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聊天复信
文/罗剑华
近日拜读了你推荐的陈传席、王霖两位精彩、中肯的文章,文中观点和评价本人基本认同。今发表几点想法,以助兄雅兴。
1.黄宾虹的学术高度是不容置疑的,位20世纪四大家之列是毫无争议的,这是美术界的共识,这点我不再复赘。
2.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黄宾虹的解读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黄修养全面,绘画、史论、金石、书法、鉴赏等都有相当的高度,因而,除国画界外,书法界、史论界、鉴赏界等均对其有评价,但基本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有差异。我其它不懂,只对国画有点心得,故只站在画家立场说话。因此,我对黄的评价只针对绘画,探讨一些“形而下”的问题,就事论事,与其他门类无关。
3.画家是美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实用主义者,从客观来说,个人喜好和历史定位并不相悖。比如吴昌硕和任伯年,从美术史的角度,吴昌硕格局大,定位高,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诗书画印修成正果)。但我个人却更喜欢任伯年,原因是我能从他的绘画中得到我所需的艺术养料。如果我说一句“吴昌硕不会画鸟”,其意在表达对吴昌硕绘画的不足与遗憾,并非否定吴昌硕,更非想改写美术史。吴昌硕重“道”,而任伯年擅“技”,“技”可学,而“道”在于修。一个画家任由他说得天花乱坠,这个“技”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共语 70cm×34cm 罗剑华
4.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宋代,古典大师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集山川精华于笔端,从自然山脉中提炼并总结出了“三远法”以及披麻皴、雨点皴、刮铁皴、豆瓣皴、斧劈皴等诸多山石表现技法,造就了登峰造极的宋元绘画。后世画家皆师其迹、宗其法,并奉为圭臬。在强大而雄博的艺术高峰下,使得明、清数百年间的文人画家们借着前人的笔墨程式陈陈相因,少画家有突破(原因很多,此处不赘)。20世纪黄宾虹异军突起,以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为中国山水画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新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宾虹可纵横明清五百年,能与明清高手过招,一点不为过。王霖文章中将他类比董其昌,我觉得单从绘画来说,他比董要厉害得多。(需要一提的是,迄今为止,我尚未看到有评论家或画家将其推到明代以前,看来他还没有实力杀入元人圈子,更遑论宋人了,这也算是一个共识吧。)
5.1997年我在西泠印社出版社担任编辑,并修订《黄宾虹画语录图释》,期间就黄宾虹说的“齐与不齐三角觚”的问题向王伯敏先生请教。这是我第一次拜访他,在那次见面中,王先生就告诫我:“不要迷信大师”(在我后来与他的接触中,他多次提到这句话),他看我一愣,便拿出很多黄宾虹早期的原作给我看:“你看,他有很多早期作品是很差的。”作为黄宾虹的嫡传弟子把老师的“差画”给我看,难道是贬低或是否定黄宾虹吗?不是,我觉得恰恰相反,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艺术家,多方面、多视角地对其艺术成果的全方位的展示,充分肯定其艺术高度,同时也不否定其弱点与缺陷,这样才能使他在历史定位中,屹立而不倒。那种藏着掖着,躲躲闪闪,甚至把“差”的说成“好”的,那才是对黄宾虹最大的不敬与伤害。通过这个事情也反映了王伯敏先生具备了一个真正的美术史论家所应有的客观、公正、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作为一个学者的坦荡胸怀。(在后来与王先生的交往中,他对黄宾虹的评价内容很多,我只记得这几点:黄是个博学家,但不是都到最高,如书法不如沈尹默,考古不如夏鼐。)
细雨 138cm×34cm 罗剑华
花鸟小品之二 35cm×35cm 罗剑华
6.古代文人的介入,使得中国画完善了其特殊的表现语言——“笔墨”。这既是文人画家感悟自然、表达心绪的载体,同时也形成了“文人画”品评标准的独特性,即以“书法审美”贯通于甚至替代“绘画审美”。但是,“唯笔墨论”的泛滥,过度沉湎笔墨游戏,其结果是阻隔了画家对自然的理性表达,只见“笔墨”不见“丘壑”,也滞后了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探究。国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等方面完全被“笔墨”所掩盖。过度强调单一的“线条审美”,虽有特色,但缺少对绘画共性的探求,其结果导致了以文人画为品评标准的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失却应有的生命力。(由于文人画品评标准的独特性,因此,国画家和书法家对绘画的品评也有所不同。)
嘤嘤其鸣之四 35cm×35cm 罗剑华
百鸟图之一 33cm×33cm 罗剑华
故园鸣嘤 34cm×34cm 罗剑华
百鸟图之二十一 34cm×34cm 罗剑华
7.顺便提个话题,明代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的著录记载,赵孟頫题柯九思墨竹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但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的原诗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也许汪珂玉为了突出书法的重要性,将“于”改为“应”字。一字之差,把书画同源的并列关系,设置了前提,成了因果关系。以至于后世以讹传讹,最后演变成了:“欲学画画先学字。”其结果,导致自明始中国画的话语权便牢牢地掌握在了书法家的手中。
8.宋画到底好在哪里?高居翰的一段话归纳得很到位,我暂且借用之:“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1)“自然与艺术”的“完美平衡”。(2)“不”“以技感人”。(3)“不”“滥情”。(4)“视界清新”等等。(关于宋画,这个话题很大,可单独探讨,这里点到为止,不作展开。)
本人不是文人,或是心得,或是陋见,作为一个手艺人,言论难免偏颇,供兄一笑。■
2015年4月21日剑华于映雪堂
鸣涧 70cm×34cm 罗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