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陈天野
摘要:《吾国与吾民》为西方人构建了一个全新而清晰但又真实而丰富的中国形象。林语堂既深谙国学,又饱受西学,因此他能够从“对古老中国的忠诚”与“对开明与智慧的忠诚”的挣扎中跳脱出来。
关键词:中西融合;契合共鸣;重见真实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副融合了自勉与自矜的自撰对联,既是林语堂先生早年提出的文学追求与文学态度,也是他一生非凡的文学生涯与辉煌的文学成就的真实写照。
回首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文学作家群中,林语堂可谓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幽默而又睿智,是华语文坛最生动有力的“一支笔”;他极具国际视野,是堪与世界文学大师比肩的“中国林”。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时代,原本多元丰富而又辉煌灿烂的民族精神,在当时错综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局势中显得那样的模糊而朦胧。但是,模糊往往导致失真,朦胧常常造成神秘。外国人以猎奇的眼光看中国,以鄙夷的心态写国人,往往极尽丑化之能事,肆意抹黑中国民众,歪曲中国文化。在这种形势下,林语堂决心拿起笔,试图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于是,英文散文集《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便应运而生。
《吾国与吾民》为西方人构建了一个全新而清晰但又真实而丰富的中国形象。林语堂既深谙国学,又饱受西学,因此他能够从“对古老中国的忠诚”与“对开明与智慧的忠诚”的挣扎中跳脱出来。在林语堂的笔下,既消释了外国人的傲慢偏见,也摒弃了中国人的夜郎自大。在书中,林语堂充分发挥其“两脚踏中西文化”的独特优势,向世界客观公正地介绍“吾国”与“吾民”:中国不仅有鸦片和小脚,更有孔孟老庄苏东坡和他们卓绝的生活智慧;中国科学或许相形见绌,但中国艺术璀璨夺目;中国有幼稚的逻辑,但中国也有伟大的常识;中国缺乏系统的学者哲学,但中国有高尚的人生理想……对此,《吾国与吾民》一书问世的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有如是的评价:“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可见,林语堂的笔触,可谓既不“虚美”也不“隐恶”,其对“吾国”与“吾民”的政治、艺术、心灵、德行等作了深入骨髓的探寻与评介。但他没有深陷国家苦难中难觅光明与希望,而是从民族的悲苦中寻找超越与涅槃。正如其自己所言:“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以一己之力,改变西方对中国固执刻板的印象,林语堂可谓居功至伟。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林语堂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美国一位权威评论家在《纽约时报》上刊文:“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想他鞠躬。”《吾国与吾民》可谓重塑了中国与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形象,其所起到的“拨乱反正”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读《吾国与吾民》,尤其是涉及国民的部分,总是会令人不自觉地会想起鲁迅,想起其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一系列著作,比如《阿Q正传》等。在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家筆下,我们的国民呈现出惊人相似的特征:他们温厚而热爱和平安乐,却也避世而缺乏公共精神;他们老成而安于知足常乐,却也守旧而抗拒改革创新;他们中庸而善于含蓄忍耐,却也圆滑而嘲笑热情理想;他们语言意象化而欠缺抽象思维,常见直觉猜测而罕有逻辑推理;他们重视以家族为核心的裙带联系,注重五伦内的私德而摒弃公德;他们讲究情面而厌恶制度法律,喜欢人际关系和道德权威;他们迷信文字和宿命论,追求特权而并不期望平等……
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迅之于林语堂,好比纸烟之于烟斗,一个呛得浓烈,一个绵得悠长。鲁迅的文风犀利,语言尖利乃至刻薄,充满批判思维,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尖刻的笔调里包含对国民的悲悯之情。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他以观者的姿态写世间纷繁: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施以惨淡的笔墨;也讲要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读鲁迅的文章,往往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却也令人满怀悲悯与无奈;读林语堂的文章,往往有超脱悠闲、冲淡谦和之感,给人幽默情味与意趣启示。在这一点上,《吾国与吾民》似乎更能让读者获得认知上的契合与共鸣。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与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逐渐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身。与百年前的“吾国”与“吾民”相比,公共精神缺乏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需努力,家庭乡属观念有所弱化但依然很强,讲面子与拉关系现象有所遏制但依然流行。百年间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礼俗社会逐渐瓦解远去,但法理社会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变化极度不平衡:有些地方新生事物已经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有些角落则是春风初吹、阳光微照,旧的厚冰刚有消融的迹象……
大凡伟大的作家,其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不染时光的尘埃而愈显熠熠生辉,它或许会烙上特定时代的印记,却不会被时代所禁锢,而是会给后人以新的时代启示。赛珍珠曾称赞林语堂“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我觉得不仅于此,还可以加上一句——他巨大的影响烛照着未来。不是吗?时至今日,我们读《吾国与吾民》,依然能从中找到许多共鸣点:百年前国人的精神与当今的我们如此的相似,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竟然是由来已久;国人的传统特点有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然改头换面,有的仍在不屈不挠地生长繁茂;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也许彼时被批判得狗血淋头并被人们弃之如敝屣,但是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仍然会隐隐地亮出原始的獠牙……这一切,不由得人心生感叹:社会的发展,绝不会是直线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也在推动这个时代波浪式、螺旋式的发展。《吾国与吾民》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在书中所提及的每一个因子都在影响着我们,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在自觉不自觉的对这些因子加以修正,“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从而找到真正适合“吾国”与“吾民”的发展之路。
读罢百年前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这部《吾国与吾民》,掩卷沉思,深觉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启示力量。揆诸当下国际形势,也深觉罗素先生当年的这番话,可谓切中肯綮,发人深省,当为某些自以为是的西方政客的当头棒喝。
参考文献:
[1]孔标.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34;No.128(03):61-65.
[2][1]孔标.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