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苗族史诗》里的隐喻及其英译

2021-02-18 02:17:44吴春兰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苗语原语史诗

刘 婷 吴春兰

(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生活在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同时,苗族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除了分布于包括越南、老挝、泰国等在内的亚洲国家,也散居在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在内的欧美国家。苗族史诗,也称为苗族古歌或苗族大歌,苗语为hxak hlieb/ haxk lul或者hxak lul hxak ghot,是流传于苗语三大方言区的文化瑰宝,其所含内容丰富,涉及苗族历史、神话、农业、婚姻、丧葬等,体现了苗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因此,苗族史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搜集和研究苗族史诗的热情从未退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种版本的苗族史诗相继得到整理并出版。2012年,今旦和吴一文父子在1983年版的《苗族史诗》基础上,经过搜集整理与充实,并联合国外学者Mark Bender进行英文翻译,出版了苗汉英三语对照版《苗族史诗》。这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和苗族古歌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其中的隐喻及其英译方法。

一、理论框架

传统的隐喻理论分为替代论、比较论和互动论三种,都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人类概念系统中许多非常基本的概念隐喻(束定芳,201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人类用概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完成并实现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概念隐喻框架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理的隐喻翻译,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语言隐喻的翻译。对译者而言,隐喻翻译的过程,不只是语言层面的转化,也是不同的语言在所对应的概念系统中映射的过程。而隐喻的可译性,恰恰就隐藏在这个机制后面。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之上的。人类拥有同样的身体构造、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这一切使不同的人种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的体验。人类所拥有的相似的体验性就是隐喻能被翻译的基础。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隐喻翻译不再是单个词语或者词条的转化,而必须跟原语文化和目的文化的概念系统相关联,那译者必须理解两种语言的认知基础,以此来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隐喻概念的构成来源于人类与客观世界长期不间断的互动,因此,各个民族的概念隐喻一定与其所处的文化地域背景息息相关。这必然导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认知体验存在着特殊之处,也造就了各自特定的隐喻概念系统。

面对此种情况,学者Mandelblit提出了“认知翻译假设”,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两种场景:一是相似的映射条件,即两种语言之间没有概念转换;二是不同的映射条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概念转换。

以整个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学者Maalej(2008)结合“认知翻译假设”,“文化对比”和“文化多元理论”三种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隐喻翻译是一种“富有挑战的工作,需要将复杂的原语和文化拆开,之后又在目的语和文化中重组起来”(Maalej,2008)。Maaje的隐喻翻译模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将原语和文化的隐喻拆分成概念的配对物;第二,对比文化,确定是“相似的映射条件”还是“不同映射条件”;第三,根据目的语和文化来重组概念和语言隐喻。

图1 Maalej的隐喻翻译模型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翻译隐喻是将目的语的隐喻系统映射到原语中。在意识到一个语言是隐喻的时候,译者着手进行翻译。在翻译时,译者主要有两个认知活动: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语言处理过程和作为信息发送者的信息组合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隐喻的第一步就是拆分原语的语言隐喻成为概念隐喻。因此,如果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相同的场景,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再现跟原语关联的场景。当两种语言拥有相似的概念结构的时候,就能产生相似的再现,而当两种语言拥有不同的概念结构的时候,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场景。具体来说,目的语和原语的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包含四个场景:一是相同的概念隐喻与相同的语言隐喻;二是相同的概念隐喻与不同的语言隐喻;三是不同的概念隐喻和相似的语言隐喻;四是不同的概念隐喻与不同的语言隐喻。接下来将以此为基础,研究《苗族史诗》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二、《苗族史诗》中隐喻英译的研究

《苗族史诗》“金银歌之运金运银”里面,有一段形容金银的诗歌,其中存在一个NATURAL PHYSICAL OBJECTS ARE ANIMALSA的概念隐喻。即将自然事物与动物建立映射,用动物来理解自然事物。

原文:Nix bongx liek diel xil?Nix bongx liek dail mal,Dlub jox diub dad dongl.

Jenb bongx liek diel xid?Jenb bongx liek dail liod,Gas jox diub dliangd angd.

中译:银子生来像什么?银子生来像匹马,银子脊背白生生。

金子生来像什么?金子生来像黄牛,金子脊背黄泱泱。

英译:What did silver resemble when it was born?When silver was born it looked like a horse,And its back was white as could be.

What did gold resemble when it was born?When gold was born it looked like a yellow ox,Its back was as yellow as could be

具体来说,这里将金银的颜色和黄牛、白马的皮毛颜色建立起映射,用和人类关系紧密的动物来描述金银这两种贵金属。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译者采用将隐喻及其概念系统直接保留的方法,直译为“horse”和“ox”。这在《苗族史诗》的翻译中很常见。如:

原文:Nix dlub mangl hxat yas,Dlub mangl sul git gas,Jenb gongd mangl hxat yas,Sul bangx pud lot dlongs.

中译:

银子脸面白生生,白白净净如鸭蛋,金子脸面泛红光,如同坳上花开放。

英译:And silver's face turned white as could be,As white as a duck egg.Gold's face had a ruddy hue,Redder than blooms in a mountain saddleback.

在这段,银子和金子被拟人化,也就是存在一个概念隐喻NATURAL PHYSICAL OBJECTS ARE HUMANS,用人与金银之间建立映射,因此金银的表面也就变成了人的“脸面”。同时,在形容金银表面的时候,又运用了“鸭蛋”和“花”这两种物体。在英译的时候,译者并没有改动原语的概念隐喻或者语言隐喻,直接用“face”“duck egg”与“blooms”来翻译。

又如,有一段描绘劳动工具凿子、刨子和斧子的诗歌,展现了苗族人民劳动工具从古到今的演变:

原文:Dios liek laib niangx nongd,Sos liek ninx ghab hmid,Taib liek ghangx gangb mod,Dot liek dax lob bad,Laib nend laib niangx nongd.

Lol hmut laib niangx qend,Dot liek yangs gheix xid?Dot liek gib vongx bad,Sos liek vongx ghab hmid,Taib liek nif vongx bad.

中译:要是这个年代啊,凿子好像水牛牙,刨子像水虿下巴,斧子好像人脚板,这是当今的事情。

来看起初的年代,斧子像个什么样?斧子好像雄龙角,凿子好像龙牙齿,刨子好像雄龙舌。

英译:If it were today,Chisels are shaped like buffalo teeth,Planes are shaped like the chins of water scorpion nymphs,And axes look like men’s feet.But these are today's ways.

Come see what happened in those early times,What did axes look like?Axes looked like male dragon’s horn,Chisels looked like dragon’s teeth,And planes looked like male dragon's tongues.

在这段诗歌里,当代凿子、刨子、斧子分别对应了水牛牙、水虿下巴和人的脚底板;而形容古代的这三种工具时,用的都是龙的身体部位,即龙角、龙牙和龙舌头,都可以看成“OBJECTS ARE ANIMALS/ HUMANS”。翻译这段诗歌时,译者保留了苗语中的概念隐喻,直译为 “buffalo teeth,men’s feet,dragon’s horn,dragon’s teeth,dragon's tongue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angb mod”根据《苗汉字典》,意思是蜻蜓的幼虫,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候并没有借用苗语中的这个语言隐喻,而是使用了“water scorpion(蝎蝽)”这种动物,变成了“water scorpion nymphs”。

除了保留概念隐喻的情况,译者也会舍弃苗语里面的一些特殊的隐喻。如:

原文:Ghangb niangx diel xid yangs?Hfud niangx diel xid yangs?Ghangb niangx bad lind yangs,Hfud niangx hfud gul yangs.Dail dal laib dliud yes,Dliud diongx hmongb gid niangs.

中译:船底像个什么样?船头像个什么样?船底好像燕子身,船头好像蚱蜢头。还有一个船心子,心子就是船体腔。

英译:But what did the bottoms look like?What did the prows look like?The bottoms looked like swallow bellies,And the prows looked like grasshopper heads.There were also the hulls,They were the bodies of the boats.

这是一段描写船的诗歌。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概念隐喻,即“OBJECTS ARE HUMANS”。将船与人建立映射,把船的各部分与人的各部分对应起来,于是有了“船头”“船心”等语言隐喻。在翻译这个隐喻的时候,由于英语里面没有对等的概念隐喻,因此译者舍弃了原语的隐喻,直接直译成了“ prow”与“hull”。

与此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Yis vangt jit hmid dangd(养儿要上大刀口),Lif diot mais Bangx hxid(挥舞大刀蝶母瞧)”这句的翻译上。句中,苗语“hmid”原义为“牙齿”,与专指用于宰杀祭牛的大刀“dangd”结合一起,实际可以理解为将刀的刀刃与人的牙齿建立起映射关系,构成隐喻。可是在目的语英语里面这两种物体却不存在这样的映射关系,因此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舍弃了“牙齿”这个隐喻,而直接译成;“The child wanted to go the big knife`s sharp edge”。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苗族史诗》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在英译过程中,译者Mark Bender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保留了原语的概念隐喻,并采用直译策略将这些隐喻译为英文,最大限度地保留苗语的文化意境,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苗语和苗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同时,在面对苗语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隐喻现象时候,译者也会采取替代或者直接放弃这些隐喻的措施,让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猜你喜欢
苗语原语史诗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文化产业(2021年11期)2021-09-14 07:35:48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消费导刊(2020年23期)2020-07-12 12:47:34
2013史诗之战
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 02:46:06
史诗表演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史诗
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 08:04:34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中国火炬(2016年10期)2016-05-03 06: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