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当前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思政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以不断促进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和谐发展,同时需要不断对相关教育思维进行创新,以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对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站在推动教育工作长效化的角度,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思政教育并没有完全契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纳入思政教育内容当中,从而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二)搭建高校思政教育保护罩
在各种信息混杂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機融合,搭建保护罩,为学生构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2]。
(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要想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适应时代发展,就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教学,让高校学生对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通过用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大学生,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陷入思想误区,坚定其信仰,逐渐提升自身思想建设的水平,从而能够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除此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可以实现跨时空的思想交流,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提升思想认知水平,体现出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缺乏
一方面,信息化带给教育界的冲击让高校逐渐开始降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现代文化的发展让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视为小众文化形式。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加强了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但实质上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并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实际的工作环境产生关联;另一方面,高校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高校思政教育无法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高校教育空间缺乏
在我国高校学生培养计划中,为了让成人学生能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收获更多知识,学校会根据国家课程教学的要求安排相应的课程,极大地提升了成人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但是在实践传统文化这方面是欠缺的。除了上述问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过于依赖教材的问题,如果强行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只会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反感,长此以往,将传统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扩展思政教育空间,解决当前教育空间不足的问题,才能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
(一)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环境
要想创设能够真正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有影响的思政教育环境,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习需求入手,采用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行业的结合发展重视起来,在一些动漫、服饰等行业,高校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借助汉服、动漫等元素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能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提供传统文化与行业发展的融入路径,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内容
要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高校在引导学生探索文化的时候,必须让这个过程有一定趣味性。趣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至于让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沦为形式,流于表面,失去价值。第二,高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保证相关内容是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是没有过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让高校成为社会人才持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思维
首先,要将新鲜血液注入到传统文化思想中,以更好契合当代思想,在不改变原有本质内容的前提下,帮助高校学生更好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其次,高校应当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培养,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成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最后,要对原有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突破原有限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总之,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优秀文化,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还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不断吸收正能量,充实自我,以获得更好的成长。要发挥二者融合的优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创设合理的教育环境,不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增加文化探索趣味性,充实教学内容。
(四)打造具备综合素养的师资队伍
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积累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养成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教师应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上,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学校也应在思政理论课程标准中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求,指导教师在思政教学课程当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设立相关指标,将教师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纳入教学考评体系。与此同时,高校也应提供相应支持,如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与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此外,还应定期安排教师进修,使教师具备形式多样、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应重视氛围育人功能,适当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校园建设当中,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高校应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开发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实践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名胜古迹等集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场所,将思政课堂搬到实地进行实践教学,以便让学生通过对实地场馆的观摩展开思考与探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庆祝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深刻感悟,从而升华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而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提供着重要支撑,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也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内涵。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中国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四、结语
2018年,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校园。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他们自信开朗,个性鲜明,勇于表达自我。如何做好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依然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学会利用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科学合理设计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盐入味,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于无形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凯航,杨翔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20(04):92-95.
[2]何志红.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社会,2020(17):191-192.
[3]党白洁.高校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研究[J].求学,2020(2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