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保玲
(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 郑州 450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特征为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致死率高,若未及时干预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积极作用。同时冠状动脉造影后植入支架可预防心肌梗死,改善心肌灌注,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预后[2]。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入路选择较多,目前一般采用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本研究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5 例,将52 例行经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53 例行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纳入试验组。对照组男33 例,女19 例;年龄58~73 岁,平均(65.54±3.38)岁;病程11~28 个月,平均(19.59±3.81)个月。试验组男32 例,女21 例;年龄56~74 岁,平均(65.11±3.42)岁;病程10~30 个月,平均(20.06±3.7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且休息时存在心绞痛发作;近1 个月存在心绞痛发作;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异常;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存在认知功能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3 手术方法 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对照组选择经股动脉入路: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麻,穿刺右侧股动脉搏动明显处,置入动脉鞘并给予肝素抗凝;选择6F 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植入合适支架;术后4 h 拔除动脉鞘管,止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试验组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右上肢外展,前臂稍举与身体呈30°夹角,在托架上固定,手腕垫高,局麻,穿刺右前臂桡骨茎突近心端1 cm 处,置入6F动脉鞘,给予肝素抗凝,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植入合适支架;术后4 h拔除动脉鞘管,止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两组术后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低分子肝素。
1.4 观察指标(1)统计两组手术时间、造影时间、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3)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反射性低血压、动静脉瘘、出血。(4)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进行评估,最高分值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造影时间、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3 个月两组LVEDd 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 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试验组出现血肿1 例,反射性低血压1 例;对照组出现血肿2 例,反射性低血压2 例,动静脉瘘1 例,出血4 例。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7%(2/53),低于对照组的17.31%(9/52)(χ2=5.126,P=0.024)。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3 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伴有严重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发展趋势,促使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物水平,从而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狭窄,诱发急性心肌梗死[3]。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是临床治疗有效术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明显效果。相关报道证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入路选择较多,其中经股动脉入路穿刺在临床应用广泛,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血管畸形发生率低,但其局限性在于易损伤周围神经及血管,下肢穿刺后需长时间卧床,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桡动脉穿刺是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植入术的常用入路,通过在冠状动脉开口处插入导管,可直接注入对比剂显影,从而显示冠状动脉相关信息[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造影时间、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表明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在缩短造影时间、穿刺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且能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术后3 个月两组LVEDd 水平低于术前,LVEF 水平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基本一致。桡动脉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分布较少,可减少重要神经损伤,预防穿刺出血事件发生,同时可降低动静脉瘘发生风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对迷走神经影响较小,可预防术后出现反射性低血压等,安全性较高[6~7]。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发现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具有较高安全性,与马宇凌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两组术后3 个月生活质量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可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可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改善心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