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的英译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英译中译者进行框架对应、框架层次调整、框架成分更换、框架移植的框架操作,以确保外国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有助于构建我国形象。
关键词:框架理论;《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框架操作
1.引言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下的一个重要分支,“框架”的概念最早由Bateson提出,随后Fillmore将其引入语言学理论中,并将其看作人类记忆中具体的知识系统或经验的图式化表征(Fillmore,1985)。《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承载了我国的治国理念与大政方针,因此《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的英译研究需要从认知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有利于塑造我国形象。本文拟从框架理论视角,探讨《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英译中译者采取的框架操作,对外政治话语翻译起到补充作用。
2、《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英译中的框架操作
人们要表达一个概念意义时会先从自身记忆中检索相关框架,然后再对提取出的系列框架进行操作。对英译而言,译者的翻译操作过程可以理解为:译者首先以中文读者的身份,通过阅读原文检索出相应的中文框架,然后根据英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做出判断,对激活的中文框架进行框架操作使之与英文读者的框架相对应,最后选择合适语言表达形成为译文。
2.1框架对应操作
人类的认知生物基础和思维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俞晶荷,2005),因此会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基于此,翻译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时,译者可以在英文中找到与中文相对应的框架。另外,框架对应不是框架对等,框架对应主要指的是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中的相同或相似的框架,使译文呈现的框架与目标语的相同或相似的翻译策略(汪美华,2015)。
例1:原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译文: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虽然“百年”直接对应的词汇意义是 “a hundred years”,但是众所周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所以“centenary”也可视为“百年”的对应框架,同时符合对外政治话语简洁、凝练的特点,也证明了翻译要结合文本类型的特点寻求框架的对应,以便准确真实的传递出文本信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2.2 框架调整操作
由于中外读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使得双方的框架不对应,促使译者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框架调整以准确传播我国治国理政的非凡智慧。
2.2.1 框架成分更换
框架成分可以理解为附属于框架下,用来表示这个框架特征的具体表达。即便中英读者有相同框架,但受到思维方式、政治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框架下导引出的框架成分也会有所差异。当提及任一框架成分时,便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借助被激活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汪立荣,2005)。因此,框架成分难以对应时,译者可以更换框架成分,使其激活的上级框架相同,为英文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例2:原文: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就受困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译文: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 has been dogged by “last-mile” problems.
英文中没有与“公里”相对应的概念词汇,但“公里”这一框架成分激活了“距离”框架,而英文中需要依赖“英里”(mile)框架成分来激活同样的框架。虽然中、英中“距离”框架的具体表征方式存在差异,但是译者以百科知识为背景判断译文读者所具有的框架成分,通过更换框架成分激活相同框架,实现了中文向英文意义的有效传递。
2.2.2 框架层次调整
框架呈一个树状的立体结构,框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具有上下的层级关系。框架的种类繁多,越向下的框架成分所表征的对象越为具体,反之越向上的框架所表达的概念越为抽象,当人类的认知达到一定抽象程度时总是会共通的。换言之,翻译过程中如果中、英框架在同一层级上不对应,译者就可以采取框架层次调整的手段,逐级向上寻找框架,直到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3:原文: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
译文:Winning the Final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o Achieve Moderate Prosperity for All
“小康”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如图一所示,汉语中“宽裕”是其上级框架,而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类似于“小康”这一更具文化特色的框架,但是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介于富足和贫困中间这一表达财富程度的概念,译者可以通过逐级向上寻找更为广泛和抽象的框架实现意义表达,使译文读者获取相关背景知识,从而理解该词汇的内涵,达到传播理念的效果。
2.2.3 框架移植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自由、民主及人权等方面会产生共通的看法,但是在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话语,这就会在中、英两种文化中造成框架对等的空缺。面对此种情况,译者会直接将源语文化中的框架直接整体搬迁到目的语当中,但因为这样操作必然会导致译文读者难以理解译文,所以译者可以采取注释等手段对框架的背景信息加以补充。
例5:原文:井冈山精神内涵丰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其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其核心,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其根本。
译文:The Jinggang Mountains spirit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everance and a belief in achieving victory through armed struggle.
“井岡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有着独特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因此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框架,译者将这一框架概念直接移植到了译文中,并且原句本身就对这一精神进行了解释说明,译者采取此种框架操作并不会对译文读者造成困扰。采用这样的操作方式,可以使外国读者主动了解我国的革命精神以及历史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力量。
3.结语
《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英译作为对外政治话语的体现,给外国读者一个了解我国大政方针的途径。本文从框架理论着手对《中国关键词:精准扶贫》的英译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取框架层次调整、框架成分更换、框架移植等框架操作实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动态对等,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翻译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构建我国形象,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 Quaderni di semantics 1985(6): 222-254.
[2]俞晶荷.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8(03):54-57.
[3]汪美华.框架语义学与法律英语翻译策略[J].宜春学院报,2012,34(05):122-125.
[4]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03):27-32.
作者简介:
姓名:孔雨薇(199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学历:在读研究生,学校: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