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时代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与模式构建

2021-02-21 13:48青张健李彩霞
乡村科技 2021年25期
关键词:测度苏北小康

潘 青张 健李彩霞

(1.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2.张家港市金港镇柏林村党委会,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快速稳步提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基础上,又呈现出各级各类园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在江苏省“一带两轴、三圈一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下,苏北地区城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逐步迈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相对落后,特别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在区域发展及推进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质性,需要通过构建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对后小康时代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构建出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模式,为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改进熵值法对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测度评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4个方面的18项指标来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相关学者围绕各自的研究重点也尝试构建不同的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如王亚飞等[1]利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测度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沈宏超等[2]则围绕新型城镇化内涵从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城乡居民收入等多个维度开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测度,吴先华等[3]则认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层次性和简要性原则。尽管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命题,但目前并未形成统一标准。总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城镇内涵品质的全面提升,其测度评价理应涵盖人的全面发展、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等主要内涵要素。

笔者尝试运用改进熵值法完成对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测度评价。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Claudius提出的熵值法是综合各指标反馈给决策者信息量的大小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方法。在信息系统论科学体系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测度,与信息量和信息要素呈现反向相关关系。改进熵值法在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度时,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有效避免人为因素主观确定测度权重。首先,综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质及已有较为成熟的测度指标体系,选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融合发展5个维度构建苏北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见表1。其次,通过对20个子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进而运用改进熵值法完成对苏北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测度。结果表明,2015—2020年苏北新型城镇化变异系数在[0.572,0.662]范围内波动,说明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2015—2020年苏北新型城镇化变异系数在[0.812,0.906]范围内波动,说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区域差距仍然存在且有扩大趋势。通过GIS软件自然断裂点法测度,苏北新型城镇化呈现明显的高值区、较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划分(见表2)。

表1 苏北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表2 苏北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划分

2 后小康时代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类型重构

利用改进熵值法对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可以有效完成对苏北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评及苏北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差异化区分,在差异化区分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成对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类型划分。所谓城镇化模式,是指城镇化发展在特定地区、特定阶段采取的具体发展路径。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迈入加速发展阶段,充分结合苏北各市(县)资源禀赋、空间结构、区域结构重构苏北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有助于化解苏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聚能力偏弱、一体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压力大及机制不活、效益不优等诸多问题。结合前文运用改进熵值法对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测度及4个值区的初步划分,可以将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模式重构为现代农业主导型、新型工业主导型、特殊资源主导型和都市边缘主导型4种模式类型。

2.1 现代农业主导型

近年来,苏北各地区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初步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宿迁市为例,已经有中粮、雨润、瑞克斯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现代农业强调生产手段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经营体制现代化,其突出特点是资本密集和组织化程度高。苏北地区部分城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且适合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别地方政府对小规模农业的相对优势认识不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围绕现代农业主导型发展模式,相关地区需要进一步突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水平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改进农业现代化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制度体系。

2.2 新型工业主导型

苏北地区虽然初步形成了“二三一”产业结构布局,但除徐州市等几个城市的重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外,其他城市的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整个苏北地区也面临产业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现有工业化基础较好的城市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是未来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围绕新型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相关地区需要高端带动、重点突破,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等新型工业主导产业,将传统的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升级为产业链集群园区,推进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2.3 特色田园主导型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苏北地区更是具备特色田园建设的特殊资源禀赋,在苏北一些工业基础薄弱或不适于工业化发展的地区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主导型模式,不失为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又一重要路径选择。围绕特色田园主导型发展模式,首先,要充分挖掘各地乡村的特色资源,牢牢把握“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文化是内核、特色生态是重点”。其次,要注重特色田园发展中的城乡融合发展,要注重融合城市化和现代性元素,让特色田园成为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加强版,成为苏北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

2.4 都市边缘主导型

大中城市的辐射效应和外溢效应是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例如,徐州市凭借其所处重要地理位置和综合经济实力,成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而徐州都市圈作为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有利于促进苏北区域间和城市间在功能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和协作。再如,连云港市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推进连云港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沿海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5],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引领苏北城镇化发展。围绕都市边缘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周边的近郊区县要积极思考自身在核心城市圈中的定位,抓住核心城市发展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承接转移,全面实现资源共享常态化、人文相融常态化、区域合作常态化。

3 后小康时代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3.1 按照不同模式类型,进一步完善苏北新型城镇化体系

后小康时代的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想完成从传统行政主导型一刀切向按照不同模式类型体系化发展的转变,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强化中心城区的产业支撑,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6]。其次,大力推进县级城市发展。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最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对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的小镇加以引导和扶持,将其培育成商贸物流、资源加工、文化旅游等专业特色小镇。

3.2 破解“三农”难题,促进苏北新型城镇化永续发展

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推进农业剩余人口完成市民化转化,鉴于苏北大部分地区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的客观实际,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乡工业化的均衡发展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农业集体经济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土地产权、征地及补偿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强化苏北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

后小康时代苏北地区五市中心城区、县级城市、乡镇需要有合理的市场化分工和产业化布局,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自主研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等新型工业主导产业;通过深挖活用苏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推进苏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3.4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凸显苏北新型城镇化地方文化特质

充分考虑新市民群体、农村人口和返乡创业置业等多元主体特点,在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合苏北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支撑在建筑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乡土特色,配以相应的绿色植被。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的公共场域,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其现代社区的归属感。要注重农耕用地的红线保护和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好基础农耕用地的同时,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优化农耕区、工业区和居民社区之间的关系。

3.5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谋求苏北新型城镇化协调绿色发展

后小康时代,立足苏北区位特点,依据因地制宜原则推进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重构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主导型、新型工业主导型、特色田园主导型、都市边缘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是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平衡新型城镇化与协调绿色发展的矛盾,积极寻求持续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7]。

3.6 注重城镇内外协同,把握苏北新型城镇化相关发展战略

后小康时代,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内外部协同,要深入研究、精准研判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宏观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深化,进一步促进了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同沿线国家密切关联的城市地区、城镇地区的经济格局改变以及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了整体区域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工业经济走廊,在空间范围上包括了东起上海、西至云南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苏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有机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4 结语

后小康时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提升等诸多问题和困境,必须在科学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客观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探索以人为本、高效包容、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猜你喜欢
测度苏北小康
我家的小康
局部紧的阿贝尔群上谱测度的几何结构
框架谱Beurling维数和密度的连续性
我家的小康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小康之路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