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雯,谈 园,罗 宏
(长沙市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湖南 长沙 410000)
马拉色菌是一种亲脂性厚壁孢子菌,目前认为马拉色菌毛囊炎、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均与马拉色菌的定植密切相关[1]。采用KOH湿片法检测马拉色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低,临床上常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派克墨水可将菌丝与孢子染成浅蓝色,皮屑不着色,背景呈浅红色,目前仍是检测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荧光染色法对马拉色菌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及KOH湿片法对脂溢性皮炎患者中马拉色菌感染及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标本的检测效果,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优劣。
1.1 研究对象 采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皮肤科就诊的344例临床诊断为脂溢性皮炎及169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临床标本。
1.2 方法 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消毒患者的皮损部位后,刮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或脓液,将其均分为三等份,分别进行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及KOH湿片法进行检测。荧光染色法:将刮取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荧光染色液(江苏莱芙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盖上盖玻片,轻压盖玻片,置于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 CX31)下观察,先用低倍镜(10×20)寻找视野中可疑的孢子或菌丝,再用高倍镜(10×40)观察菌丝或孢子的形态。派克墨水染色法:将刮取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入10%KOH溶液1滴,后再滴入派克墨水1滴,盖上盖玻片,酒精灯加热标本,轻压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KOH湿片法:将刮取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入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酒精灯加热标本,轻压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个样本率的X2检验比较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及KOH湿片法的检测效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4 例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的标本,采用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及KOH湿片法的阳性者分别为236例、232例及112例,其阳性率分别为68.60%、67.44%及51.16%。采用多个样本率的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荧光染色法的检出率与派克墨水染色法无明显差异(X2=0.11,P=0.81),荧光染色法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KOH湿片法(X2=21.78,P<0.001),派克墨水染色法的检出率显著高于KOH湿片法(X2=18.89,P<0.001),见表1。
169 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标本,采用荧光染色法,阳性者129例,阳性率为76.33%,采用派克墨水染色,阳性者为126例,阳性率为74.56%,采用KOH湿片法,阳性者99例,阳性率为59.58%。采用多个样本率的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荧光染色法的检测率与派克墨水染色法无明显差异(X2=0.18,P=0.80),荧光染色法的检出率比KOH湿片法高(X2=12.13,P=0.001),派克墨水染色的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KOH湿片法(X2=9.69,P=0.003),见表1。
表1 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n(%)]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马拉色菌感染、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增多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2、3]。马拉色菌毛囊炎在临床上常易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相混淆,仅通过观察皮损特点,肉眼常无法区分是细菌性或真菌性毛囊炎[4]。因此,寻找一种快速、准确检测马拉色菌的方法,对探讨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和明确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以及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至关重要。
KOH湿片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等优点,背景中的杂质如脂滴、气泡等常会干扰检测者的判断,用于马拉色菌的诊断常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派克墨水在碱性环境中将菌丝与孢子染成浅蓝色,皮屑不着色,背景呈浅红色,临床上常用于马拉色菌的检测。本研究发现采用荧光染色法、派克墨水染色法及KOH湿片法对马拉色菌进行检测,脂溢性皮炎中马拉色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60%、67.44%及51.16%,马拉色菌毛囊炎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33%、74.56%及59.58%,荧光染色法及派克墨水染色法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KOH湿片法,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时,背景中的脂滴、气泡等杂质基本不着色,在浅蓝色的背景下能快速分辨圆形或卵圆形出芽的亮蓝色真菌孢子及菌丝,且孢子的形态清晰,能有效提高马拉色菌检测的阳性率,提高检测效率。
综上所述,荧光染色法及派克墨水染色法对马拉色菌均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对指导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用药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十分重要,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