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寒香腕底生

2021-02-14 08:25北京曹雅欣
金秋 2021年18期
关键词:琴瑟乐教古琴

◎文/北京·曹雅欣

琴之乐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里描写的这种丝弦与桐木造就的乐器,古韵声幽,器型简约,就是古琴。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入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而在中国文化里,中原古乐大多都是以一字命名,比如琴、瑟、筝、笛、箫、埙等。而像琵琶、二胡的称谓,是由西域传入,而后在中国落地、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民乐。

琴,作为不折不扣的中国自有古乐代表,在这种乐器身上,承载有非常典型、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古琴才能被誉为是“琴有九德”,才能被看做是“乐以和情”,才能被定为是“琴棋书画”中位居首位的一种必要修养,它不仅是中国古典乐器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所有乐器里,唯有琴,能够不仅于拥有对“琴技”的练习、更上升为对“琴道”的研习。“道”的层面,传递的就是精神气息、价值理念。

那么,琴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具体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琴道”的精神特质?

琴在历史上的最重要功能,就体现为“乐教”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使华夏民族自周代开始走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而这“礼”和“乐”,是分为两部分的:

“礼”是秩序的规范、等级的限定,是对外部行为的规定;“乐”是性情的调养、情感的弥合,是对内心世界的安顿。如果只有“礼教”而没有“乐教”,社会就会在彬彬有礼的表层下,由于等级秩序愈发严明而彼此情绪逐渐对立。“乐教”就是配合着“礼教”的硬性规定,能春风化雨地调和内心冲突、缓解对立矛盾,用音乐的教化养性和情,也就是“礼以节人”“乐以和情”。行为有礼、内心安和、内外兼修,才是礼乐齐备的教养。

琴之和

首先,琴传达的是“和”的品质。

音乐的最高追求是能和于天地之间,那么与天地自然相和的音乐,自然也能熏染着人与乐声的相和。正如前文所说,“乐教”的目的是为了“乐以和情”,和养人们的心性。

“乐者,天地之和也”,在琴曲中最体现“和”之精神的,是一首《平沙落雁》。《天闻阁琴谱》中对此曲的解说是: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平沙落雁》此曲,写天地之物,绘自然之情,舒人心之畅,融人景于一。

曲目开篇,极轻的几串泛音缓缓奏响,书写芦苇轻拂、沙远天高的水淡云清;而后顺滑的按音袅袅渐响,似有水漾云动,生机偶现;其后翩跹的旋律婷婷荡起,如水流荡漾而来,一波一波冉冉拉开天与地的画屏,展开一幅秋光散淡的闲远。画面中群雁上下往来,盘旋起落,有忽远而清鸣,有忽近而翩落,将天与地的界限涂抹得模糊浑成,恍若天地随雁群飘来荡去,雁群与天地淡成一色。

这首琴曲,就此表达出了中国人最高的道德追求:天人合一。而《平沙落雁》就正是这样一种大乐。

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却又把自己隐去了,隐于沙间水畔,隐于天高地阔。人将自然界的美隆重地推出,又把自己无限地退后,隐到一个沙粒一般不起眼的位置上,乐在其中,并不打扰大自然的歌舞。

弹奏这样的音乐,自然感觉惠风和畅,自然而然养性和情。

古琴在构造上,也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古琴的基本构成,是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精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之下,一条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它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

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即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其中位于底板中部、较大的一个称为“龙池”,尾部较小的一个称为“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琴和于人,乐和于天地,古琴,从构造上,到乐曲上,再到乐器属性上,都在体现“和”的精神。

下面再谈谈古琴的音色,又和于何种乐器。

有个词叫“琴瑟相合”,是在用乐器的合奏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和谐美满。可见,琴与瑟,向来就是绝好的搭配。瑟有二十五弦,与琴相比,是显得体盘硕大而音色嘹亮了。其实瑟的声音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讲,很是深沉馥郁,含蓄润美。钱起的诗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归来”。瑟的沉缓,竟能将南飞的大雁都感动唤回,可见其力。所以瑟在与音色较为单薄弱小的古琴合奏时,并不抢夺琴的风华,而是能玉润珠圆,铿锵和鸣。

《诗经》开篇《关雎》便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相调的美感,是君子与佳人岁月俱好的时光。而《诗经》另一首《女曰鸡鸣》形容甜蜜美满的夫妻生活,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筝与瑟构造相像,而且古筝在今日流传广泛。筝有二十一弦,音域宽广,音色流丽。它们与古琴相合时,筝与瑟如广阔的水域,托起一叶窄窄的琴,载着琴鸣。水花跳荡,是音色翻飞,水波流淌,是乐声翩舞。同时,它们又如一片宽阔辽远的云朵,捧着明月一轮,琴声如月辉,清丽皎洁,轻盈冷艳,而筝与瑟宛如彩云,华丽铺开,云朵翩跹。古人说,“月宜琴声,春宜筝声”,由此可知琴之清冷,筝瑟之华彩。筝瑟合于琴,像绿水泛舟,像彩云追月,彼此间相得益彰。

除此以外,民族乐器中可与古琴合奏且能取得佳效的不在少数,笙、笛、阮、箜篌、琵琶、手鼓等都可作为琴的良伴。可见,古琴绝非一味的曲高和寡。到了今天,古琴与西洋乐器也可进行新颖而和谐的奏鸣。比如,用木吉他为琴曲《欸乃》伴奏,节奏分明,动感十足,意趣盎然的心情油然而生;用乐器之王钢琴为古琴曲《梅花三弄》伴奏,清新灵动,仿若天籁,似有暗香浮动之梅花盛开。2006年,中国与奥地利就曾联合发行《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一套,可见这二者分别作为中西乐器里的王者,相互间亦有渊源可叙。

琴之意趣

能和于情、能清于性、能静于心,古琴冶炼人的一份雅正之气。所以古人会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

琴给人的是修养,是品位,是在培养人的一颗“琴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能怀有“琴心”、能领悟“琴意”,是比精湛的琴技、深奥的琴学更为有用的“乐教”。

那么,“琴心”是怎样的世界?“琴意”要如何去开启?

古人至少已经给了我们一点提醒:仅于技巧而言,它并不是叩开“琴意”大门的名片。

苏东坡曾诙谐地表达: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可见,琴意不在人手,甚至也不在琴鸣。那么在哪里呢?

倒是陶渊明用一张“无弦琴”道破了真谛,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说琴翁之意可以不在弦,而关键在于能够识得“琴中趣”。而琴趣,其实也就是情趣。

情趣反映的,是文化修养的优劣,是品位境界的雅俗,是艺术领悟的高低。

琴趣几何,将芬芳心台;反之,心境几何,将左右琴趣。

琴趣,这才是生长在古琴幽香的花园中最本源的那朵花。

有些人习琴多年,可能曲中还是缺乏灵性与意境,那么,就是与“琴趣”这朵花终年不遇,就是与“琴心”的意境相去甚远。

弹琴的最高意境,当是明代著名琴论著作《溪山琴况》里面说的:

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huò)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心和琴远,天高地阔。

古琴在过去,被看作是极雅的艺术,在声乐齐轩的庄严庙堂上领衔而鸣,在文人四艺的排行中稳居榜首,在历史传说的动人篇章里频频现身。

古琴在今天,应被当作是一种与生命气韵相连的生活方式。怡情养性调理身心,提升修养优化人生,平等对话左右相伴,是朋侣,是益友,是良伴。

猜你喜欢
琴瑟乐教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无题
琴瑟(新韵)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冷热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四乐教学法”初探