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杨戬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2021-02-18 23:47和志勇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西游记

摘要:《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部书可以說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两部著作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作方式和神话体系的传承中,存在一定关联。尽管两书描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但两书中的人物,尤其是道教人物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特别是杨戬这一人物形象在两部书里是同中有异、相互渗透、互有关联的。本文将由这两部作品所描述的杨戬人物形象展开论述,对杨戬形象展开深层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杨戬;比较研究

一、杨戬人物形象的渊源

《封神演义》前半段讲纣王无道,姜子牙助周武王推翻其统治时,众能人出场,杨戬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即全书的第四十回。全书一百回中,有四十五回中提到杨戬,由此可见,杨戬自从出现后,几乎每章都有他,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为全书中的关键角色。

而在另一本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之中,描写杨戬的篇幅并不多,共有两回出现。第一次是在第六回抓拿孙悟空中出现,此后第六十三回则又帮助悟空降服九头虫。这一战一帮,体现了杨戬不计前嫌,大局为重的风格。结合两部著作的杨戬描述不难发现,对于该形象的塑造,基本取材民间二郎神传说,再通过作者的改编与整合,于是形成了两书中大同小异的杨戬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强大艺术功底。关于杨戬形象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的故事传说,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杨戬的来历和演变有很多的研究论证。但整合民间和学术界的相关材料,关于杨戬的渊源来历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杨戬形象渊源来历的五种说法

1、李冰之子李二郎为二郎神说

秦蜀郡的太守李冰,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为了治理巴蜀地区连年的水患之灾,李冰父子便带领百姓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后来的“天府之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相传岷江水患严重,这其中有天灾成份也有蛟龙作威的原因,李冰父子为治理水患决定绞杀蛟龙并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中杀蛟龙的工作是由李冰次子“二郎”实施的,他在江同和蛟龙大战几百回合,最终砍下蛇头,平息蛟害,推动水利工程顺利开展。此后百姓为纪念其治水功劳,便为其建立了庙宇,当其为神明祭奉。该庙宇至今仍在,庙内供奉“二郎神”即绞杀蛟龙的李冰次子。《宋会要》 载有李二郎于宋景德年间获朝廷封“二郎神碑”,民间传其次子为二郎神,一是由于其为家中次子,二则其以绞龙之功袭父封位。在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时受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时被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这个没有留下名号的李冰次子为二郎神原型的说法,也获得历代文人认可:宋范成在《吴船录》 中这样描述:“崇德庙于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清朝翟灏在《通俗编》 中记录:“蜀中灌口二郎庙,为纪念李冰之功而建。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2、隋人赵昱说

隋朝的赵昱,早年间曾在青城山学道法,在隋朝末期被拜为四川嘉州的太守。据明朝叶德辉所著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称,赵昱在嘉州深得百姓爱戴,并且神通广大,时所辖的冷、源二河有蛟兴风作浪,祸害一方。赵昱得知后便持刀跳入水中,与蛟厮杀,几番苦斗赵昱终将蛟龙斩杀。蛟害平息后嘉州百姓为报此恩,便在灌口兴建庙宇来供奉祭祀赵昱,当地百姓俗称他为“灌口二郎”。隋末赵昱弃官隐归,无人知其去处。后来嘉陵江发大水,当地居民见其在青雾下乘坐白马显灵,此事后传至唐太宗耳中,便封其为神勇大将军。此后安史之乱,玄宗避祸至此,听二郎传说,感其勇猛,再封其为赤城王。

北宋真宗时追封圣号为“清源妙道真君”,自此灌江口二郎声望日隆,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射锁墨镜》和《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以及汉族民间传说中里面的二郎神,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清源妙道真君”形象,这些传说中的杨戬形象成为后来 《西游记》、《封神演义》 等神魔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3、杨二郎说

前面的传说虽言之灼灼,但李二郎也好,赵二郎也罢,均与杨戬之名不能对应。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本文试图从这两部著名小说里去找答案。《西游记》 第六回中,观音谓其玉帝外甥。孙悟空则更加详细指出其为玉帝之妹与杨姓凡人成婚所生。此后还为救受罚之母而斧劈桃山。《封神演义》 也持这样的说法,认为其乃仙凡结合所生。可见,这个传说有着深厚的神话故事基底。本人认为,将原本为民间原型的“二郎神”描述为天仙所生,代表着百姓对其喜爱之情,有着拨高其出生的用意。同时,一半的仙家血脉,也为杨二郎有别于凡人的神勇找到了依据。那么这个杨二郎究竟是何人?李思纯由其姓氏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其原型应该是南北朝氐族英雄杨难当。其为氐王杨盛次子,后继承兄长之位,因此,不少故事中称其为杨二郎,南宋时期杨难当所辖之地临近灌口的松潘,曾倾尽全国之力攻打南朝宋,有意侵占蜀地。而巴蜀地区本为氐族的故土,百姓恐其兵威便屈服于他,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大量的关于杨难当的故事传说。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杨二郎的人物形象、故事传说又逐渐与氐族人早先崇拜的三目神相融合。早期的西北地区氐族人向来崇尚三目神,并透过用刀在额头上纹一个眼状图案的方式为自己开“天眼”,代表的是该地区人民的的个人信仰,史书记载为“剠(黥)额为天”。该传说习俗吻合此后二郎神第三眼的传说,此后再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这一人物形象便被塑成唐宋后期蜀地百姓所崇拜灌口神——杨二郎。

(二)杨戬形象渊源来历其他观点

关于杨戬形象渊源的来历,许多前辈学者经过研究考证之后,得出的结论大都是以上所述的五种说法。但也存在不同观点,比方:一些学者认为杨戬形象是由西南的少数民族神明演化而来的,包括白族的“二楞神”、羌族“罗和二王”和彝族“支格阿龙”等,共同汇合,便成了二郎神的形象。表现了民族传说的融合性和老百姓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也有学者认可杨戬的原型为李冰,但为何不是李二郎而是杨二郎呢?有学者认为应该是由于东汉年间的陈壹在治岷江水患时,雕李冰石像以镇水,同时配备了两个石人侍从,由于侍从在古代称为“郎”,于是称这两座侍从为“石二郎”,后来以讹传讹,变作“杨二郎”。 此后,李冰治水立功,让百姓免受洪水之灾,于是念其功德,甚至一些其它英雄的事迹也安在其身上,于是“二郎”的功绩越来越多,塑造出其受人爱戴的英雄形象。正是因为民间大量流传着这些关于二郎神传说的丰富材料,以及两书作者超强的借鉴、整合材料的艺术手腕,才使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成功的塑造杨戬这一形象。

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杨戬人物形象的异同比較及各自发展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我国古典神魔小说中的经典著作。在借鉴过往的传统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塑造了杨戬的人物形象。在民间神话体系的传承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仔细比较研究两书之后,两书中的杨戬形象各有不同,各有其特点。两书借鉴了众多民间文学,有效地拓展了杨戬形象。并形成了民间对二郎神的基本定位:天仙和凡人所生,有神勇的哮天犬相助。

(一)两书中对杨戬外貌形象描述的分析比较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因姜子牙伐商遇魔家四将而受阻,杨戬奉师命下山助子牙。姜子牙初见杨戬,其穿水合服,腰束丝绦,头戴扇云冠,脚穿麻鞋。一见姜子牙便下拜并称“师叔”。魔家四将见其时,则认为其虽着道服配上丝绦,戴上扇云冠,但这身装扮非道非俗的,骑着白马,手执长枪。该书第四十二回,闻太师见到杨戬后大夸其“相貌非俗”,认为其有着道德之士的非凡气概。第四十三回中,其大战十天君,有“道气昂然”之气,第五十八回,苏候夸杨戬“气概轩昂。”这些人对杨戬形象的用词反映出杨戬的仙风道骨。《西游记》第六回中,由于天兵不能收复孙悟空,因此,观音荐玉帝外甥杨戬出战,文中描述其“神通广大”,主要关于其能力的描述为:法力无边能有七十二般变化,同时拥有梅山兄弟和账前一千二百草头神。杨戬出战与悟空斗法,书中描述杨戬外貌:仪容清俊、目光炯炯。对其装扮描述为:佩戴三山飞凤帽,穿一身淡鹅黄的衣服。脚上套着盘龙袜和缕金靴。其武器包括:新月形的弹弓和三尖两刃枪。对于其个性的描述有:心高气傲不认天家亲属,宁愿住在灌江,义结梅山七圣等。第六十三回,唐僧取经途遇九头蛇,受困不前,杨戬带梅山兄弟前往助阵,书中是这样描述杨戬形象的:有哮天犬陪伴左右,并且手持三尖两刃刀肩挎新月金弓,神气昂然。尽管杨戬在《西游记》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形象描写十分细致,从外貌衣着,到武器神态,十分具体而传神。本文认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对杨戬的描述可以认为是其封神前后的故事:《封神演义》描写了杨戬为道教立功并获封神,《西游记》则是其成神后的故事。因此,这两部著作中,作者所塑造的杨戬形象均是整合了大量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形象而成的,该形象在明清之后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今天你我所熟知的杨戬形象。而《封神演义》对杨戬形象的描写较为集中在他的精气神上,作者意在着重说明这一人物的能力不凡,通过对杨戬脱俗不凡的外貌描写,来突出其在全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有关杨戬相貌的描述,民间故事虽然未细说,但均有提到其“第三只眼”的特征。但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却均未提到其“天眼”,《封神演义》第九十二回中有说“即运神光,定睛观看”。《西游记》第六回,二郎神和孙悟空斗法时,“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至于是双目还是天眼,两书均未提及。由此可见,两书作者在塑造二郎神形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味地借鉴原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形象,而是有选择的整合创新出一个适合所著书情节内涵的杨戬形象。

(二)两书中对杨戬本领能力描述的分析比较

《封神演义》细致地描述了杨戬的过人本领,其中对武器的运用尤其描述仔细。 第八十九回写杨戬手持三尖刀,骑马和哪吒一起战常昊。打得常昊要逃,而杨戬并不追赶,而是手持弹弓,以金丸继续攻打常昊。第八十一回,杨戬“弹弓在手,发出金丸。”第五十五回,杨戬为追妖孽进入一洞穴中发现了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又有一包袱扎在上面。杨戬连刀带出,打开包袱见到为淡黄袍,而这黄袍却大有来头,书中赞其:“……铜钱厚,骨突云霞光透属……黄邓邓大花袍,浑身上下金光照。” 《西游记》第六回说他“举三尖两刃神锋”。由此可见,两书关于杨戬武器的描述是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并且在其与敌人战斗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突出其另一个本领能力的表现就是其能七十二变的能力,《封神演义》第四十回中这样描述杨戬的玄功变化“秘授仙传真妙诀,我与道中俱各别;或山或水或颠狂,或金或宝或铜铁。或鸾或凤或飞禽,或龙或虎或狮;随风有影即无形,赴得蟠桃添寿节。”第四十八回又这样描述道“坐在一边,正是先天秘术,道妙无穷,保真命之主,而随时响应。”第六十回和第九十二回,详细描写其七十二变法力。并在战争中发挥出强大威力。对七十二变神功的描述是塑造杨戬这一形象的重要环节,为的是更加突出杨戬在书中的地位。《西游记》对于杨戬使出的七十二变描写十分详细,也更具文学性。在第六回中孙悟空与杨戬斗法,两个人都使出了七十二变的神通,书中是这样描述杨戬七十二变的二人“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杨戬“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封神演义》四十七回,杨戬暗放哮天犬,令赵公明失防而败。并在以后的战争中,一次次帮助杨戬取胜。其直接咬伤的人包括:第五十回碧霄娘娘;第五十二回的辛环、邓婵;第五十四回邓婵玉 ;第五十九回的周信;第六十回的毕环;第七十五回的余元;第八十回吕岳;第八十一回的余化龙;第九十二回的戴礼;第九十六回的九头雉鸡精。此外还在第五十四回帮助杨戬战胜土行孙;第八十七回战胜张奎;第九十回战胜常昊;由于哮天犬战斗力太过强胜,以致袁洪由于怕它而施法躲避,根本不敢应战。哮天犬的神勇,丝毫没有削弱杨戬的英雄气概,反而现加突显其作为神犬之主的勇敢气概。

可见在《封神演义》中对于哮天犬的描述是非常详尽的,出场频率也是极高的。《西游记》第六回写的是孙悟空被哮天犬在脚上咬后扯跌而被擒获;第六十三回,杨戬命哮天犬来收复困扰师徒的九头虫,这神犬以一口便咬下其头,九头虫负痛逃走。仅有的两次出场,哮天犬均不离左右,可以说成为了杨戬出场的标配。《封神演义》称“哮天犬”为“仙犬”,号“细腰”;《西游记》称其为“细犬”,虽有着不同的称呼,但均详细地描述了其实战能力,有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能力。《西游记》中描述了很多神兽,比如太上老君的青牛、观音菩萨的金毛犼等。但这些仙家出场时,通常不会带上神兽,而哮天犬几乎不离二郎神左右,代表其忠勇的性格,也代表杨戬和其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结语

通过分析《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内的杨戬形象可知,两书对杨戬这一形象的描述,是整合了民间神话,并成功的塑造出二郎神杨戬的英雄形象,提升了其在读者心中的知名度。本文通过对比两书中杨戬形象的塑造、写作方式、民间神话传说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和论述。并在对古典神魔小说源流、创作背景、内容和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两部小说中描述的杨戬形象。认为其有着共同神话的传承,表现出同中存异、彼此关联和渗透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宋]范质.谢深甫.《宋会要》,[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227-230.

[2][宋]范成大.《吴船录》,[M],上海:中华书局,2002.109.

[3][清]翟灏.《通俗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89-90.

[4][明]吴承恩.《西游记》,[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1980.

[5][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1973.

[6][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上海:中华书局,2010.389-392.

[7][汉]扬雄.《蜀王本纪》,[M],上海:中华图书局,1990.238-240.

作者简介:和志勇(1994.06-),男,汉族,学士。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