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评价点燃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引擎

2021-02-21 16:04:57董淑贵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

董淑贵

【摘 要】内生式评价帮助学生唤醒自我,促进生命增值。实施内生式评价,建构课堂评价模型,赋能学生内生发展,实现学业发展和生命发展的有机统一,是质量评价理念创新和实践转型的灵魂。

【关键词】内生式评价 内生发展 评价模型

语文学习质量不仅包括语文学业学习的质量,还包括利用语文的学业学习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学习质量的最大意义,是把外在的知识与经验化为学生血肉与成长的智慧,让学生的生命更有价值。

一、质量危机:核心素养深陷“四面楚歌”

学习质量危机,是指在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学生内生发展、有效发展、持续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其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危害。

(一)哀莫大于心生卑——内生发展的质量危机

内生发展的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质量评价不能唤醒与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是消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学生越学越被动、越学越自卑。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纵向进步,却难以走出家长“横向比较”的阴影;高兴于自己的进步,却被老师的“正告”打到了悲伤的谷底。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打击”,对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则是“哀莫大于心生卑”。

(二)何日告别慢差费——有效发展的质量危机

有效发展的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耗时费力、苦读苦思却不见进展,难以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将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教师唯恐哪一点没有复习到,题型越来越怪。语文教学已经到了令专家痛心、令教师棘手、令学生蹙额的境地。

(三)杀鸡取卵谁之罪——持续发展的质量危机

持续发展的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既缺少继续学习的心理动机,也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基础。基础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无限制放大甄别选拔功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落实;过重的学习压力,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因而产生学习焦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四)统一标准该作废——创造性发展的质量危机

盲目追求“统一要求”和“标准答案”的教育现状,把创造性发展推向了危险的边缘。有的人认为,只有跟定“标准答案”才不至于出现问题。如果任由这种思想浸透师生的内心,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病入膏肓”。

二、评价之痛:理想与现实隔河相望

“一度被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王荣生先生的这一洞见,道出了语文教学的苦楚和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艰难。

(一)失衡之痛——唯评价与无评价

评价学生“唯分数”,评价教师“唯排名”,评价学校“唯升学率”。考试成了评价的唯一形式,分数成了评价的唯一指标,排名成了评价的唯一结论。“无评价”主要表现为没有适切的课堂评价标准,不会灵活地使用评价手段,不能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无评价”让本该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课堂蜕变为知识课堂。“唯评价”和“无评价”都忽略了评价的真正意义与功能,未能让评价成为高质量语文学习的催化剂。

(二)需求之痛——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评价当成评估自我的标准,如果教师的评价结论与学生的自我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就降低了评价的引导和激励功能,造成了评价的“需求”之痛。需求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性”偏差——评价结论没有落实到具体而清晰的目标上;

二是“指导性”缺失——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是“方法性”疏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表现缺乏有效对接。

(三)软硬之痛——科学评价与模糊评价

科学评价也称“硬评价”,指根据客观科学的标准,精确地得出结论的一种评价方式。模糊评价又称“软评价”,是遵循某一目标,以质性评价进行定性描述的评价方式,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发展程度用文字进行说明,不追求客观的数据与量化。“软评价”符合语文学科特质,但会产生诸多“测不准现象”,降低了评价的权威性。“软评价”难以“硬起来”,造成了语文学习评价的“软硬”之痛。

(四)分数之痛——分数公平与分数污染

“分数污染”是指因過分追求分数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以考定教,不考不教”,教学只在分数上做文章;学生“分无可恋,为分憔悴”,学习就是在题海中度光阴。陶行知先生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指出:“‘一切为了分数’的评价,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这振聋发聩的告诫到今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内生发展”的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就是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评的“三位一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是需求的最高层次。内生发展评价模型,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理念,把评价作为激活学生内在动力的手段,引导学生不断生发新的成长愿望,实现内生发展。

1. “内生发展”评价模型样态

从教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呈现任务—收集评价—处理信息”的循环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理解任务—完成任务—分享交流”的循环过程。教与学深度关联,构成了“内生发展”的评价模型。

以《灰雀》一课的观摩为例,从评价模型的视角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阐释“内生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以及如何利用评价模型驱动学生的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如下任务:

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开人物对话,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提示词、语气词三个要素,把握人物的情感。

任务2:引导学生结合情节发展和内容推进,仔细揣摩人物对话的侧面心理,推敲人物的“心里话”。

现就任务1的实施过程分析如下:

(1)呈现任务,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用讨论、互动的方式,把握好三要素,把握人物的情感。布置具体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展开人物对话,要求学生通过准确把握标点符号、提示词、语气词来读准人物的情感,揣摩出人物的心里话。

【分析】呈现评价任务不应用口头直接说,或用PPT进行简单的展示,应当结合具体任务灵活地呈现。此任务将通过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评价要点的制订和确立,促使学生对评价实质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2)收集评价,激发学习活力。小组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第一,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朗读?一个人朗读可不可以?第二,小组合作缺乏积极性,能不能改成两人互读的形式来提升效果?这两点需要深入考虑研究。

(3)处理信息,点燃思维引擎。随机选出两个小组进行角色朗读成果展示,其他小组点评。读完后前一个小组的朗读比后一个小组整体效果好。教师问:“聪明的同学们说一下,你们觉得哪个小组读得更好?”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前一个小组。”教师总结点评:“后一个朗读小组的同学仍需仔细揣摩朗读三要素,争取读得更好。”之后给予第一个小组表扬鼓励。

【分析】在朗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可能会主观地认为后读比先读朗读效果好,因为有前一组打头阵、做示范。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后一组比前一组读得差。最后的信息反馈,改变了教师原有的经验认知。针对第二个小组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也要肯定其学习积极性,这需要更加智慧的评价艺术。

任务2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任务。教师先后采用了示例、举例以及互动等方式呈现任务,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任务要求。

①教学提示:“有些话可以没有顾忌地直接说出来,而有的话却不方便直接表达出来,只能埋在心里面,我们称之为‘心里话’。能把人物对话的语气准确读出来,才能真正明白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此同时,只有把人物对话中的‘心里话’读出来,才算是真正知晓人物内心。”

②通过举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心里话”的理解。

老师: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小男孩会对列宁这样说?

同学:男孩可能非常后悔捉走了灰雀,但是他特别担心列宁知道是自己把灰雀捉走的。

老师:请你把这段话带到文中仔细揣摩,你是否还能推想到男孩其他隐含的心里话。(被点名的同学想不出来)

老师:没关系,请坐。请这位同学说一说,小男孩说这句话时是否有其他没说出来的心里话。

同学:男孩可能会想:“我一定要尽快把灰雀放回来。”

③文中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心里话”,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并仔细揣摩猜想一下。

④作业: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发放的学习单,在上面写出自己找到的“心里话”。指定小组分别写列宁和小男孩的心里话。

【分析】人物对话的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对话隐含的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学生只有揣摩出文字背后隐含的心里话,才能完全把文章读懂读透。借助举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效果很好并被广泛运用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文中哪些地方有心里话,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收集评价。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单的填写。

完成作业单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单进行收集查看,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一是人称问题。比如:他知道是男孩抓去了,但是认为男孩不是有意欺瞒的。二是情境问题。如:如果他知道灰雀是被我捉走的,一定不会原谅我,我还是明天把灰雀放走吧。三是用词问题。用了“放你一马”等不合适的词汇。

【分析】放慢节奏,拿出大塊时间进行收集评价,这点很好。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没有明确情境。

(3)处理信息。学生交流分享——

同学:列宁叔叔,非常抱歉,灰雀是被我捉走了,请您原谅!

同学:对不起,灰雀是被我带走了。

老师:请坐,你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的男孩。那同学们猜,列宁叔叔会怎么想呢?这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同学:这个男孩知错能改,应该原谅他!

老师:嗯,是和蔼可亲的列宁。还有谁说一下?

同学:原谅你吧!你都已经把灰雀放回来了。

老师:胸怀大度的列宁。还有吗?

同学:灰雀已经被男孩送回来了,我不能再为难小男孩了,这样会让他的自尊受到伤害。

【分析】选择什么信息进行分享,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所选取的分享内容和方法,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出现的“改过自新”等用词不当问题,教师没有及时指出。

2.“内生发展”模型的理性思考

以“内生发展”的理念构建课堂教学,反过来,再用“内生发展”评价模型观察课堂,将是坦诚而愉快的专业对话。

(1)评价模型要定位于教。评价模型使教师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思维框架——此刻教师是处在呈现任务、收集评价、处理信息的哪一环节?处在这个环节的哪个阶段?教师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在做什么,这样各项教学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2)评价模型要聚焦于学。评价模型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只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评价任务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评价任务,并创造出更加高质量的学习信息,进而在交流分享中提升学习质量。教师不应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收集“最好答案”上面,而是要注重收集“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提升。

(3)评价模型要立足于评。评价模型,是通过评价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型。从模型设计、实施到反思的各个过程,都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为立足点。崔允漷教授说:“教师,请你先学会评价再来学上课。”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学会评价?我们认

为,需要从评价模型出发来设计、实施与反思教学的过程开始。

【参考文献】

[1]杨尊伟.联合国:破解全球学习质量危机[N].中国教育报,2014(5).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祝新华.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专项课题“‘内生发展’视域下小学语文‘绿色评价’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S/2020/06/034。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46:32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22:11:23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0:15:45
大学生平时成绩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14:02:06
基于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
商(2016年13期)2016-05-20 08:37:15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低碳意识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8期)2016-03-07 17: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