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手术室,湖南长沙 410000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属于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1-2]。在此场所进行治疗的患者均需要实施手术操作,但因手术属于有创治疗、术中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极易受医师操作不当、医疗器械管理不当等多因素影响而出现术中风险事件[3-5]。因此,手术室管理质量的好坏与患者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息息相关。手术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手术安全进行,减少术中风险事件[6]。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手术室管理已经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关注,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效果[7-8]。 基于此,该次研究选取2020 年6 月—2021年6 月期间该院手术室接收的手术患者200 例,对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于该院手术室接收的行手术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200 例展开调查。 以随机抽签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即参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 参照组手术患者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龄24~76 岁,平均(50.05±3.65)岁;体质量47~83 kg,平均(64.98±4.12)kg;受教育程度:小学受教育程度有30 例,初中受教育程度有31 例,高中受教育程度有22 例,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有17 例。 观察组手术患者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5~75 岁,平均(49.97±3.69)岁;体质量46~84 kg,平均(65.03±4.09)kg;受教育程度:小学受教育程度29 例,初中受教育程度有30 例,高中受教育程度23 例,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有18例。不同组别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于研究时间内在该院手术室开展手术治疗患者;了解此次研究内容,自愿参加并签订相关协议书患者;研究资料齐全且记录完整患者。
排除标准:精神状态存在异常状况患者;神志不清醒患者;不能进行正常对话交流患者;凝血因子丧失功能患者;不满足手术指征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不配合此次研究调查患者。
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该院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50 名,按照随机抽签分组法分别纳入参照组与观察组,各25 名,分别为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管理服务。纳入参照组医务人员中男12 名,女13 名;年龄26~44 岁,平均(35.02±1.18)岁。 纳入观察组医务人员中男11 名,女14 名;年龄25~45 岁,平均(35.09±1.13)岁。两组医务人员的相关资料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患者资料管理、手术室环境管理、消毒工作管理、手术操作管理、术毕清点管理等。
观察组应用风险意识管理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①组建风险意识管理小组。 由手术室管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均需要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对以往手术室风险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找到常见的风险因素,针对具体原因制定防范策略,并采取情景模拟演绎的方式,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和参考,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手术室风险管理任务。 ②手术室人员管理。 组员需要对手术室内工作医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按照其专业进行岗位分配,明确其具体责任,提升其责任意识;按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弹性排班,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务人员工作质量;监督手术室医务人员工作情况,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保障手术室工作质量。 ③手术室物品管理。 组员需要定期对手术室内物品情况进行统计,了解各类药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数量以及药效,对过期药品及时处理,对缺少药品及时补充;对手术器械进行定期维护,在使用前做好仪器校准工作,检查仪器工作状态,便于手术顺利进行,在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④手术室操作管理。 组员需要全程跟随手术,认真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监督医师和护士的手术操作,预防术中风险事件,做好急救准备;记录手术时长和药品使用情况,便于术后统计;术毕提醒医师仔细检查患者身体状况,做好疼痛管理工作,提升患者舒适度。同时,嘱咐护士清点医疗用品,降低医疗物品遗留体内情况,保障患者手术室治疗质量,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对两组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后的手术室管理质量、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管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①手术室管理质量:包括物品管理质量、管理操作质量、管理态度质量3 种,评估工具为自拟调查问卷,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手术室管理质量越好。
②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包括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了解情况、手术室风险防范知识了解情况、手术室安全知识了解情况3 种,评估工具为自拟调查问卷,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医务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越好。
③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手术感染、仪器故障、器械遗留、意外事故4 种。
④管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种评价,以该研究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估,90~100 分为非常满意,70~89 分为比较满意,0~69 分为不满意,管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管理后的手术室管理质量与参照组相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管理后的手术室管理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管理后的手术室管理质量对比[(±s),分]
组别物品管理质量管理操作质量管理态度质量观察组(n=25)参照组(n=25)t 值P 值95.57±2.43 91.27±4.38 4.292<0.001 95.61±2.41 91.32±4.35 4.313<0.001 95.59±2.42 91.31±4.36 4.291<0.001
观察组管理后的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与参照组相比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管理后的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管理后的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对比[(±s),分]
组别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了解情况手术室风险防范知识了解情况手术室安全知识了解情况观察组(n=25)参照组(n=25)t 值P 值92.45±3.26 88.14±4.55 3.850<0.001 92.39±3.24 88.08±4.57 3.846<0.001 92.40±3.25 88.11±4.56 3.830<0.001
观察组管理后手术感染、仪器故障、器械遗留、意外事故分别有1 例、1 例、0 例、0 例,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0%。 参照组管理后手术感染、仪器故障、器械遗留、意外事故分别有4 例、3 例、1 例、1 例,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00%。两组管理后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5)。
观察组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后的患者满意度对比[n(%)]
手术是指医生使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操作的治疗方式,手术室是进行此项操作的主要场所[9-10]。 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从而增大各种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另外,因医师和护师的风险意识不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可出现消毒不彻底、手清洁不到位、物品管理不规范等情况,也增加术中风险性[11-13]。为保障手术安全,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手术室管理,保障每一个手术环节和护理操作准确无误,规避风险,提升手术室管理质量[14-16]。 常规管理虽有一定管理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易产生术中风险事件。 而风险意识管理是一种优秀的管理方式,通过组建风险意识管理小组, 分析以往手术室风险事件,统计常见风险因素,制订科学防范策略,增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升手术室管理质量。 通过手术室人员管理,根据专业做好岗位分配,按照工作量弹性排班,监督医务人员工作情况,保障手术室工作质量。 通过手术室物品管理, 统计手术室内药品情况, 及时查缺补漏;定期维护手术器械,检查仪器工作状态,做好仪器清洁工作,提升使用安全性。 通过手术室操作管理,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监督医务人员具体操作,预防术中风险事件,做好急救准备;术毕提醒医师检查患者身体状况,嘱咐护士清点医疗用品,保障手术室治疗安全性[17-20]。 经过上述一系列手术室护理管理,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相关认知, 规避术中风险因素, 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管理价值较高。
该研究表明,观察组管理后的手术室管理质量、管理人员风险知识了解情况均好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后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P<0.05); 观察组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对手术患者应用风险意识管理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果更好,能够加强手术室管理,提升管理人员风险认知,减少手术室风险事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值得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