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2-16 07:36孙桂生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创应用型融合

孙桂生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处于新发展理念的首要突出位置,十九大更是进一步明确,坚持创新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发展必然要求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09 年设立创业资助金,从 2011 版培养方案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学分,2014 年以来每年开展创业优秀团队的评审,2015 年入选第一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校,制定了《北京联合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和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发展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案,从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有效培育路径。本文将以北京联合大学“价值引领 专创融合 实战淬炼”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例,探讨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及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1.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选择和指引。2017年2月份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1]。”从中不难看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肩负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把实际应用导向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2]这也表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至少应包括: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个性、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持续的迭代学习能力、以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统筹整合资源磁力、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吃苦耐劳品性和抗挫耐压的人格七个方面。[3]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与区域、行业、企业等需求侧的联系更为紧密。但由于受传统“精英”观念和“专业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理念影响,应用型大学往往存在定位狭窄、定位过高、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清晰、无特色。

2.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要解决的四个教育教学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变化与人才培养不能与之相适应的问题,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分类改革,更需要对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考核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变革。应用型高等教育如何面对多种多样的不确定性,如何培养随时代变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日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北京联合大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主要从价值理念、核心能力、交叉融合、实践磨砺四个方面,探索解决以下四个教育教学问题:

(1)探索解决以往强调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及创业效益培养,对社会责任担当、企业家精神培育不足的“创业功利化”问题;

(2)探索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3)探索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不协调,融合培养“抓手无力”的问题;

(4)探索解决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资源不足,创业团队和创业实体持久深入困难,“挫折锤炼”弱的问题。

二、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主要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4]北京联合大学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使命担当、服务社会,形成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养成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核心要义,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优化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历经7年探索实践构建、4年持续验证优化和凝练成果,探索形成了应用型大学“价值引领 专创融合 实战淬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应用型大学“价值引领 专创融合 实战淬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价值引领:即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业社团活动、实体创业等全场景践行社会责任,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服务社会和学习热情。

专创融合:即通过将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要求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和跨界融合的导师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有效协同育人路径(图2)。

图2 基于专创融合的协同育人路径

实战淬炼:即通过课堂内外、学科专业内外、校园内外交叉融合的项目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实践、岗位体验、大赛磨砺和实体创业等,全方位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创造性解决问题、开拓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和砥砺前行的韧性品格。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构建全场景、全过程、全方位、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生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实践,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教师“传授导师式”向“教练激发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体悟理论,在理论指引下创新实践,螺旋式“教学相长”互动提升的教育教学变革。

1.通过价值引领解决社会责任担当、企业家精神培育不足问题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托“商业伦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思维”等课程及创业热点讨论、团队建设、行业调研、项目选择、方案创新和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场景,围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将社会担当、企业家精神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考核评价体系(图3)。通过案例引导、大赛激发和实战赋能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发挥专业所长创造性服务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复兴中华的使命感。

图3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整体脉络和元素分解

2.通过专创融合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将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要求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将创新创业通识课、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集中实践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开展创业类毕业设计,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图4)。目前,全校共开设各类专创融合课程 233 门,开展创业类毕业设计143项。通过学生创业社群和导师团队联动,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共建项目库、案例库和工具库等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融合。

图4 “四层递进、纵横贯通”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3.通过跨界组合解决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抓手无力”的问题

通过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搭建学科专业合作平台,整合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数字媒体设计、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学校优质学科专业,实现工科、管科、商科、艺术、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2016年开始学校开设未来CEO·创业精英班,打破校内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工作平台,持续6年开展新媒体训练营和精英创业营,面向校内所有专业的学生设置跨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学生自由选择跨专业课程模块。此外,以项目为牵引,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团队,参与项目策划、研究、应用与推广,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通过实战淬炼解决创业团队和创业实体持久深入困难的问题

通过对专业实验室创客化改造提升,建立校内校外联通共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基地85个,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19个。根据校区分散、学科专业较多的客观实际,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业项目服务平台。以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应用型项目为牵引,整合校地、校企合作资源,激活科研专利成果,组建创业项目库,积极推进科研项目向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转化。成立创业校友分会,搭建创业者与政界、学界、商界、金融界、媒体界等多领域校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社

团实践、岗位体验、大赛磨砺和实体创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战淬炼,磨练意志品质(图5)。从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创业师资和协同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保障。

图5 “四位一体”实战淬炼金字塔模型

四、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点

1.理念创新:提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创新创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实现由培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转变;从浅层次的教学生学习创办企业的流程方法向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综合素质训练的内容转变;由在校封闭学习向融入社会进行创新实践的开放式学习的方式转变。通过全场景、全过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适应经济、社会动态变化,提升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质量。

2.模式创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价值引领 专创融合 实战淬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学校培养和学生自我实现等角度,面向未来,重新梳理整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通过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战淬炼,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轨,创业理念与创业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发挥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作用,将企业搬进校园育人,将学生送入社会实践。重塑教学的理念、方法、技术、评价,探索出一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3.方法创新:学生以项目为载体,以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为导向,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跨界组合的导师团队指导下,围绕“团队初心、市场需求、科技赋能和产品故事”等关键要素,完成从市场调研、项目选择、资源整合、方案创新、公司创建、产品推广全流程任务训练,在此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创新求变,发挥专业所长实现对项目的科技赋能和对产品的价值提升。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和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成长成才,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闯会创的能力素质。

五、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与建议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大学当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新时代高校所应肩负的义不容辞历史使命。

1.要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再认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解决观念与认识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创新能力是人的最高级的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特征。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操作,也非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通过顿悟而获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批判性思维为起点,使学生对待事物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分析,而后通过各种方式的验证,形成自我认知。只有培养了对待事物的批判性思维,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模式。[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是前提,干事创业能力是核心,责任担当是灵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2.同时要打造高质量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校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制约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改革的最大瓶颈之一。应用型大学要完成从主要基于学科逻辑,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知识型学术教育体系向将学科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融入项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型应用教育体系的转变。实现学校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教师是主力军和源动力。学校要调动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专兼职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学生才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自信心,才能积极坦然面对各种风险挑战。

3.要营造学校和社会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与文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注重孕育形成创新创业育人生态与文化。环境于教育就像植物于土壤与气候,是润物无声的。同时,校园营造有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创业情境,也要注意克服成为降低不确定性的模拟、温室等,这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既要遵守教育规律,也同时要发挥利用教育规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性。学校在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的同时,更要拓展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使师生走进社会,面对真实场景、面对真实问题,在实战中得到历练。学生只有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创新创业潜能被唤醒时,他们创新创业的源动力才能被点燃,才能朝着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道路上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专创应用型融合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