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赴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孔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期间面临诸多跨文化适应问题,本文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本文将2019至2020年赴彭亨大学孔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质性研究范式,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与个案分析法来调研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彭亨大学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笔者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形成跨文化适应的典型案例,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帮助在马来西亚的志愿者消除文化困惑、减少文化冲突,成功实现跨文化适应。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彭亨大学孔院,跨文化适应
1引言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队伍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中文国际推广的重要参与者。多数志愿者去往陌生国度,会面临诸多跨文化适应问题。如果他们受到当地文化的强烈冲击产生不适感,甚至文化休克而没得到及时调整,这会影响其正常的教学与生活,使当地的中文国际推广事业受挫。本文关注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彭亨大学孔院遇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笔者通过对志愿者的观察与访谈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在异文化下都会遇到那些跨文化适应问题?如何快速调整状态、克服挫折与困难?能给继任的志愿者带来怎样的建议与启发?
2赴彭亨大学孔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案例分析
笔者对彭亨大学孔院的四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追踪观察并访谈,收集了志愿者在彭亨大学孔院跨文化适应的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后,形成了“我”的诸多案例,这些案例能较好地还原赴彭亨大学孔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并以“我”为讲述者呈现案例并分析。
参照前人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将“我”在彭亨大学孔院的跨文化适应从一般适应、工作适应、交往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维度呈现并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我”遇到的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2.1 一般适应
案例1:被剥夺的穿衣自由
赴任前,院长就强调要注意穿着,彭亨州和彭亨大学中穆斯林占比较高,他们严格遵守教义,对穿着要求很严格。到校第一天,我果然看到很多人都穿着长袍、戴着头巾,而我则穿着了短裤。院长看我穿着短裤,告诉我要尊重当地风俗,不能在公共场合穿短裤。我才意识到,虽然天气炎热但一路上都没看到有人穿短裤,难怪有人看我的眼神不对劲。因为我认为他们只对自己的着装要求严格,没想到他们对我的著装也会在意,甚至是要求我和他们一样,这对于我来说非常难受,毕竟我并没有宗教信仰,等于我的穿衣自由被剥夺了。从此,短裤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即使不情愿,但为了避免引起矛盾,在接下来的日子我选择每天都穿着长袖衬衫、西裤去上班。
后来华人老师告诉我,他之前出门运动,四肢会露出来,接到了通报,批评他不注意形象。后来他不想惹麻烦就很注意穿着。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院长反复提醒我,原来是害怕我接到学校的警告。这让我提高了警惕,虽然心里不情愿,可我不想引起矛盾,带来负面影响,我对自己的着装要求更严格了。
赴任前“我”虽然也对马来西亚有一定了解,知道彭亨州及彭亨大学以穆斯林为主,但“我”误以为当地穆斯林只对自己的衣着有严格的要求,并不在意别人的衣着。因此,“我”因为天气炎热而穿短裤出门,这个行为引来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而“我”却并不知情,院长及时提醒了“我”并告知了缘由。“我”虽然不情愿,却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所以“我”选择使用了同化策略,即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对着装要求更严格,平时都穿长衣长裤出门,尽量不穿让穆斯林感觉不舒服的服饰。
2.2 工作适应
案例2:长长的名字
授课之前,孔院工作人员将点名册提前给了我。当我拿到花名册时,发现名字不仅全是马来语,而且都特别长。我当时很懵,这怎么跟他们互动呀?如果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会不会不礼貌?而且院长还叮嘱我们上课时一定要给各个族裔的学生平等的机会,与学生互动时,也要注意均衡各个族裔,以免引起矛盾。于是我立即向马来同事求助,向他请教该如何读他们的名字?他不但给我示范了读音让我跟读练习,还给我解释说,他们名字里面都会带有父亲的名字,通过名字你就可以判断出他们的性别和族裔,因为马来裔名字里BIN和BINTI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意为某人的儿子或女儿,印度裔名字中A/L和A/P也如此,而他们长长的名字也有简称,上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如何称呼他?听完这些,我感觉好多了。
在工作适应中,面对学生名字带给“我”困扰时,“我”积极寻求马来同事的帮助,了解马来西亚不同族裔民众的名字特点,尝试跟着马来同事学读学生马来文的名字,这些均显示“我”在工作适应中采取了同化策略即倾向于对马来西亚文化的认同与学习。而且“我”从他们的名字中了解到马来西亚不同族裔的取名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马来西亚是三大族裔相互制衡的国家,“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名字就可以判断出他们的族裔,同时可以方便地均衡关注各族裔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之积极互动,避免引发矛盾。
2.3交往适应
案例3:被“迫害”的新疆人?
在与马来民众的交往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关于中国的言论,其中包含他们对中国的疑惑与误解、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策的质疑与批评,也常包含政治敏感问题。例如,我听到过当地人质疑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听过他们讨论我国的台湾和香港问题。每次我听到这些,我都感觉被冒犯了,甚至非常生气。
有一次,邻居很真诚地问我,在新疆真的有很多穆斯林遭受迫害吗?我当时非常震惊,想了想告诉他说,我有很多好朋友在新疆生活、工作,他们会分享在新疆的美好生活。很多人去新疆旅行,分享那儿的美食美景,我们可以吃到新疆瓜果,使用新疆棉花制造的生活物品,这一切都令人陶醉和向往。的确,新疆仍存在极端分子,恐怖主义仍是很多国家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新疆曾发生过暴力事件,但近些年,在我国的努力下,恶性事件发生的比例急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了。说罢,我便把朋友分享的新疆照片给他看并问他,你觉得这些人像是被奴役的吗?我还给他推荐了新疆的纪录片。他也选择相信我,并期待亲自去新疆感受真实的新疆!
当然,在和马来西亚民众的交往过程中,遇到当地民众对我国有其他疑问时,我也认真地给他们讲解真实情况,并从多方面去证实,给他们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其中不乏曾来过中国的马来人发布的视频。我们在交流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化解了很多誤会。
马来西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其影响。加之西方媒体误导,他们对中国仍有不少误解与偏见。他们即便了解部分中国文化,但对中国文化仍缺乏深刻认识。很多时候,他们会相信媒体的片面报道,加深了误会和偏见。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穆斯林非常关注关于迫害新疆穆斯林的谬论。
在和当地民众的交往中,“我”在遇到他们对我国有偏见或误会时,“我”很难过甚至气愤,但“我”选择给他们讲解真实的情况,并从多方面去证实,使其更了解中国。我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化解了很多疑惑与误会。
2.4 心理适应
案例4:不一样的马来西亚
我在赴任前对马来西亚有一些刻板印象,认为马来西亚是一个旅游胜地,经济状况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可赴任后发现,现实与想象有较大差距,我感到失落、沮丧。我还听过很多说法,例如东南亚人时间观念不强、生活节奏慢,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当地大学生时间观念较强、生活节奏并不慢,这也颠覆了我对当地人的想象。马来人对我们大都比较友善,当我在路上与当地人目光交接时,他们会报以甜美的笑容,在国内陌生人之间相对比较冷漠,而马来西亚的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度的温度,让人非常舒服。
2020年除夕,因为国内已出现疫情,我取消了旅行计划,决定去看一看南海以慰相思之情。在去的路上,公交车上来了一位华人爷爷,见到中国面孔,很自然地祝我新年快乐!这一句“新年快乐!”让我格外温暖。没想到会在异国得到陌生人的新春祝福,我也连忙祝华人爷爷新年快乐!
案例5:新冠疫情下的心理波动
随着中国新冠疫情的严重,个别马来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担心我携带病毒,会对我冷眼相待。有一次去麦当劳,我看到提示中赫然写着“武汉肺炎”几个字,这带有强烈污名化的名称深深地刺痛了我!
当地人起初并不重视新冠疫情,仍随意出行,几乎没有防护措施。宗教集会中出现确诊病例,彭亨大学有两人参加集会,其中一人被确诊。这一确诊病例的出现迅速引发恐慌,最终校方决定封校。我后来发现:校园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有的出口无人值守,任何人均可自由进出而无人管理。这样的防控措施让我很无语。疫情相关信息的不通畅、个人长时间的封闭独处、对未来的迷茫,加剧了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疫情期间,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给彭亨大学孔院发来了问候,并提供医疗物资,希望我们能共度时艰,这让我非常感动,内心的焦虑得到了缓解。随着马来西亚疫情防控渐好及行动管制令的逐级放松,我们也有机会去市区采购物资,那里有不少中国物资,能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
初到马来西亚,“我”其实并没有强烈的新鲜感,因现实与“我”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导致出现失落、不满等负面情绪,但“我”思乡并不严重。“我”积极地调整状态,在与马来人的相处中,感受到了马来人的善意,因此内心的负面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的纾解。由对马来西亚现状的心理落差转为感受到了马来西亚人带给“我”的温暖,使“我”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一场疫情突如其来,暴露了马来西亚的诸多问题。而彭亨大学面对疫情的种种举措,恰是马来西亚疫情下社会现状的缩影,反映了一定问题。彭亨大学出现确诊病例,“我”长期独自居家隔离,无法与外界顺畅地沟通,导致孤独感强烈,开始出现较浓烈的思乡情绪。加之马来政府对疫情防控的松懈,加深了“我”的焦虑。面对困境,“我”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并不断调节,利用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获取充分的精神力量。随着疫情的好转及行动管制令的放松,“我”又能自由出行,加之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的关心和医疗物资支持,“我”比较顺利地度过难关,同时缓解了心理压力。
3提高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
3.1 保持良好的心态
面对新环境和异文化,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困惑与不适。此时更应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跨文化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主动寻求各方的帮助,例如求助于赴任学校、管理老师等及时解决问题。
3.2 做好充分的准备
赴任前,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要对赴任国或赴任地区有过高的期待,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对赴任国和赴任地区做充分地了解,对于很难查阅到相关资料的地区,也要多向往届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取经,这些都是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实现跨文化适应的必经之路。
3.3 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学习
岗前培训时,志愿者要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学习,对赴任国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文化,要加强对深层文化的分析和理解。提高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丢掉偏见、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的束缚,以更好地融入赴任国,用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新阶段。
4.结语
本文中所描述的案例均是笔者在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感触最深的事情,结合对彭亨大学孔子学院其他三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观察与采访,对原始材料整理后,形成了“我”的诸多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笔者力图真实地还原彭亨大学孔院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展现具体案例并加以分析。包括笔者在内的四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即“我”在彭亨大学孔院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整体状况良好,未出现严重的文化休克。笔者希望本文可以为将来赴彭亨大学孔院的志愿者提供宝贵的经验,打开其了解马来西亚的窗口,助其解决相关问题,更好地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力求为后续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铺好路。
参考文献
[1] 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杨恬.跨文化适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3]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王若琳.维州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个案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欣,男,汉族 山东东营,1991年10月17日,硕士在读,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