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蕾,李磊,周慧,陈小芳
1.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妇幼保健科,江苏苏州 215021;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务处,江苏苏州 215021
新生儿病死率是反映该地区经济以及健康基本水 平的基本指标,出生窒息在新生儿死亡原因顺位中位列前3 名,也是导致儿童脑瘫、癫痫和智力障碍等的主要原因之一[1]。已有大量研究提示,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普及有效地降低了我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2]。 为达到实现每一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个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在场的目标[3],切实降低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内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减少由于出生窒息导致的各种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工业园区定期对新入职的母婴保健技术相关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现就2020 年12 月对工业园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80 名进行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前后,专业技术人员对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完成辖区内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为后续复苏培训工作重点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选取辖区内对2019、2020 年新入职母婴保健技术相关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共80 名,包括县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共6 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 家、二级甲等医院2 家、二级乙等医院1 家、一级医院1 家。
①采用统一培训模式,按照第六版新生儿复苏教材[4],分3 次对6 家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近年来新入职的产儿科、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培训采用小班化教学,每次参与人数不超过30 名,培训按照案例引导和操作模拟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以了解业务人员培训前后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掌握程度。
②采取专家蹲点方式,每次培训均选择有责任心和有一定临床经验、授课能力强的市级师资两名和经过培训的区级师资3 名,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指导,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所涉及的复苏原则、复苏的步骤、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药物等6 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讲授,并为学员进行了现场操作演示和指导,并对机构内新生儿复苏制度建立进行督导。
③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培训人员基本情况和Jukkal 等设计的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自信心量表进行调查[5];现场调查采用专业基础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复苏流程操作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基础知识考核为选择题10 道,每题10 分共计100 分,复苏流程操作的掌握程度,采用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制定的复苏操作考核表进行,操作两人一组配合完成,完成一次后角色互换,再进行操作,操作共计50 分。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期培训班共对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新入职的母婴保健技术相关岗位专业技术人员80 名完成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实际完成问卷调查共80 名。在80 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7 名,占8.75%;女性73名,占91.25%;年龄在20~29 岁之间的56 名,占70.00%;年龄在30~39 岁的19 名,占23.75%;年龄在40~49 之间的5 名,占6.25%。初级职称60 名,占75.00%;中级职称17 名,占21.25%;高级职称3 名,占3.75%。 学历在专科及以下的28 名,占35.00%;本科34 名,占42.5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18名,占22.50%。儿科医生3 名,占3.75%;护士25 名,占31.25%;助产士24 名,占30.00%;产科医生17 名,占21.25%;麻醉科医生11 名,占13.75%。 30.00%的专业技术人员曾在过去的3~6 个月内接受过一次相关培训,7.50%的专业技术人员曾在过去的6~12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培训,11.25%的专业技术人员曾在过去的1~2 年内接受过相关培训,15.00%的专业技术人员曾在2 年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而36.25%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未参与过相关培训,见表1。
表1 工业园区新生儿复苏培训人员基本情况
培训前后医务人员自信心平均得分为(2.50±0.79)分、(3.34±0.59)分(满分4 分),培训后的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3,P<0.05)。 在知道何时应该寻求帮助或支援的自信心在培训前后均较高。而在培训后医务人员在完成快速评估、进行初步复苏、正确进行气囊面罩正压人工通气和正确进行胸外按压等项目的平均得分较培训前有较大提高;正确进行气管插管自信心培训后得分较培训前得分有极大提升;在快速召集成立复苏小组、为成员分配任务和有效沟通、协作方面的自信心水平培训前后均较低;而对脐静脉插管技术自信心最低,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能自信心比较
对培训前后80 名医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后发现,无论专业基础知识还是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培训后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医务人员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对比[(±s),分]
表3 培训前后医务人员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对比[(±s),分]
考核项目专业基础知识(100 分)操作技能(50 分)培训前(n=80)培训后(n=80)t 值P 值74.63±17.20 36.70±5.41 98.50±5.06 43.93±2.56 140.31 9.623<0.05 0.002
据统计,在新生儿中约5%~10%%在出生时无法进行自主呼吸,需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而约有l%的新生儿需要使用各种复苏手段才能存活[6]。 出生窒息造成的缺氧,可导致新生儿多脏器受损,严重者可伴有多重并发症和严重后遗症,并可导致新生儿死亡[7]。患儿在较长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医疗救治和系统性的康复训练,均会产生巨大的疾病经济负担。 近年来,大量研究均表明:加强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普及,开展以模拟操作为主的新生儿复苏专项培训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8]。能否熟练地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保证其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远期生活质量[9]。
Xu Tao 等[10]的调查表明,在开展新生儿复苏标准化培训的项目县,其新生儿窒息相关的新生儿病死率从项目开展前的27.6/10 万下降到项目开展后的5.0/10 万(P=0.076),该干预措施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项技能水平且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项目完成后,新生儿复苏指南和复苏流程在医院内得到有效实施,相关制度得以建立。但也有部分研究发现,尽管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但并未提高医务人进行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自信心[11]。 如何有效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提高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复苏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增强复苏团队合作意识和效率,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12]。 通过该次对辖区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调查研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为指导新生儿复苏培训和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培训参加人员均为近两年来新上岗员工,其中约48%在过去的两年内曾经接受过新生儿复苏培训,说明目前新生儿复苏培训已经较为普及。但尚有36.25%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这可能与参加培训人员年龄普遍集中在30 岁以下,初级职称为主有关。该次培训的参训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65.00%, 说明工业园区的母婴保健技术相关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高,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2.50%, 近年来在围产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新生儿复苏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实用性操作技能,是重点也是难点[13]。 从业后及时进行新生儿复苏专业培训,既可巩固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又能及时更新相关前沿信息,对于专科医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培训的医疗保健机构中二级及以下医院占比66.66%,其中民营三级医院1 家,说明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学习的迫切要求。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年分娩量较少,如果不加以系统培训,在发生新生儿窒息时很难做到新生儿复苏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新生儿的生存率[14]。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
该研究使用新生儿复苏自信心量表对80 名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自信心进行了调查。 结果提示,在接受系统培训后,医务人员在完成快速评估、进行初步复苏、正确进行气囊面罩正压人工通气和正确进行胸外按压等方面的自信心得分较培训前得分有极大提升,说明通过系统的培训,医务人员能较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 但在正确进行气管插管、小组间有效沟通和协作方面的自信心得分较低;而在脐静脉插管技术方面的自信心得分最低。气管插管是新生儿复苏操作中的重要操作,是复苏能否成功的重点环节[15],已有研究提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对于气管插管操作接触较少,可能产生畏惧情绪[16]。 抢救中的团队协作是新生儿复苏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且应掌握不同角色的技术内容,保证任何情况下的复苏正常进行,复苏团队的默契配合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17]。 脐静脉插管是新生儿复苏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因肾上腺素使用可能发生的重复性,且可能发生的扩容问题,在第一次完成气管插管给药时就应该开始积极实施[18]。 复训时,结合模型,就气管插管解剖部位、脐静脉插管置入部位等指导医务人员进一步熟悉并反复操作训练,增强其自信心。
在以往的新生儿复苏培训中存在理论内容枯燥,团队配合不默契,产儿科合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和技能掌握不熟练等问题。 故在该次培训操作部分,采用案例引导和操作模拟培训模式,以具体案例为引导,着重流程规范操作、关键技术点考核与团队合作的模式,重点解决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问题[19-20]。该研究提示,通过该次培训后,医务人员无论理论知识还是模拟操作考核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新生儿复苏培训纳入日常督导及年度绩效考核,形成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到辖区内各助产机构督导、考核;结合每半年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评审进行相关处置的评估;每年度对绩效考核及质量分析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根据存在问题拟定下一年工作重点和方案,多措并举的有序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