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菏泽市定陶区村庄分类与布局研究

2021-02-21 13:48娜芮东健王辉储德宽
乡村科技 2021年25期
关键词:整治设施村庄

王 娜芮东健王 辉储德宽

(1.菏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菏泽 274000;2.东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菏泽 274000)

随着城乡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的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亟待科学引导乡村发展[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受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影响更为长期和复杂,且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快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进程进一步加大了各村庄的差异、丰富了村庄的类型。科学把握村庄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挖掘村庄特质,精准识别村庄类型,优化村庄布局,制定发展路径,是贴近农民需求、高效利用资金、精准政策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村级层面有效落地的先导工作[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种村庄类型及分类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就村庄分类开展了较多工作,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将村庄分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明确了村庄类型,形成了符合当地乡村发展特点的村庄分类体系。学者对村庄分类与布局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对村庄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庄分类评价指标、村庄布局优化、时空格局演变等方面[3];从研究区域来看,学者对村庄分类的研究涵盖了华南丘陵区、西北干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东北粮食主产区等各区域[4-5];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对村庄分类的研究包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引力模型、景观格局指数、最小阻力模型[6]等方法对村庄布局进行分类和优化。

从总体来看,学者研究和地方实践为村庄分类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村庄类型划分简单粗放,难以适配村庄发展的特色性和复合性;对于如何进行村庄分类,缺乏较为明确的说明和标准,难以有效指导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和空间优化实践。基于国家有关规划、文件要求,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已有分类方案、实地调查资料,探索建立面向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原则与方法,提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村庄类型二级类划分的基本依据;同时,从人地关系、经济状况、设施配套等方面构建村庄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开展村庄分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助力村庄转型发展与振兴。

1 菏泽市定陶区村庄现状布局特征

定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距离菏泽中心城区不足20 km,是菏泽市区以外交通网络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菏泽市唯一的近郊腹地。2016年,定陶撤县设区,是菏泽市实施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重点地区。定陶区作为菏泽市新城区,正发生着剧烈的乡村变迁。

1.1 定陶区村庄发展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减量化。从乡村地区的发展实际来看,目前定陶区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将逐渐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规模将整体减少。“减量”背景下的高效发展,有赖于农村居民点合理有效的分类定位、分类施策。

1.1.2 撤县设区背景下的定陶区职能变化。随着定陶撤县设区,其职能作用也发生明显转变,由服务辖区腹地乡村生产生活的小城镇向作为城市增长节点的发展新区转变,其发展模式、路径方向等也将随之发生转变,相应的带来农村居民点发展与布局等模式变化,为村庄分类提出了要求。

1.1.3 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转变。农业产业由传统小农种植模式向现代化规模生产模式转变。传统的小农模式耕作半径小,村庄布局分散;现代农业模式对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要求高,推动了土地流转,使农村居民点的组织模式、建设形式、配套要求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亟待构筑新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农村出行方式和生活需求逐渐多样化,出行机动化使农民能享受更远距离、更高层级的公共服务。同时,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求迫使“城乡生活圈”构建、乡村聚落布局从分散走向相对集中。

1.2 村庄现状特征

定陶区总面积846 km2,辖10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包括366个行政村、964个自然村。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定陶区村庄在空间分布、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建设情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2.1 村庄空间分布。一是定陶区村庄规模普遍较大,等级结构和职能体系不明晰。定陶区大型村(1 000人以上)数量多达272个,占比74.32%,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冉堌镇、马集镇、仿山镇;中小型村庄数量较少,仅80个,主要零散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边缘区域。二是定陶区村庄布局较零散,空间分布不均衡。定陶区村庄布局整体表现出“西密东疏”和沿道路分布的特点,其中,滨河街道、中天街道、仿山镇、陈集镇、马集镇村庄密集程度相对较高,孟海镇、冉堌镇、黄店镇村庄密集程度相对较低(见图1)。

1.2.2 村庄人口现状。一是农村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存。定陶区农村住宅存在空置或间隔性空置状态,留守儿童比例较大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使许多农村平时成为只剩下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空心村”。二是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较高。定陶区村庄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周期长,仅农忙时期或者春节假期回村居住。另外,由于定陶区距离菏泽城区较近,部分村民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村民市民化程度也较高。定陶区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突出,部分村庄开始出现乡村衰退现象。

1.2.3 村庄产业发展。一是农业结构较单一,农业特色不足。定陶区村庄产业以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层次低,产业链多环节缺失,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二是产业同质化,农民受益不足。定陶区乡村三产以乡村旅游、民宿产业为主,一哄而上、同质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业态缺乏创新且季节性强,淡季闲置浪费严重。旅游产业的收益大多为投资方所有,惠及农民的力度较小。

1.2.4 村庄建设情况。一是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宅基地空置率高。定陶区村庄建设用地0.902万hm2,占总面积的18.55%,利用效益不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普遍超过国家标准;农村宅基地空置率约1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7%,但村庄之间差异较大。高空置率村庄主要分布在定陶区东部和北部。二是村庄用地多种形态并存。目前,定陶区多种村庄风貌并存,主要包括有机生长的传统村落、拆旧建新的现代化村庄及近年来土地增减挂钩新建的农村新社区(见图2)。多种形态的村庄用地构成差异显著。其中,传统村落空间布局较分散,与林田犬牙交错,多为1层和2层,附带院落,单个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拆旧建新的现代化村庄人均住宅用地面积较传统村庄有所减少,农房布局紧凑,村庄形状规整,村庄建设以2层独院为主、附建6层为主的多层住宅。土地增减挂钩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利用高效,布局更加紧凑,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村庄建设用地进一步减小,村庄居住用地面积占比进一步缩小,以多层为主,少部分村庄建设2层农房。三是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置有待加强。定陶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分布不均匀,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及人口较多、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偏远、人口较少的村庄配套匮乏,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方面缺少后期管理与维护。定陶区基础设施配置整体较好,电力电信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自来水供应,其他设施较为欠缺。

图2 定陶区村庄用地形态

2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2.1 研究思路

结合村庄发展形态、已出台的各省市村庄规划、村庄现实情况,对村庄类型进行细化,提出一套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村庄类型二级类划分的基本依据[7];明确村庄分类的技术方法与流程,建立村庄发展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村庄类型及村庄二级类细分;依据村庄分类结果,差异化地制定各类村庄发展策略。

2.2 村庄分类原则与标准

在分析村庄现状特征与村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村庄分类标准、导则等的要求[8],构建符合地区实际和村庄发展规律的村庄类型细分体系,制定村庄分类原则,明确村庄分类方法: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J)、城郊融合类(C)、特色保护类(T)、搬迁撤并类(B)、其他类(Q)共计5大类15小类村庄类型(见表1)。

表1 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类型细分

2.3 村庄分类技术流程

村庄发展既表现为一个趋利、渐进的过程,又常受特殊因素影响而呈现制约、突变的状态。前者可以概括为村庄的现实状态、潜在能力、外部带动(如政策计划、项目建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后者则多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标准约束、自然地质影响等单因素制约。下面将单因子遴选与多因素评价相结合进行村庄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村庄的发展潜力[9]。

2.3.1 单因子遴选。筛选因某一决定性因素而限制发展的村庄。筛选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以及自然风景、村落风貌、非物质文化要素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10],划分为特色保护类村庄。通过对市政管线(输油、燃气、高压走廊)、化工企业、防灾减灾(压煤区、地震带等)、生态红线和水源保护地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

2.3.2 多因素评价。一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分为村庄建设、规模特征、产业潜力、设施基础及交通区位5大项,子目标共27项[11-12]。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为5个等级,并赋值1~5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开展村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二是村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村庄交通区位、产业潜力、村庄建设、设施基础和规模特征5方面因素各指标的基准得分与权重,加权求和计算村庄综合发展水平:

表2 定陶区村庄发展综合评价影响因子权重表

式(1)中,P为村庄发展综合评价得分,S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Wi为第i指标的基准得分。

村庄发展综合评分越高,村庄发展实力越强:等级为6~10级是村庄评价比较好的村庄,可以重点发展,其中将距离城区、镇区较近的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型村庄,其余为集聚提升型;4~5级是村庄评价较一般的村庄,为其他类村庄;1~3级为评价较低的村庄,为搬迁撤并类村庄(见表3)。根据村庄各项属性因子的评价结果,按照得分最高的主导因素确定细化村庄分类至二级类。

3 菏泽市定陶区村庄分类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的要求,设定研究对象为定陶区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行政村,共计256个村庄。由于大多行政村下辖自然村个数比较多,情况复杂,以村庄的主导类型作为村庄的分类依据。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成果、城镇开发边界初步划定成果、行政村人口统计数据、特色历史文化名村目录和天地图网站等。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定陶区各街道、乡镇,重点收集了村庄的产业发展情况、教育、医疗及文化等公服设施配套资料。

3.2 定陶区村庄分类结果

通过单因子遴选出搬迁撤并类村庄8个,主要包括位于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存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隐患的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8个,主要为具有历史价值、特色民居的村庄。对交通区位、产业潜力、村庄建设、设施基础和规模特征5大要素得分进行加权叠加获得村庄多因素评价结果,城郊融合类村庄185个,集聚提升类村庄22个,搬迁撤并类村庄6个,其他类村庄27个(见图3)。

图3 定陶区村庄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村庄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定陶区村庄(城镇开发边界外)可以划分为5大类10小类:城郊融合类村庄22个,集聚提升类村庄185个,搬迁撤并类村庄14个,特色保护类8个,其他类村庄27个(见图4)。

图4 定陶区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

3.3 村庄发展引导

依据村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等综合因素,不同类型村庄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总体上呈现为发展、保护、限制3种情况;各细分类型村庄在分类统筹中具有不同的发展导向,与村庄发展特征相结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有重点的分类整治,结果见表4。

表4 定陶区村庄细分类型发展引导

3.3.1 综合整治型村庄。综合整治型村庄主要为中心集聚型村庄(J1),整治重点包括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农房改造、生活给水设施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排水排污处理设施完善、厕所整治、电杆线路整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节能改造、村庄风貌整治、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12项内容。

3.3.2 专项整治型村庄。专项整治型村庄主要为规划确定的存续提升型村庄(J2)、特色保护类(T)、其他类村庄(Q),整治重点包括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农房改造、生活给水设施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排水排污处理设施完善、厕所整治、电杆线路整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村庄节能改造10项内容。

3.3.3 基本保障型村庄。基本保障型村庄主要为规划确定的城郊融合类(C)、搬迁撤并类村庄(B),整治重点包括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农房改造、生活给水设施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4项内容。

4 结论

①根据村庄分类、因类施策的国家战略要求和地方工作需求,提出了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5大类15小类的村庄分类,建立了单因子遴选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村庄分类方法,构建了村庄建设、规模特征、产业潜力、设施基础及交通区位5个维度的村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村庄分类技术方法与流程。

②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为例,对定陶区(城市开发边界外)256个村庄进行村庄类型细分,划分为5大类15小类,并对各村庄细分类型提出了村庄发展引导要求与整治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整治设施村庄
启东市南阳镇唱好专项整治“三部曲”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民生设施非“摆设”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福州市3年整治415个老旧小区 2020年计划再整治60个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