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后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及制约因素研究

2021-02-19 14:48杨绍鹏王成龙李加鹏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疫情

杨绍鹏,梁 丹,王成龙,李加鹏

(1.福建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3501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施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了防止疫情在学校蔓延,教育部在2020年初实施了延期开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等一系列措施[1]。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有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2],在开展线上教学时面临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短缺、教师在线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实施常规教学计划、学生居家运动条件受限等问题[3]。经过疫情的考验,社会各界开始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线上体育课的实施效果。因此,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分析疫情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式,为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体育工作的计划,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医科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师和2018级、2019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包括临床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等7个学院18个专业的学生。

(二)分析方法

1.问卷调查法。2019年10月至11月和2020年10月至11月两个时间段内,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抽取1 409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其中,男生768人,包括2018级381人,2019级387人;女生641人,包括2018级324人,2019级317人。问卷重点调查2019—2020学年下学期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实施方式、师生重视程度、师生出勤率、课上运动强度、期末考核方法、课外运动量和课程满意度等内容。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682份,其中有效问卷653份;共回收教师问卷7份,其中有效问卷7份,对题项中各个程度的分数赋值为“5、4、3、2、1”。

2.统计分析方法。通过Excel软件整理问卷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连续性数据做正态分布假设检验,正态分布数据做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采用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

二、结 果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男大学生的体重和BMI指数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活量、50 m成绩落后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成绩均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20年女大学生的肺活量、50 m和800 m的运动成绩落后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女生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和反映肌肉耐力的仰卧起坐成绩均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定跳远成绩下降,体重和BMI指数均增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2020年与2019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

(二)疫情期间体育课线上教学状况

1.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实施方式。根据福建医科大学制定的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学校体育部所有教师均开展了线上教学。基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不同教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57.14%的体育教师以在线理论讲解为主,其余分别以观看体育教学视频、布置体育作业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各班级均建立QQ群,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2.对体育课线上教学的态度。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体育教师对线上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高质量地备好课、上好课。一方面,从调查对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有85.71%的体育教师“非常重视或重视线上体育课”,仅有小部分教师对线上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为一般。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线上教学难度较大、效果不佳,仅让学生进行跑步锻炼,课后将运动过程通过截屏的方式发给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低于体育教师,43.95%的调查对象表示对线上体育课程持“不重视或一般对待”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只适合在操场上开展实践教学,线上体育课学习难度大,教师对于线上课堂的监督不到位。还有的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只是公共基础课的大学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从线上体育课程的出勤率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整体的出勤率情况良好,72.28%的学生表示从未出现缺席的情况。但有8.42%的学生表示存在习惯性的缺席的情况,部分学生可能是受到场地限制或网络信号差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些学生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线上旷课老师不易察觉。

3.线上教学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与排汗量呈正比关系,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反映体育课质量的标准之一。调查发现,虽然教师把课程安排得很充实,学生的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只是开着手机没有认真听课。有些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制定了体育理论课和观看教学视频等内容,或者是线上打卡形式的体能训练。但是由于缺乏同伴的陪伴,自律性差的学生课程完成度较低。调查显示,线上体育教学中认为不出汗、较轻松的学生占34.15%,运动强度的平均值仅为1.98,说明学校线上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有待加强。

4.体育课线上教学的考核方法。期末考核作为学期体育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关,是检验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线上体育课考核方法的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期末考核方式差别较大,部分教师考核方式存在内容过于简单、形式单调的问题,有的班级甚至采用免考的形式。这虽然是在特殊时期的处理方式,但却与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5.学生课外锻炼的时间。调查发现,学生在疫情期间的锻炼时间偏少,71.21%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半小时。锻炼时间得分的平均值为1.47分。这说明居家课程限制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和空间,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自律性不强,尚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6.对线上教学的满意度。从线上体育课的效果、环境、内容和互动满意度的平均值来看,学生的平均值都是3~4分,说明学生对网上授课的满意度较高。而在环境、与教师的互动等方面,9.50%的学生表示对教学环境非常不满意,10.26%的学生表示对课堂互动非常不满意,均低于3.7分。这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程线上教学在教学环境和课堂互动方面的满意度偏低(表2)。

表2 线上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的层面分析

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导致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的下降。仅靠线上每周一次的网课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足够的课外体育运动来实现,而这主要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律意识。但是部分学生因为专注课程学习而忽略了体育锻炼,加上疫情期间采用线上上课的形式,影响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二)从教师的层面分析

教师在线教学信息化素养不高、课上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合理、期末考核过于简单和教学互动效果不佳等都影响了学生部分体质健康指标的水平。疫情线上授课期间,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理论课和视频课,忽视了体育实践课的主导地位,导致在实施有效指导方面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学习领会“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精神,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

(三)从疫情的原因分析

疫情影响下学生锻炼时间不足、运动强度偏低、教学环境差等都直接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比赛,加入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等进行体育锻炼。但受疫情影响,各种赛事活动都暂停举办。线上体育课受空间、环境的影响,主要在小空间内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柔韧练习或者太极、八段锦等小强度项目为主,较难达到平时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由教师在现场进行教学并起到监督作用,准备活动、基础部分练习、素质练习等都能够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但居家网课使得师生之间隔着一个屏障,使教师无法全面组织、指导学生练习。而学生也因参与感低、没人监督,影响其锻炼的积极性和效率。同时,线上体育课期末考试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使学生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研究发现,与2019年相比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学生的体重、BMI指数均升高。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疫情期间,学生在身高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体重增加,尤其男生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在家中营养摄入量较在学校期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线上网课多坐少动[4],减少了在校期间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路程,必要的能量消耗从平时的2.9代谢当量减少到1.5代谢当量以下[5]。摄入多、消耗少是体重、BMI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线授课期间学生应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课间可穿插体操、器械操等运动,保证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尽量缩短久坐电脑前的时间。

(二)通过科学、规律的运动增强心肺耐力

研究发现,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学生的肺活量比2019年略有下降。男生1000 m、女生800 m、女生50 m运动成绩略有退步。心肺耐力是指持续身体活动的能力,对于血氧和营养物的分配、排除体内垃圾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时,良好的心肺功能格外重要。素质练习部分不应只重视力量和柔韧练习,还应注重心肺功能和耐力的锻炼,可以在素质练习中穿插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原地高抬腿、原地后踢腿跑、原地跑步、跳绳和开合跳等内容。每天安排20 min的课间操时间,由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干部带领学生进行体能练习,周一、周三和周五以下肢力量、心肺耐力、柔韧练习为主,周二、周四以上肢力量、核心力量为主,帮助学生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

人在进行最大有氧工作的时候,每次呼吸的气量为肺活量的50%~55%。人心肺耐力到16岁开始逐渐衰退,25岁后以每年平均约1%的速度衰退,但通过运动可减缓衰退速度[5]。首先,在锻炼中应选择安全、感兴趣、长时间、低强度和低冲击的锻炼项目,如骑行、爬楼梯、游泳、慢跑和太极拳等;其次,锻炼频率应介于每周3~5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 min;最后,要注意锻炼强度,也就是目标心率,目标心率不低于最大心率的65%,不高于最大心率的80%为宜[6]。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疫情居家期间所有教师均开展了线上教学,但不同教师的侧重点、开展形式和考核方法不尽相同。线上体育课教学存在课上运动强度不足、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课外锻炼时间偏少等问题。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福建医科大学可结合线上体育课的实施情况,改革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技能测试、体测成绩、体育竞赛、课外锻炼和课堂表现等内容应纳入学生期末考核评价,全面落实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学校应继续实行运动打卡方式,完成课外锻炼目标获得相应分数。课堂表现可根据课上在线问答、在线作业提交情况等予以认定。

教师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的育人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应开展体育类竞赛和评优评先工作,如定期开展阳光长跑、冬季长跑、环校跑等活动。增加院级、班级、校级各项目运动会的种类,以赛促练,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设置校级体育类“自律之星”“进步之星”“运动之星”等奖项,鼓励坚持锻炼、单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定期开展体育类知识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四)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与内容

本研究发现,师生对疫情期间线上课程开展的总体情况较为满意,但学生对教学环境与课堂互动方面的满意度为一般。线上教学要求教师熟练运用在线教学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和互联网教学资源等,以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根据教学和教师发展需要,定期组织在线教学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答疑等工作。可增设教学互动环节,加强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拓宽课堂问题反馈的渠道,做到有问有答。

常规的体育教学不适用于线上,应针对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制定授课计划。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即将85 min的体育课分为前后2小节,各40 min,中间休息5 min,以缓解学生的眼睛疲劳。第1节以理论学习为主,内容包括复杂的技战术讲解、营养与膳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和科学锻炼的方法及原则等;第2节可安排技能练习与素质练习,因为仅有技能练习较难达到中等以上的运动强度,而过多的素质练习则会使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应该编排一些趣味锻炼项目,如配乐健身操、八段锦等,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猜你喜欢
体育课运动疫情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体育课上的“意外”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