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摘 要】提到“说”,大部分的人会联想到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其实“说”在数学教学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四个角度就“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旨在真正启发广大同仁,在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说”中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在“说”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说” 重要性
就数学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外在呈现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行,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基于此,对于学生说数学的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加强学生说数学的训练与培养,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从“单向活动”转变为“双边活动”。本文从四个角度,就“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
一、“说”数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规范性
小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以学习和习惯养成为主,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准确与规范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说”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强化其数学术语规范性,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和解题中用语准确。首先,“说”数学时要做到单位的规范化。比如,刚入学的学生接触数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读出数学,让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比如6只鸟、10朵花、9个人等。这样学生一方面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时,就会有意识地在答案中添上单位名称,比如6+2=8(朵)等;另一方面在今后学习单位间的换算时,也能减少因为单位的混淆而造成的错误。其次,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很多问题的表述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所表达的意义却相差甚远,且解题的方式也不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数学,注意训练学生表达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比如“除”和“除以”、“增加到”和“增加了”等,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说”数学时对这些容易混淆的表达进行反复的比较、反复的复述、反复的强化认知。最后,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不仅表现在术语和问题表述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说”数学的完整性训练。比如,当教师问“1+1=?”时,学生应该完整地回答“1+1=2”,而不是回答简单的“2”;再如,“6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应该准确地回答:“6可以分成2和4。”而不是简单地说“2和4”。完整的表达是一种语言规范性的表现,也是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展现,这种表达有利于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进行二次备课,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说”数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数理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他们对抽象的概念、性质和法则难以理解。以往在小学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述,而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的当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与其不停地灌输,不如静下心来听学生“说”,让学生在“说”中深化对数学数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并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摆弄、思索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只需加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用口述的方式表达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口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梯形面积推导的理解与认知,有利于提升梯形面积的教学效率。可见,在学习概念公式等抽象性数学知识时,引导学生说出数理至关重要。
三、“说”数学,可以反映学生数学解题思维
数学学习是离不开习题的,在避免题海战术的同时,如何发挥练习题最大的功效呢?动口“说”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说,在学生计算“8+4=?”时,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解题的过程说出来,可以叙述为:“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可以先把4分为2和2,8加2得到10,再加2得到12,所以8加4等于12。”如此一来,学生对20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算理便能够再次进行理解与记忆。此外,在数学的应用题解题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动口又动脑。比如,“某校五年级(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6人,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几分之几?”学生在解答这道题之前可以先进行口述:“因为题目问的是男生占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必须得到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而男生人数是题目已知的25人,所以要先算出全班人数……”最后得出答案。口述练习题的解题过程看似烦琐无趣,却是学生解题思维的一种直观展示,从学生的口述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有无知识点遗漏、哪些知识点薄弱,进而有效精选习题,强化学生的练习,避免“题海战术”。为此,数学教师在每日的课后作业中应该增加一项“口述习题”,让学生从课外的练习册中选择一道数学应用题,用准确的语言读出题目,并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口头表述出来发到班级的微信、钉钉等学习群中,教师再进行聆听、记录、总结,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对策,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做出努力。
四、“说”数学,以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讲——学生记——课后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形成了认知与理解,但是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却远远没有得到激发与唤醒,被动学习导致习得的知识不完整、习得知识的过程无趣。其实,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与提升,大部分教师已注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用实践的操作活动将学生的思维从固化的习题练习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特性的存在,很多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为学生搭建“动口”契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说”数学无疑是将课堂由“单向活动”转变为“双向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双向有效的互动下,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刻,课堂结构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也势必会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学10以内、20以内或者是后面10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时,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口算的重要性,直接让学生用笔算代替口算,学生动手不动口,一味地淹没在“题海”之中。其实,口算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计趣味的口算接力比赛,寓教于乐,在游戏与竞赛中活跃课堂氛围。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常客,其实教师可以将“说”数学的机会设计在小组合作中,进而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假热闹的现象出现。比如,在教学“3+2=5”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以“3+2=5”这个算式去编写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小美今年3岁,两年后小美多少岁?”“小丽家有爸爸妈妈和小丽3个人,过年时爷爷奶奶也来了,小丽家现在有多少个人?”“小明暑假读了3本书,小杜比小明多读2本书,小杜读了几本书?”……在这个“说”的过程中,不仅课堂氛围非常和谐,学生对算术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且在语言的准确表达中他们也进一步对谁比谁多、年龄增长等数学问题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总而言之,听讲、记笔记、做习题并不是数学教与学的唯一路径,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备受关注。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习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将“说”数学看作一项基本的数学教学任务,合理备课,认真完成,让学生在愉悦、热闹且高效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数理,形成数学思维,发展综合
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J].读与写(下旬刊),2013(11).
[2]程明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说题训练[J].考试与评价,2016(2).
[3]次仁加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的训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