差[24]。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ɑ为0.952,有较好的信度。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哈曼(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5]。结果显示,共有24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20.547%,低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将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适应、校园氛围和同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心理适应和感知校园氛围均与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呈正相关,心理适应和同伴关系与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呈负相关。
(三)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海耶斯(Hayes)[26]开发的PROCESS PROCEDURE FOR SPSS软件对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图1、图2),基于5000个Bootststrap样本导出的中介效应模型显著,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下,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9,0.14)不包含0,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下,置信区间为(0.01,0.06),不包含0,说明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四)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效应分析
为检验感知校园氛围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是否存在着调节效应。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无显著影响(B=-0.021,SE=0.031,t=-0.695,p>0.05),感知校园氛围对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影响(B=0.152,SE=0.031,t=4.927,p<0.00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感知校园氛围的乘积项对心理适应有显著负向影响(B=-0.077,SE=0.024,t=-3.136,p<0.01),因此感知校园氛围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效应。由于?R?=0.008,因此,感知校园氛围对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的调节效应量为0.8%。而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下,感知校园氛围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感知校园氛围的交互项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表明感知校园氛围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无调节作用(见表4)。
为了进一步分析感知校园氛围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的调节效应,按调节变量取值的负一个标准差、0、正一个标准差来划分感知校园氛围低、感知校园氛围中和感知校园氛围高,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并绘制调节效应图(见图3)。
简单斜率检验发现,当个体感知校园氛围不好时,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不显著(B=-0.008,SE=0.0371,t=-0.21,p>0.05);当个体感知校园氛围一般时,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显著(B=-0.0897,SE=0.0302,t=-2.97,p<0.05);当个体感知校园氛围较好时,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显著(B=-0.1715,SE=0.0423,t=-4.05,p<0.01)。因此,随着调节变量的取值从低到高,感知校园氛围对心理适应的影响逐渐增大。
四、 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初中生心理适应的机制,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显著相关,且回归分析表明,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感知校园氛围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增强心理适应的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中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一方面,从社会控制的理论出发,验证了田菲菲和田录梅[27]提出的“间接效应模型”:强调一种关系情境通过另一种关系情境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并强调亲子关系的基础作用,认为亲子关系是朋友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朋友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具体到本研究,一方面,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但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他们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是他们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因此,同伴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個体的同伴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让子女感受来自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关心和爱,孩子会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表现出更多的友善行为,这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28]。另一方面,同伴互动在发展中扮演多种重要角色, 一个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会影响后期心理适应结果[29]。初中生此时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若交往的同伴是积极向上的,则有利于心理适应,若不慎交友,则不利于心理适应,甚至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在认知上,具有高友谊质量的青少年因与朋友有良好的互动,会获得更高质量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有价值,最终对自己的评价更正面;在情感上,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起到稳定青少年情绪的作用,促使其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30]。这些都是有利于心理适应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提示青少年的家长、学校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在增强青少年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变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来促进其心理适应。并且,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来促进心理适应。
感知校园氛围对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的直接效应起调节作用。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越高,其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越显著。在我国,大多数初中生住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对校园氛围的感知至关重要。校园氛围感知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导致了应对效能的降低,在面对各种陌生情境、困难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从而心理适应性降低[9],而且初中生此时刚刚离开家庭这一环境,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初中,感知的校园氛围与之相比,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较小,所以不对其产生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中感知校园氛围不对同伴关系中介作用起调节,说明了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感知校园氛围的好坏,心理适应都会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其一,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友谊朋友对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同伴关系十分重要。其二,初中生长时间在学校里,这使得青少年大多数时间和同伴待在一起,因此,即使长时间在校,感知校园氛围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性,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更直接、更大,即同伴关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大于感知的校园氛围,因此感知的校园氛围不足以影响同伴关系对心理适应的重要作用。当然,对于这一解释,尚需要未来更多研究的支持。因此,家长在实践工作中要及时了解孩子对校园氛围的看法,若孩子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较低,则家长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改善教养方式,促进其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适应能力。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首先,本研究的测量结果全部来自问卷或量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如联合访谈法,更加深入地了解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内部机制。其次,本研究通过横断研究设计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虽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二者存在的静态联系,但难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追踪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网:www.people.com.cn
[2]许海文. 留守、非留守初中生的家庭因素与心理适应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8.
[3]靳紫昕. 初一新生同伴关系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4]赵郝锐. 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张媛.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13.
[6]?guedaParra,Inmaculada Sánchez-Queija,María del Carmen García-Mendoza,et al.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and Adjustment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J]. MDPI,2019,16(15):2757.
[7]卢富荣,王侠,李杜芳,等.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555-562.
[8]Laurence Steinberg,Ilana Blatt‐Eisengart,Elizabeth Cauffman.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Homes: A Replication in a Sample of Serious Juvenile Offenders[J].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2006,16(1):47-58.
[9]缪子梅,闫明.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效能和心理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46-1249.
[10]Alexandra Maftei,Andrei-Corneliu Holman,Elena-Roxana C?rlig. Does your child think youre happy?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happiness and parenting styles[J]. Elsevier Ltd,2020,115.
[11]史立蒙,王雪.父亲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30-132.
[1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7):797-810.
[13]王挺.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家庭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1):25-30.
[14]李玉杰.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15]郝杰. 初一住校生同伴关系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16]刘俊升,周颖,李丹,等.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5,47(8):1004-1012.
[17]Magnusson D, Stattin H. 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ies. 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M]. Vol 1 : theorec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pp. 685–759).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8.
[18]王玉龙,袁燕,唐卓.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健康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和家庭功能的调节[J].心理科学,2017,40(4):898-904.
[19]覃凤荣. 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社会情绪健康、学校适应影响的追踪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20]鲍学峰,张卫,喻承甫,等.初中生感知校园氛围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与父母学业卷入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3):358-368.
[21]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22]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28-32.
[23]谢家树,吕永晓,马坤,等.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学生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50-253.
[24]王冰,鲁文艳,袁竞驰,等.自尊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4):481-486.
[25]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26]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7]田菲菲,田录梅.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的3种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968-976.
[28]娜丽.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友善的影响[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
[29]蔡春凤,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關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5):1086-1090.
[30]陈秀珠,赖伟平,麻海芳,等.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与学校联结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5):544-553.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30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